貓奴可曾想過,貓為何被稱為貓?
宋人《爾雅翼》記載:「貓,乃小獸之猛者。初,中國無之,釋氏因鼠齧佛經,唐三藏禪師從西方天竺國攜歸。」原來一開始中國是沒有貓的,由於老鼠會啃佛經,唐三藏從天竺國帶了貓回來。一不小心,唐三藏也成了貓奴。
陸遊的祖父陸佃的解釋讓人叫絕:「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原來貓大人在古代還是捕鼠保衛莊稼的戰士。
明代的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時,也不忘記給貓一筆,「貓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意思是「貓」的發音有「miao」「mao」兩種,源自於它的叫聲。但李時珍斷然不是個貓奴,看看《本草綱目》裡關於貓的記載,眾貓奴們估計要火大。
魏晉以前,人們養狗防盜防鼠。隋唐時期宮廷裡出現了「狸奴」這種專業職位,貓承擔起皇宮的防鼠工作。因為它們溫柔、乖巧,異域給皇帝的貢品中,都出現了可人的小貓咪。到了宋朝,貓主子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繁榮時代,雖然捕鼠仍然是它們重要的職責,但它們也開始以「賣萌」為己任。《武林舊事》提到當時市場上有一系列與貓相關的營生,包括了「貓窩、貓魚、改貓犬」等,甚至還有專門的寄養和剪毛服務。宋代是貓奴的井噴時期,關於貓的詩文和畫都大量出現。古代著名的「貓奴」們也從這一時期,閃亮登場。
黃庭堅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身居高位甘為「貓奴」。向朋友討要一隻小貓咪也極為正式,專門買了小魚乾兒上門,像聘別人家女兒一般。當時風俗也可送給貓主人非常奢侈的鹽。吳音讀「鹽」為「緣」,取義有緣。
為此,他亦留下詩作《乞貓》
秋來鼠輩欺貓死,
窺甕翻盆攪夜眠。
聞道狸奴將數子,
買魚穿柳聘銜蟬。
「狸奴」、「銜蟬」都是古時人們對貓的愛謂。
當討來的小貓咪立下了捕鼠功績,黃庭堅又專門寫了一首《謝周文只送貓兒》,表達對小貓咪的感激:
養得狸奴立戰功,
將軍細柳有家風。
一簞未免魚餐薄,
四壁常令鼠空空。
大詩人竟然借周亞夫細柳練兵的典故來誇讚愛貓有大將軍的風範,哈哈。
駱賓王的舅舅張摶
唐德宗時期中國最早的有名可考的貓奴
他給自己的貓主子們起了各種中二的名稱:東守、白鳳、紫英、袪憤、錦帶、雲團、萬貫……他真的不覺得拗口嗎?這七隻是最頂級的貓,每隻價值數百金,次一點的就「不可勝數」了。
不僅如此,他還用上好的紅紗做了帳子,專供貓大爺玩耍。
《南部新書》說他每次辦完公回家,幾十隻貓就咪嗚咪嗚地湧到門前來接他,爬到他的身上。這場景腦補一下還是比較震撼的,以至於當時有人懷疑他是貓精,碰到都繞著走。
後唐瓊花公主養了兩隻貓,一隻是白色,嘴巴附近有深色的花紋,起了個名做「銜蟬奴」,還有一隻白尾黑貓,叫做「崑崙妲己」,很有修仙範兒。五代詩僧貫休有一隻名叫「焚虎」的貓,道士林靈素的貓名叫「金吼鯨」,吳世璠的貓名叫「錦衣娘」、「銀睡姑」、「嘯碧煙」……大概都是小母貓吧?
宋徽宗特別喜歡貓,曾經作多幅《狸奴銜魚圖》、《耄耋圖》,畫中的貓清閒安詳。元代錢惟善對比宋徽宗後來的遭遇和這幅畫,曾經作詩《題宋徽宗狸奴銜魚圖詩》感慨:「徽廟宸翰世已無,銜魚隨意寫狸奴。鸞與北狩知何處,悵惆春風看畫圖。」
作為明朝為數不多的正經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不僅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是個高配版宋徽宗,他的個人文化修養非常高,山水、花鳥畫水平都不錯,日常的兩大愛好則是——鬥蛐蛐,以及擼貓畫貓,據說一生中畫有「貓畫」無數,如今被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就是《花下狸奴圖》,現存臺北故宮。
嗯……放到現在,大概就是那種朋友圈曬貓狂魔無誤了……
嘉靖帝:上朝和愛妃哪有擼貓好玩!
歷史上最土豪級的重度吸貓患者
史上最任性的皇帝,明世宗嘉靖當仁不讓。這位皇帝不僅從登基那一天開始就樂此不疲地跟大臣「互懟」,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重度吸貓奴。別的皇帝最多畫畫貓、收藏收藏蓋個章、搞搞題字,嘉靖完全把養貓這件事流程化、專業化,創辦了一個宮廷專門養貓基地——貓兒房。
朱厚熜最愛兩隻貓,一名雪眉,一名獅貓。最誇張的是霜眉跑到哪個后妃的宮門口,嘉靖就睡到這后妃屋中,後宮三千佳麗不如貓啊。
為了和霜眉一起玩耍,他寧願二十多年不上朝……
雪眉死了,嘉靖帝悲痛不已,幾天不吃不喝,而後「制金棺葬於萬壽山之麓」,名「虯龍冢」,令吃瓜群眾目瞪口呆。
獅貓死後,嘉靖更打造一口黃金棺材,命令大臣們寫祭文為愛貓超度,群臣多因「題囧」無從下筆,只有禮部侍郎袁煒獻上祭文「化獅為龍」,嘉靖大為欣賞,袁侍郎立刻搖身一變成為「青詞宰相」。
晚晴中興名臣張之洞也是重症貓控。
他的堂兄張之萬這樣描述他的吸貓日常:臥室裡有數十隻貓,親自餵養,再加上路過覓食的野貓,家中簡直反了天。喵大爺們在書上拉屎,鏟屎官張之洞也不生氣、也不覺得髒,默默用手帕擦乾淨。還對旁人說:「貓本無知,不可責怪,若人如此,則不可恕。」
張之洞因為喜歡貓,漸漸也沾染上貓的習性。他的吃飯走路姿勢都像貓,有椅子不坐,蹲在地上貓著腰。張之洞還有個習慣,就是下午兩點睡覺,晚上十點辦公,然後一工作就是一宿,名副其實的夜貓子。
南宋大詩人陸遊
在你眼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志士?
還是「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高雅文士?
抑或是「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的痴情公子?
陸遊還有個你所不知道的角色:
大宋第一貓奴!
陸遊一生寫詩無數,為小貓咪寫下的詩句,竟多達十二首,以《贈貓》為名的詩,就寫了三首:
第一首:講述了自己生活清苦,「連累」了小貓咪;既是自嘲,又表達了貓兒對於自己的珍貴:
裹鹽迎得小狸奴,
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勳薄,
寒無氈坐食無魚。
第二首:陸遊「娶」來了小狸奴,看它辛苦捉老鼠,就賜它小魚乾。實在太愛了,取了一個很萌的名字「小於菟[wū tú]」,翻譯白話文,就是小老虎。光由這個名字,我們就仿佛看到了陸遊那寵溺的小眼神兒。
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
時時醉薄荷,夜夜佔氍毹。
鼠穴功方列,魚餐賞豈無。
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
有了《贈貓》三首,陸遊還不盡興,
又寫了一首《贈粉鼻》
連夕狸奴磔[zhé]鼠頻,
怒髯噀[xùn]血護殘囷[qūn]。
問渠何似朱門裡,
日飽魚餐睡錦茵?
哎呀,我去!「粉鼻」這個名字萌了物候君一臉血,血槽已空,語言障礙,讀者們自己去感受……
接下來,高能部分來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小學生部編版教材必背古詩啊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們的愛國詩人,一個人孤零零地「僵臥」在風雨飄搖的「孤村」,但他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悲哀,因為心裡被「為國戍輪臺」的念頭所填滿。
現實中,他受盡排擠與饞毀,無法報效國家,只有在夢裡,他才能實現「鐵馬冰河」馳騁中原的志向,真是令人心疼。
可是你知道嗎,《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共兩部分,上半部分其實是這樣的:
風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
我與狸奴不出門。
外面風雨真夠大的,也真夠冷的,既然這麼冷,我就圍著暖暖的「蠻氈」,烤著火,抱著軟綿綿的狸奴,幸福地宅著吧……宅著……宅……
陸遊的朋友圈,大約是這樣吧:
獨酌罷夜坐
陸遊(唐)
不見麴生久,惠然相與娛。
安能論鬥石,僅可具盤盂。
聽雨蒙僧衲,挑燈擁地爐。
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
人生有一隻貓,足矣!
你孤獨嗎?
你無聊嗎?
那就養一隻貓吧,因為「道伴大狸奴」。
人生之大道,生活之大道,乃至自然之道,
都與狸奴息息相關。
你懂了狸奴,也就懂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