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2020-11-27 鳳凰黑龍江站

希勤村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西部,雙萬公路17公裡處,距哈爾濱國際機場60公裡,距102國道35公裡,距雙城市區25公裡,距哈爾濱市區80公裡。

希勤村原為八旗旗屯1946年叫正黃旗五屯歸十三區管轄,1956年改為希勤村歸希勤鄉管轄,1958年改為希勤大隊歸希勤公社管轄。1984年改為希勤村歸希勤鄉管轄。1988年歸希勤滿族鄉管轄至今。該村轄兩個自然屯,有耕地22433畝,林地1900畝,草原2000畝,總戶數810戶,總人口3340口。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6800元,希勤村黨總支現有黨員61名(11名女黨員)。

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該話收錄進《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該事件在2009年中宣部評定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史大事件時被評為第七件。2009年7月,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批示希勤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54周年 ,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文物資料、圖片,建成了農業合作化社區紀念館,該館佔地1800m2,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農業合作化廣場。

自2009年建立農業合作化紀念館以來,得到國家、省市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各家報社和電視臺記者紛紛到希勤村採訪,並予以報導。

希勤村與周立波長篇小說《暴風驟雨》裡的元寶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樣,是新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近年來,希勤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圍繞打造希勤村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歷史文化品牌,初步建成了紅色旅遊基地。

希勤村的合作化歷史,真實反映了我黨探索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歷史,是我國億萬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鬥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縮影,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相關焦點

  • 農業合作化運動
    農業合作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合作化的具體道路和步驟、領導合作化的工作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要了解毛主席當年為什麼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要確實回到當年,主要是1951至1956年,實事求是;第二要儘可能了解毛主席當年在這個舉國大計上的遠大目光、發展思路和辯證思想方法。我從五個方面對毛主席為什麼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予以回顧。
  • 中共七大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
  •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生學
    195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跟此前的土地改革一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捲入人口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政治運動。
  • 為什麼歐洲探險者把中國沙漠第一村稱為野人村?
    亞瓦通古孜村是南疆典型的維吾爾族人的小聚居村落,人口大約為400人,主要以種植甜瓜為生。為什麼探險者把中國沙漠第一村稱為野人村?1992年,中英聯合探險團的一位中國隨行記者在此發現了一個面容蒼老、頭髮花白的漢族人,經詢問得知,是文革時從廣西來到此地的。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點:在上述原則方針指導下農業合作化...
    加速展開: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加速發展,形成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到87.8%)。  從幾千年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進步。
  • 農業合作化運動: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核心提示: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
  • 「涼山脫貧·一個都不能少|布拖篇」吉吉永生:屢敗屢戰的駐村第一...
    在布拖縣木爾鄉葉爾村見到駐村第一書記吉吉永生時,他正在村委會組織召開「十查二十八核」研判會。吉吉永生用漢語和彝語交替著給村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布置任務,語調堅決而迅速。在葉爾村的脫貧攻堅上,吉吉永生結合村情想辦法、出主意、勤實踐,走了不少彎路,也經歷過失敗,因為執著和堅持,如今,葉爾村終於探索出一條引進現代農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2018年,時任縣關工委辦公室主任的吉吉永生到葉爾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村合作社免費給我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技術,在銷路上也不用發愁,『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給我壯了膽。目前,一共產了9噸多的瓜,按市場價格每斤1元收購,收入就能達到將近1萬元。」甘肅瓜州縣瓜州鎮三工村種植戶吳永太說,2011年開始,他就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種植蜜瓜,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自身不斷努力,讓自家的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
  • 探秘|雲德:德國生物能源第一村
    但是如果稍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並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子,這裡常年有著絡繹不絕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來訪者,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向雲德取經,學習和交流生物能源村建設的經驗和訣竅。關於什麼是生物能源村,德國哥廷根大學可持續發展合作中心 (IZNE) 給出了他們的理解。
  • 「華東第一村」的過去與未來
    1997年,一份名為《北方園藝》的雜誌刊登的《中國10大富裕村排名》中,上海市馬橋鄉旗忠村排名第二,僅次於天津市靜海縣大邱莊,在這張榜單中,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排名第六。如今,華西村已經發展成為年入五百億的華西集團。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土地上,湧現了一批走在改革前列的村莊。
  • 莆田城廂靈川下尾村:「花蛤第一村」面臨第三次轉型當口
    原標題:莆田城廂靈川下尾村:「花蛤第一村」面臨第三次轉型當口 記者手記 花蛤行業期待新農人 與種植業相比,花蛤養殖業更早地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因此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規模效益。然而,與種植業近年來興起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網際網路+農業等新業態相比,花蛤養殖業依然停留在以規模取勝的階段,沒有鮮明的產品分級,沒有營銷手段的創新。歸根結底,是這一行當缺乏新農人。 花蛤產品,需要新農人給予重新定位。花蛤一直被稱為「平價海鮮」,水產市場中銷售的花蛤一般只有兩種等級,價格相差也不大。
  • 中國第一土豪村,村中有近百位千萬富翁,走出4000多個老闆
    中國第一個土豪劣紳區,村裡有近百個百萬富翁嗎?來自4000多個老闆!說到對土豪劣紳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山西煤船和廣東包機的概念上,但你知道嗎?事實上,中國有一個村莊,那裡有近100名百萬富翁和4000多名老闆,這個村子是中國上海市閔行區七寶市九星村,它是中國最富有的村莊。
  • 探訪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青槓樹村
    4月中旬,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記者慕名前往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青槓樹村。青槓樹村位於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徐堰河與桕條河兩河之間。距離成都市區僅20分鐘車程,是三道堰鎮到成都最近的村。一進入青槓村大門口,喜慶中國風的大紅燈籠映入眼帘,直走便可進村了。沿途兩旁垂柳依依,道路整潔;綠樹蔭蔭,渠水清澈。
  • 峪口村
    1953年冬,由18戶農戶組成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王安書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由幾個初級社合併成立高級社,社長王安書,支部書記成國憲。1958年後,成立生產大隊,峪口大隊分為14個生產小隊,實行勞力、土地、牲畜、農具四固定,對社員實行基本糧、工分糧相結合的口糧分配辦法。1980年冬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 小灘子村:稻花香裡說豐年
    夏末秋初,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鬱鬱蔥蔥的莊稼綠了豐收在即的村莊。8000餘畝玉米畝產預計1700餘斤,200餘畝水稻畝產預估1000餘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灘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旭激動地說:「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村子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 「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在四川成都的「青槓樹村」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徐堰河與柏條河兩河之間,有一個面積1.8平方公裡、住著685戶人家、共2180多人口、成都「沙西線」(沙灣路與二環交匯路口到都江堰市區的免費快速通道)從東到西穿過的行政村,這就是榮獲「2015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的「青槓樹村」。
  • 駐村第一書記白雲:一手老繭 攪熱山村
    新華社銀川1月1日電 題:駐村第一書記白云:一手老繭 攪熱山村   新華社記者於瑤、陳澤安   寒冬時節,翻山越嶺後,終於見到了白雲。一握手,感覺白雲熱乎乎的手上滿是老繭。   「老繭是幫村民鍘草留下的,一般我到哪家碰上正幹活,就上手幫著幹,邊幹邊聊。」
  • 邢臺水業集團駐村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
    2018年初,河北省邢臺水業集團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三年來,在派出單位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從基礎工作做起,從細微處入手,按照省、市、縣各級領導機構有關扶貧脫貧的具體要求,以「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標準,按照「住得下、底數清、施策準、行動快、成績優」的工作目標,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地開展了駐村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