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妹養了兩隻貓,家裡除了有一應俱全的貓主子生活用品外,她自己還給貓咪做了很多玩具,比如各種大小的木箱。而且她每天都在朋友圈裡發各種貓的萌照和視頻,還是p過的。
其狂熱程度是我這種無貓人士想像不到的,我不禁感嘆,她怕不是被貓統治了吧!除了這種本就愛貓的」吸貓「人士外,還有被動型貓奴。
說的就是堂妹她父母,一開始百般嫌棄,接觸幾天後就真香了。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網上的那些話題視頻,」我爸媽一開始不讓我養貓,後來有了貓之後,就不要我了「。
其實,像我堂妹一家這種行為並不是個例,在網上一找,比比皆是。在可愛的貓咪面前,無數鏟屎官前僕後繼,奔跑在追隨貓主子的大道上。
不過,貓奴可不是現代才有。早在幾千年以前,古人就已經開始各種花式吸貓,甚至比現代人要更痴迷。
在《爾雅翼》中記載:「貓通謂之狸」,在古代貓統稱為「狸」,而人們會把家貓稱為「狸奴」。因為在古人眼中「奴」是愛稱,不少古人就喜歡用「奴」起小名、乳名,比如唐高宗的小名就叫雉奴。
可見,「狸奴」這個名字充滿了主人對貓兒的一片深情。但有趣的是,如今貓成了主子,飼養者反而自降身份成了」奴僕「。
不過現代人在養貓的時候,前期領養手續還算簡單,後續卻麻煩不少,還要帶貓去做各種檢查打針,甚至還做絕育等。但古人養貓,從領養這一步開始就已經相當不簡單了·。
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書房萬卷書。——《贈貓》
如果想把貓領回家,就得像納妾一樣,必須給出正規的聘書和聘禮。詩裡的」鹽「就是聘禮之一,畢竟那時候的鹽可是貴重品。另外買一些小魚,送給生下小貓的母貓,也是常用的聘禮。
臘日迎貓以食田鼠,謂迎貓之神而祭之。——《禮記》
除了」裹鹽「聘禮外,還要挑選一個黃道吉日。臘八就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迎貓進家門的同時還要同貓神做保證:我會對它好的。
貓之毛色,以純黃為上,純白次之,純黑又次之。——《相貓經》
既然說到領養,那古人喜歡哪種貓呢?同現代人一樣,古人也喜歡橘黃,看樣子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啊。
貓於黑暗中,逆循其毛,能出火星者為異,並不生蚤蝨。——《酉陽雜俎》
原來不止我們現代人推崇科學養貓,古人也講究科學養寵,知道要祛除掉貓身上的跳蚤。
公貓必閹殺其雄氣,化剛為柔,日見肥善。——《貓苑》
看來,給貓咪做絕育手術自古就有了。
貓之為獸,其性屬火。故善升喜戲,畏雨惡溼,又善驚,皆火義也。——《物性纂異》
不過,古人也很細心,琢磨出不少貓咪的習性,知道它們怕水又容易受驚。
貓食薄荷則醉。——《埤雅》
也知道貓咪吃了薄荷會有醉。
貓不食蝦蟹,狗不食蛙。——《識小錄》
還知道貓咪不宜吃蝦蟹一類的水產。看來,古代貓奴在養貓一事上也算是用心至極了。
你以為這就是古代貓奴的極致了嗎?當然不。
《西湖遊覽志》和《老學庵筆記》都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檜的小孫女養的貓走丟了,不僅滿城貼滿」尋貓啟事「,還報官搜找,雖然之後每家每戶都找出了不少貓,但沒有一隻是走丟的那一隻。
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在宋朝,養貓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同樣是在宋朝,還有一位有名的資深貓奴,他就是大詩人陸遊。他不僅喜歡擼貓,還喜歡給它們寫詩留念。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外面風雨大作又黑又冷,但我跟小貓貓不出門就呆在暖和的家裡。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薄荷時時醉,夜夜溫。前生舊童子,伴我老山村。《得貓於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
小貓貓太懂事了,把老鼠抓的一乾二淨,也不吵著吃魚,只要吸一點點貓薄荷就滿足了。陸遊不僅給貓咪獻上貓薄荷這種現代玩意兒,還請人為貓咪造貓窩、做特別護理,真不愧是首席鏟屎官。
若說陸遊愛貓愛到了極致,那還有一個人就可以說是喪心病狂了,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這位皇帝對貓,可當真說得上是情有獨鍾。
他有兩隻最喜歡的貓,一隻叫霜眉,另一隻叫獅貓。霜眉死的時候,世宗悲痛不已,幾天不吃不喝。之後他不僅以皇帝的身份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還將它葬在了萬歲山上,立了墓碑和碑文。
以一個愛貓人士的心態來說,做出這一行為還能被人理解,但他後面的行為就顯得有些荒唐了。
他的另一隻愛貓也死了之後,他不僅用純黃金為它打造了一口棺材,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讓當朝大臣為獅貓做祭文。
在這場祭文大賽中,一位大臣因為一句"化獅為虎"脫穎而出,惹得皇帝龍心大悅,進而升官加職,而這位大臣也因為這件事被人稱為"青詞宰相"。
明世宗在位期間,忠心為國鞠躬盡瘁的能臣重臣忠臣不少,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得到如同這兩隻貓兒一般的待遇,絕不會想到僅僅只是因為歌頌了一隻貓就可以高升。世宗皇帝行事有多麼荒唐,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你看,古人是不是比我們還會玩?給貓聘禮,給貓吸貓薄荷,甚至是給貓舉行葬禮作祭文,真真是愛貓成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