峪口村

2021-01-21 方山新鮮事

            峪口村

一、基本概況

      峪口村位於下昔溝口,東距北武當山15公裡,北距縣城18公裡,南距呂梁市區28公裡。周邊村莊有安上、南村、石板梁、花家坡、圪針灣。209國道南北穿過,是峪松旅遊公路的起點。北川河與下昔河(也稱峪口南河)在此交匯。東南面對海拔1479米的看天疙瘩,東北背靠海拔1760米的石虎山,西臨海拔1410米的寶泉寺山,三山環抱、三川相連,故名峪口村。該村建於唐代,居民依山就崖挖土窯洞居住,從東到西居住在戲樓溝、黃草峁溝、瓦窯溝、紅溝、成家溝、油房溝、杏村溝、宮院溝、後陽坡崖底、前陽坡崖底,再往北依次為渠家溝、紅眼溝、宋家灣、春樹溝。明代之後逐步形成峪口街、峪口後坪、西官道三片住宅區。峪口街從西官道至後陽坡崖底,西官道與街交叉的十字路口曾建有四眼樓(1966年拆毀),街道兩旁多是磚木結構平房的小商鋪。據資料記載,1940年前有28家「字號」商鋪,主要為藥鋪、當鋪、酒坊、飯店、百貨店、糧店等。較早的有溫萬珍父親溫守印開的「義合興」藥鋪,較有名的字號有「聚興公」綢緞鋪、「裕隆號」麻棧、「三和茂」酒坊等。峪口街是峪口村最繁華的區域,除有集貿市場外,還有富裕人家的三合院、四合院、二進院、三進院,多是磚、瓦、木結構的明清建築;峪口後坪是名符其實的農村,村民多數居住在山梁下的土窯洞內,梁上梁下都是耕地。1953年冬,由18戶農戶組成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王安書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由幾個初級社合併成立高級社,社長王安書,支部書記成國憲。1958年後,成立生產大隊,峪口大隊分為14個生產小隊,實行勞力、土地、牲畜、農具四固定,對社員實行基本糧、工分糧相結合的口糧分配辦法。1980年冬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開放以來,峪口村發生了四大變化:一是95%以上村民住房由土窯洞變為磚混平房;二是街市擴展至209國道以西、下昔河北岸;三是交通工具由過去的二軲轆則車到膠皮車、自行車、摩託車,到2010年全村擁有66輛小轎車。四是村裡街巷都已硬化並安裝了路燈,209國道西側建起了人民廣場和老幹部活動場所,下昔河畔建有濱河公園。

    截止目前,全村人口5074人,戶數1902戶;耕地面積3556畝, 除1256畝山坡地外,水地分布在三坪,即「南坪」、「西坪」、「後坪」。三坪地勢平坦。水渠充足灌溉條件好。能機械作業,是本村高產田。

     本村村民生產以種植、養殖、運輸,外出打工經商為主。

2016年畜禽存欄雞80000隻,豬400隻,羊2000隻,牛250頭。農用三輪車32輛,大型車輛16輛,客運車3輛,小型轎車66輛,小型三輪車、摩託車300輛,電動車基本普及,網絡通訊全部覆蓋。

峪口村共有59個姓氏。其中:張姓、王姓、李姓最多,佔全村人口39%。還有劉、任、薛姓佔全村22.4%,其餘雜姓佔38.6%。

 

二、教育衛生

教育發展

民國時期,方山縣第一所兩級小學校(1919-1939)。

校址在方山城北。方山縣第二所兩級小學校(1925-1939)校址在圪洞鎮班莊村。方山縣第三所兩級小學校在峪口鎮真武廟。後又由三校合為方山民族革命小學(1939-19941),後又新辦了峪口高小(1941-1945),校長:張文元(河莊)、郭名旺(吉家莊),1945-1952年又變為峪口小學,校長為李子玉(臨縣)、崔茂貴(南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1954),峪口小學又成為方山縣第二完小(校長:趙日昌)。1954-1969峪口完小校長有:閆正卿、趙日昌、張炳玉、任秀元、高世光、賀嘉旺、高仲英。

1958年9月至1969年8月辦過農業中學,校長為高世光、高培貴。

1969年改為峪口七年制學校,1976又改為峪口九年制學校。歷任校長為:高世光、孫學亮、劉生亮、高生長。

1971年恢復方山建制後各公社以片設中心校,配中心校長一名。峪口片歷任校長為:王成智,賈五則,吳愛平等。

1979年峪口農業中學更名為「方山農大」,開設獸醫專業,有專業教師5名,校長為:薛志亮。

1994年5月投資107萬,村委在集體菜園劃出13畝地轉過峪口小學。遷到新建校後,歷任校長為:吳愛平、段秀連、陳吉平、賈旭蘭、高桂林、任雨成。當時的峪口小學有兩層教學樓,24個教師辦公室,教職工44個,學生800多人。方山四中前身是由峪口九年制學校,過去一直佔用宮宇舊廟。從1977年6月15日搬入新校址,命名為方山縣第四中學你,於2002年至2004年在原校址對面,峪口后街南河北路建新校園,佔地1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63平方米。

 

 二本以上大學生

姓名

性別

就讀學校

學歷

畢業時間

王明

武漢大學

博士

1996.6

張雪花

西安交通大學

博士

2006.6

薛海龍

天津大學

碩士研究生

2007.6

薛躍

天津大學

碩士研究生

2006.7

薛海麗

北京林業大學

碩士研究生

2011.7

閆維維

山西大學

研究生

1996.6

李娜

四川大學

研究生

2015.7

薛騰

天津大學

研究生

在讀

張利珍

太谷農大

本科

1996.6

閻亞文

河北邯鄲工程大學

本科

2004.6

任麗

雁北師院

本科

2006.7

劉彥丹

山西醫科大學

本科

2007.6

李燕紅

山西大同大學

本科

2007.6

薛進

湖南大學

本科

2007.7

任良

長安大學

本科

2008.6

王海金

山西大同大學

本科

2008.7

高建軍

河北工程大學

本科

2010.6

薛江龍

國防科技大學

本科

2011.6

王小靜

成都大學

本科

2012.7

張娟

陝西長安大學

本科

2012.6

任娟娟

北京文化藝術學校

本科

2012.7

任偉

黑龍江農墾大

本科

2012.6

溫慧雲

運城學院

本科

2013.6

白星星

大同大學

本科

2013.7

劉婷婷

運城學院

本科

2013.6

李文龍

重慶大學

本科

2013.7

肖斌

天津師範大學

本科

2013

肖婷

太原科技學院

本科

2013

薛貝貝

山西太原師範學院

本科

2014.6

任旭東

方山電大

本科

2014.6

劉彥山

忻州師範學院

本科

2015.6

車亞輝

重慶科技大學

本科

2015年

郝婧

長春理工大學

本科

2015

郝倩

山西大學

本科

2016

李婷婷

忻州師範學院

本科

2016.6

張海亮

中國礦業大學

本科

2016.6

呂曉婷

山西財經大學

本科

2016.7

李苗苗

大連藝術學院

本科

2016.7

車亞宏

西南政法大學

本科

在讀

薛營營

呂梁學院

本科

在讀

王靜

呂梁學院

本科

在讀

梁鳳

晉中學院

本科

在讀

常日東

山西大學

本科

在讀

王雲峰

太原中北大學

本科

在讀

王文席

太原中北大學

本科

在讀

劉藝璇

山西工業大學

本科

在讀

劉藝瓊

瀋陽航空航天學院

本科

在讀

劉雲輝

安徽建築大學

本科

在讀

張宇傑

西安科技大學

本科

在讀

劉晉陽

山西大學

本科

在讀

劉書宇

山西傳媒學院

本科

在讀

薛嬌

山西晉中學院

本科

在讀

張宇傑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本科

在讀

薛亞偉

太原學院

本科

在讀

薛亞麗

大同大學

本科

在讀

趙姣姣

太原師範學院

本科

在讀

李果

西南民族大學

本科

在讀

李曉雪

山西農業大學

本科

在讀

薛志強

河北工程大學

本科

在讀

薛文倩

福建師範大學

本科

在讀

李文麗

運城學院

本科

在讀

鍾雄

陝西渭南中鐵十二局學校

本科

在讀

李婧

瀋陽工業大學

本科

在讀

李黃河

遼寧師範大學

本科

在讀

任義

太原中北信息商務學院

本科

在讀

李宇花

山西運城學院漢語文學

本科

在讀

白鵬

廈門大學機電工程

本科

在讀

白濤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化學系

本科

在讀

白萌

中南大學軟體工程

本科

在讀

車文學

太原科技大學交通工程

本科

在讀

張燕燕

大同學校工程管理系

本科

在讀

張龍龍

吉林長春大學

本科

在讀

張凱

太原大學計算機

本科

在讀

張鵬

太原工程大學(工程與材料)

本科

在讀

李孟喬

山西運城學院

本科

在讀

蘇凱

山西財經大學

本科

在讀

李錙

山西醫科大學

本科

在讀

常晶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本科

在讀

常瑋

西安體育大學

本科

在讀

薛太芳

湖南大學

本科

在讀

李志偉

南昌大學

本科

在讀

常昊

山西財經大學

本科

在讀

李丹陽

哈爾濱商業大學

本科

在讀

 

衛生發展

(1)藥店

晚清至民國時期有清乾隆年間開業的「永順和」、孝義趙林俊的「義和新」,河北武安顧金喜的「天德堂」;1923年開業郭生植的西藥鋪,李茂清的中西藥鋪。1951年「永順和」「天德堂」「義和新」三家合資辦診療所名為「新華藥房」。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先後有崔翻連、張月意、李四秀、趙平則、李四馬、李鐵栓、韓大仁、王其龍、李旦旦、李四旦等人開設。

(2)行醫大夫

峪口解放以來,峪口街行醫大夫有:薛棠花、劉希漢、王尚仁、李茂清、田瑞芝、段裕廣、韓吉善、崔茂森、郭生秧、武二小。

(3)峪口衛生院(1951——2017)

職工總數38人,衛技人員21人、醫生7人、護士6人、醫技人員4人。

(4)峪口衛生所

在保健站的基礎上發展成現在的3個衛生所,1986年建第一衛生所,所長王其龍,1988年建第二衛生所,所長王海全,2002年建第三衛生所,所長蘇其明。

三、峪口村歷任村幹部

支書

主任

姓名

任職時間

姓名

任職時間

趙德甫

1958——1964

李廷才

1958——1964

李月明

1964——1967

李德保

1964——1967

王安書

1967——1970

李海記

1967——1970

常玉林

1970——1971

李海記

1970——1971

曹乃順

1971——1976

李廷才

1971——1976

牛香保

1976——1978

李克有

1976——1978

薛江

1978——1981

牛香保

1978——1981

李廷才

1981——1984

李金兆

1981——1984

劉前順

1984——1989

李金兆

1984——1989

劉香保

1989——1990

曹根補

1989——1990

牛香保

1990——1991

李金兆

1990——1991

李元則

1991——1992

曹根補

1991——1992

曹潤平

1992——1999

曹根補

1992——1999

劉香保

1999——2002

曹根補

1999——2002

崔林兆

2002——2012

曹根補

2002——2012

閆懷良

2012——2014

王三旦

2012——2014

崔林兆

2014——2017

王三旦

2014——

 

四、本村人物

(1)革命烈士

苗秀芳,   1902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任方山縣峪口區公所區警,1939年在方山縣三區劉家岔戰鬥中犧牲。

高來栓,1913年生,參加革命時間不詳,任民兵隊長,194810月在隰縣戰鬥中犧牲。

 

       趙英山   1917年生,參加革命時間不詳,任臨縣七區民政助理員,1943年冬在臨縣圪垛村被日軍殺害。

禹建孝(1919——1947),男,1937年參加犧盟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方山二區區長,1943年任臨縣一區區長,1946年任晉綏軍區五旅十三團教導員,1947年11月陝西榆林戰鬥中犧牲,年僅28歲。

楊元元1928年生,1944年參加革命,呂梁軍區十六團戰士,1946年在中陽戰鬥中犧牲。

革命老幹部

    成國政(1911——2004),男,生於峪口村一個貧困家庭,給地主家放羊,當過長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方山開闢黨的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峪口區委委員,擔任縣委組織部長。

     王潤生(1916-1976)男,生於碌碡咀,後移峪口村,1940年參加民兵後,任下昔廟底村民兵中隊長,峪口村民兵大隊長,1949年調晉綏六分區任連指導員南下,1950年,任警衛三團六連指導員,1951年任雅安地區公安局副局長,1953年在中央黨校學習,1954年任四川省會理縣檢察院副檢察長。

    成國憲(1917——1982),男,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方山縣稅務局局長,方山縣二區區長,解放後,獲得過山西省勞模稱號,長期擔任村主要領導。

     任發貴(1917——1982)年,男,生於曹家溝村,1944年參加革命,加入地方遊擊,搞地下抗日情報,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第三區(峪口)副區長,1956——1958年任方山縣橫泉鄉人民委員會鄉長,1958年任峪口人民公社副社長。

 

       蘇海玉(1921——2000)男,生於陝西榆林縣紅石橋鄉套優兔村,1929年舉家逃難到方山代坡村,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參加過200多次戰鬥,1947年任方山二區大隊長,1949年就職縣武裝部,1960年任離石縣農工部長,1981年任呂梁行署民政局長,1983年離休,1999年被評為出省模範。

    蘇光新(1924——2002),男,1939年參加革命,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任軍醫,解放後到峪口醫院行醫,任院長。

    梁培蘭(1924——2010)男,1945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赴朝鮮參戰,歷任營指導員,團政治處長,團政委,師後勤部政委,師政委,曾獲解放紀念章,朝鮮解放紀念章,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1964年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周恩來和朱德接見。

    李毓森(1924——1976)男,1940年參軍,1948年任方山公安局副局長,同年南下四川平昌公安局,1951年任宣漢縣委副書記,主管政法、農業工作。1959年被定為右傾主義分子,悲憤的自盡身亡,年僅35歲。1962年平反,1979年為家屬適當的安置。

    成英則(1926——2001),女,從小失去母親,1939年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烽火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過松窩鄉政府婦女隊長,第三區婦聯會主任,縣婦聯主任,離石縣工作隊員,圪洞供銷社經理,1992年離休。

     1940年日寇佔領峪口村,他為了革命提早把父親、妻子和小妹送回臨縣老家,到1945年重建家園。

    1946年方山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他當選為方山縣縣長,10月擔任了方山縣委書記。

    1956年任山西政協委員,正廳級待遇。

    李明(1929——1998),男,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工作,歷任方山縣政府文書,南下四川雅安地委組織部,1992年批准享受地級待遇,1998年病故。

    王存福(1930——1999),男,中共黨員,1949年由部隊抽調南下工作,歷任縣委農工部長,紀檢書記,縣委副書記,1990年離休,1999年病故。

    高岐德(1930——2005),男,乳名臭小則,青少年時期經歷了日本鬼子的殘酷統治,1948年南下四川綿陽地區參加剿匪和新政府的建立工作,在一次剿匪戰鬥中,一顆子彈從他頭頂划過,頭髮被削去一片,留下永恆的傷疤,後來擔任綿陽地區公安處副處長,為綿陽社會治安做出了很大貢獻。

於天嶺(1934——2008)男,生於柳林縣東凹鄉於家溝村,後定居峪口,初中文化,1953年加入共產黨,1954年參加工作,在橫泉供銷社工作,1961年調離石縣統計局,後又任薛村公社武裝部長,1971年任峪口公社主任,1986年任方山縣稅務局長。

    閆全貴,男,1933年生,1951年參軍,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分配到下昔供銷社,先後到峪口武裝部、縣委宣傳部、峪口供銷社,曾任開府公社副主任、馬坊公社主任、縣水利局長、林業局長、農工部副部長。

    王賢仁,男,1933年生於汾陽縣北廣城村,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離石縣供銷社工業局統計股長,圪洞革委會主任,峪口黨委書記,縣農工部部長,縣紀檢委副書記。

     成毓清,男,1933年生,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調方山縣委宣傳部,1959年任介休紡織廠機電車間黨支書記,人事副科長,汾西礦務局黨支副書記,離石農村工作隊組長,大武公社、西屬巴村、峪口南村等地搞四清工作,1966年在汾陽慄家莊公社任黨委書記,1969年任方山手工業管理局總支書,1977年任方山經委副主任,1984年任方山經濟開發區副經理,1995年方山組織部離休,行政16級,享受處級待遇。

     成毓琳,女,1935年生,1954年隨夫到蘭州,1956年蘭州西圍區糧食局供應科科長。

    李玉珠,男,1940年生,1963年參加工作到橫泉小學任教,先後任公社副主任、副書記、中學校長、縣統計局局長、土地局長、正科級待遇。

  (2)副科級以上幹部

     曹乃順,男,1944年生,1970年入黨,歷任村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大武公社黨委副書記、石站頭公社黨委書記、縣土地辦主任、土地局局長、方山縣礦管局局長、峪口鎮調研員。

楊玉彬,男,1951年生,高級經濟師,1969年入伍,1986年任呂梁人保公司科長。

任金才,男,1952年12月生,中共黨員,1971年9月參加工作,1992年任縣下鄉辦主任,2001年任縣殘聯理事長,2014年退休。

    王奴虎,男,1954年10月生,大專學歷,1970年12月入伍,1986年轉業呂梁地區勞動局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所,1987——1988年於西安工程學院學習,先後任檢驗所副所長、鍋爐科科長。2014年10月退休。

    車鳳琴,女,1954年生,中共黨員,1973年10月參加工作,現任呂梁師範副教授。

   王林林,女,1956年生,大學本科畢業,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作,任方山土地局局長,市地稅局副局長。

    郝元平,男,1956年10月生,黨員,1977年參加工作,1997-2006年任方山縣糧食局副局長,2016年10月退休。

 

    高建斌,男,1957年2月生,1975年2月參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方山縣財委副主任。

任力,男,1962年生,1982年參加工作,曾任下昔黨委書記,統戰政協聯合組長、鄉長、統計局長、縣武當賓館總經理、曾任農牧局局長、新農辦主任、方山縣農村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主任。

    王保平,男,1962年生,中共黨員,1981年參加工作,曾任峪口鎮人大主席,現任方山縣事業局局長。

    李志海,男,1962年生,大專文化,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參加工作,1986年任農技推廣中心主任,1997年任農業局局長,2002年2月任方山縣林業局局長。

車潤奴,男,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5年——1998年任峪口鎮武裝部長,1998年12月任張家塔鄉副鄉長、武裝部長,2000年任馬坊鎮副書記,2004年8月——2016年在縣林業局工作。

 肖志成,男,1963年4月生,中共黨員,1980年參加工作,現任呂梁環保局監察室主任(正科)。

 高建紅,女,1963年生,中共黨員,1987年參加工作,現任華晉焦煤公司工會副主席。

崔凱,男,1964年2月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1989年調入方山縣政府辦任辦公室副主任、開府鄉長兼檔案局局、縣廣播局局長、水利局長、人民政府副縣長。

 王花,女,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1986年參加工作,2010年任呂梁市煤炭安監局辦公室主任(正科)。

    車龍清,男,1964年生,1985年大學畢業,199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方山四中進修校任教,現任人民政府教育局督導處主任、方山一中、高級中學校長。

     高耀華,男,1965年5月生,中共黨員,1986年大學畢業,1986年8月在方山電大工作,1988年調縣人大常委會工作,1991年調離石人民檢察院,現任離石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

     張密強,男,1965年2月生,1983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在方山縣北方飲料廠,方山縣環保局、積翠鄉人民政府工作,2003年1月——2012年12月任積翠鄉人民政府副鄉長,2013年至今任積翠鄉副主任科員。

    任東生,男,1965年生,現任呂梁市行政管理局副局長。

王志堅,男,生於1966年12月,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96年任縣煤炭管理局副局長、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紀檢書記、縣煤炭管理中心主任、縣安全生產監督局副局長(正科級)2010年後任方山縣計生局局長,現任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長。

     楊乃全,男,中共黨員,1968年生,1986年參加工作,先後在方山縣中隊、原石站頭鄉政府、圪洞鎮政府、北武當鎮政府、峪口鎮政府工作,1999年5月任峪口武裝部長,2004年7月任峪口副鎮長兼峪口武裝部長,2011年3月任正科級主任科員。

     車三奴,男,1963年8月生,黨員,1990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峪口鎮黨委副書記。

閆勤照,男,1970年9月生,中共黨員,1992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北武當鎮、峪口鎮人民政府工作,2003年任峪口鎮副鎮長,2011年任正科級主任科員。

 劉兵強,男,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1981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北武當鎮工會主席,副鎮長,現任北武當鎮主任科員。

     薛衛華,男,1976年生,1996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曾任北武當副鎮長,現任北武當鎮人大主席。

崔軍軍,男,1977年生,中共黨員,1998年9月參加工作,曾任方山縣物資總公司副經理,圪洞鎮紀委書記,武當鎮副鎮長,2016年3月任大武整副書記、鎮長。

 王剛,男,1979年生,中共黨員,1998年參加工作,現任市人社局醫保中心審核科科長。

 

(3)縣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朱劍鋒,女,市第二屆人大代表

李廷才,男,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李金照,男,縣第三屆人大代表

梁成娥,男,縣第四、五屆人大代表

劉纏順,男,縣第五、六屆人大代表

曹根補,男,縣第五、六、七屆人大代表

 

縣政協委員

侯林梅,女,縣第六屆政協委員

侯林江,男,縣第六屆政協委員

(4)創業能人

1、峪口工程隊,法人代表:王來務。1995年建廠,資產2000萬,主要經營工程建設。

2、古珍家具廠,法人代表:侯改大。1997年建廠,資產300萬,主要經營家具。

3、神龍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忠平。2006年建廠,資產500萬,經營項目:甜玉米。

4、王寶珍,2009年建養殖廠,資產500萬。

5、曹澤平,酒店,從業人員6人,年收入40萬元。

6、李俊生酒店,從業人員6人,年收入35萬元。

(5)人物小傳

    崔林兆,男,1958年生,1977年參軍,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專科班畢業,現任峪口村黨支部書記。他曾獲中共方山縣委「特級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呂梁市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公民」、「修路標兵」、「十佳清廉支部書記」、「山西省五十佳新農村建設村官」等稱號。現任峪口鎮鎮長助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

 

   2002年上任後,將全村7公裡、3000平方米的大街小巷,鋪成水泥路,投資240萬元新建龍澤、宮瑞兩座是拱橋,興建天禾小學,並為學校興建圍牆300米,籃球場一個,實行寄宿制封閉管理,20國道以西的600多畝鹽鹼地上投資開發佔地200畝的水上樂園和300畝的魚塘,開發商品房50餘套,集資120餘萬元建造美觀、優雅的敬老院,解決峪口村五保戶、孤寡老人溫飽問題。2010年招商引資12億元,正式啟動規模宏大,結構國際化的「秋水潺湲度假村」。2016年翻修峪口人民廣場。

    崔林照擔任村領導後,正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完成鎮黨委交給的各項任務。修渠、引水、造地、植樹、建溫室、調結構積極發展經濟,鋪路、安燈、建橋各種公益設施。去年以來又鋪開商貿一條街、生態旅遊、別墅區太陽能發電等方面的建設,力爭儘快將峪口打造成「生態峪口、宜居峪口、富裕峪口」。

 

五、抗戰往事

1、中共方山縣第一個村支部誕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委派日廣伏來方山建立黨的組織,開展抗日鬥爭,最初發展的第一批黨員中,成國政就是其中之一。

1938年2月,峪口黨支部建立,成國政被選舉為黨支部書記,任大德為組織員,高岐態為宣傳員。當時,峪口支部有十四名黨員,他們分別是:成國政、任大德、高岐態、成毓芳、王炳榮、成國憲、任大利、李祥慶、馬驥、高學奎、楊居安、李守新、李在其、朱治忠。

2、峪口偽軍起義

     峪口偽小隊長任思祺,前南村人,通過家屬與我軍賈庚詡聯繫,是我軍的核心關係之一,他任偽警備隊小隊長期間,辦了不少好事,1944年9月,在我方的安排下,他擊斃偽中隊長後,率領全隊起義,投靠我軍,他投誠後,峪口日軍去前南村,把他的母親和哥哥殺死,他的妻子和嫂子因去娘家地裡幹活得以倖免。

    任思祺參加我軍後表現良好,當了連長,1947年土改時受極左迫害,被群眾批鬥,打死於橫泉村,他的家屬經常受日軍迫害,妻離子散。付出了媽媽、哥哥、兒子及本人四條性命。

3、除漢奸

1940年5月13日,日軍進攻方山峪口鎮,在堡梁上修築碉堡,挖戰壕,安鐵絲網,在峪口周圍打高牆,城牆周圍東、西、北設有三道門,每道門設有崗樓,在鎮子上又建起了偽政府、偽村公所、維持會,新民會、還有警察所、警備隊,企圖用堅實的工事和嚴密的組織鎮壓峪口人民群眾,英勇的峪口人民從那時起開展了抗日鬥爭,這裡介紹幾件武工隊同峪口人民奮起抗日的故事。

(1)敵偽中有無惡不作的大漢奸趙玉娃,隨意勒索民財,姦淫婦女,群眾早就恨透了他,1942年秋,趙玉娃結婚時,每個村長送禮大洋50元,副偽村長送大洋30元,還有攀他的人大洋送10元,這次結婚共收取大洋幾千元,結婚後不久,去楊家會走親,被我武工隊靳發祥等人掌握了他的情況,將他抓捕,拉在臨縣處決了這個十惡不赦的大漢奸。

(2)還有便衣漢奸王玉山,到處訛詐群眾,民憤極大,1944年秋天,去興隆灣害村民,被武工隊抓獲拉到石板梁結束了他的性命。

(3)1944年冬季,武工隊員靳發祥、李斌等10餘人趁峪口集會日,扮成趕集群眾,進鎮子捉偽區長劉光耀和陳翻譯,前面幾個隊員順利過了崗哨進了街,後面兩個隊員被日軍堵住索要良民證,武工隊員沒有良民證,被日軍搜身,我武工隊員以掏良民證為由,從懷裡掏出手槍把門崗鬼子擊斃,兩聲槍響,趕集群眾大亂,武工隊員趁機從南門跑出,上了西山,堡梁裡的日軍向北亂發了幾槍,沒敢出來,從此之後日軍龜縮在碉堡裡再也不敢上街。

炸碉堡

1944年我三分區、八分區經研究決定炸毀峪口碉堡,從峪口梁家溝趙青旦院挖地洞至碉堡根基,裝了70餘斤炸藥,接火後,轟的一聲,由於洞口沒塞緊,只炸開一條30米深的壕,沒有炸毀碉堡,但震驚了敵人,敵人蹲在碉堡裡終日乞求上帝保佑。經過多次襲擊,峪口的日偽軍陷入滅亡絕境,1945年正月二十日晚,夾著尾巴逃跑了,從此峪口人民見到了太陽。

解放後,峪口人民召開了祝慶大會,會上表彰了有功人員,有興隆灣張生福、韓孔全、花家坡的薛茂興、趙效貴、石板梁的王宏德等同志。

六、村大事記

1938年1月,峪口村黨支部建立,由趙保明,成國政,王炳榮,任大利等人組成,趙保明任書記,是本縣第一任黨書記。

1940年拆除老爺廟,日寇修碉堡,從此老爺廟改名為堡梁。

1941年日寇霸佔峪口第三高小,該校被迫關停。

1942年晉綏邊區將本縣三區(峪口)劃分為八分區,屬離東縣。

1944年,駐峪口據點的日軍,將花家坡村民高有計拉到圪洞殺害後,將人頭關在峪口界的四眼樓上。

1945年,我軍收複方山、圪洞、峪口、胡堡四個據點。

1947年,土改運動中,峪口村有8人被捆綁,用亂棒打死。

 1948年,本村組織20餘人南下,到四川雅安地區開闢新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本村梁培蘭,張恩奎,李應唐,任潤年參加志願軍,到朝鮮作戰。

1958年,峪口人民公社成立,秋後組織全村勞力跨村深翻土地。

1962年開放自留地、自留畜,包產到戶。

1962年,三清(清工、清財、清物資)為內容的整社工作。山西省晉劇表演藝術家牛桂英、張美琴來峪口慰問演出。

1966年,村民溫爾功下棉花時,被車上的一幫棉花壓死。

1967年,造反派奪取峪口人民公社大權,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同年峪口街的四眼樓被折除。同年,在時任峪口公社黨委書記的任維賢同志受黨委的委託,峪口村電工李玉保負責,安裝了變壓器,架上了線。全村第一次通上了電。

1971年,方山縣恢復建立,縣革委會駐峪口,同時成立了方山縣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同年8月上旬,縣政委遷址為圪洞。

1974年冬季,峪口村民兵在晚上抓獲了偷盜食品站豬肉的村民白民石,在審查中白供出現行反革命分子車寅虎。農曆正月二十九,在峪口南山的花果山將車寅虎包圍,將其槍斃。

1977年,峪口九年制學校計劃出中學班,成立方山四中。

1980年,峪口南河大橋竣工。

1984年,辦起來村辦企業皮鞋廠。

1994年,全村安裝固定電話800多部,行動電話3000多部。

2003年,南河上新修了宮瑞橋、龍澤橋,吃上自來水。

2004年,建了峪口大橋以東5000米的商業二層樓。

2005年,在南河北岸修建了二層商品房。

2006年,修建了峪口村廣場在原來的菜地新建了峪口小學。

2008年修了209國道西的商貿一條街。

2009年,村委成立了環境整治辦公室曹根補任主任,買了三輛三輪車。全村三個合作社,每社一輛,每天將垃圾裝運上車,拉到指定的垃圾地——土橋溝。

2010年,建修了敬老院,安排了10戶生活困難戶、10戶危房戶、10戶五保戶,同年又新建了村委會。

2013年,建築13條排水渠,解決全村的排水問題。

七、建築

(1)古建築

1、廟宇

本村有12座廟,是村民泛神崇拜的祀神之所,是峪口村鄉土文化的博物館,也是一種綜合性的博物館,展示著村民們對宇宙、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也展示著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流露出他們積極樂觀的理想追求和無可奈何的落寞失望心態,在這些廟宇中,也可以看到村民們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擺脫這種痛苦的努力,可以看出村民們最真實的現實生活。這些廟宇又是一件件展示峪口村藝人創作成就的藝術品,是綜合雕塑、繪畫和書法等藝術在當地最好的表現。

●靜峪宮是最大的廟,明萬曆26年(1568)坐北向南原建正殿,左右配殿及山門組成,佔地一千平方米,現存山門和正殿。正殿面寬5間,進深4間,有孔雀藍、綠、黃三色琉璃瓦覆蓋,鐵毛頭滴水,鬥拱九踩,雙翹雙下昴,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梁」的關公老爺廟,建築年代不詳。正房坐北向南,系四間木結構房,內有關老爺雕塑像,左為關平,右為周倉。正方南約30米為戲臺,戲臺左是鐘樓,右是鼓樓。戲臺一年至少唱兩次戲,每次三天,一次是農曆五月十三日關老爺的磨刀節,求老天風調雨順;一次是農曆九月關老爺的生日戲。正房東西各有三間木結構單坡廂房,老爺廟大門朝西。

四眼樓正南50米的老爺廟,此廟坐東向西,正方系三間木結構單坡房,南北兩側各有兩簡單坡房,大門朝西,大門外左右各有一個石獅,院子佔地10平方米。

●「娘娘廟」建築年代不詳,位於舊糧食巷東側,此廟坐北向南,正房系五間木結構單坡房,正面有三位娘娘的塑像,儀表端莊,慈眉善目,安詳賢淑,每年正月十五村民到廟裡燒香許願,東西各有磚窯一眼,距正房約五十米是大門,大門頂是兩間木結構單坡房戲臺,大門西側是做買賣的商鋪,院內有柏樹兩株,石碑數座,記載有娘娘廟修建情況,可惜石碑遺失,無從查考。

●「四眼樓」過去離石城北,多數人都知道峪口的四眼樓,他與大武的木樓同樣有名,此樓建築年代不詳,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峪口村的四眼樓龍蟠虎踞,沖天而立,以高大雄偉而稱譽當地。百年來,邑中父老引以為榮,外地遊客有口皆碑,此樓是峪口文明的象徵。四眼樓底座為四向砌石洞,見方八米,樓上有四個大樓房,房頂上有天花板,樓房四邊是頭拱,有四個大神閣,四角有四個大銅鈴。微風乍起,叮噹作響,清脆悅耳,古趣盎然。四眼樓西門外是田野,沒有道路,兩座石碑位於西門。

●成家溝的四眼樓與峪口街西邊的四眼樓沒有太大區別,規模較小。

●沒爺爺廟,這是一座不祭奉神靈的廟,建築年代不詳,位於杏樹溝與油房溝之間。

●「靜峪宮」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68)修建,由原正殿、左右配殿及山門組成,佔地1000平方米,現在存有山門和正門(正殿)。

●「山神廟」位於成家溝溝掌,坐北向南,叫廟不像廟,不知何時被毀。

●虸蛾廟,主要供奉專治蝗蟲的神靈,祭祀可避免發生蟲災。

●龍王廟,位於峪口小學三眼窯腦畔上。

●河神廟,位於龍王廟之南約五十米的舊戲臺背後。

●觀音廟,後陽坡崖底王賢仁宅,坐北向南。

2、本村原有四座戲臺

●龍王廟戲臺

●沒爺爺廟戲臺

●娘娘廟戲臺

●堡梁老爺廟戲臺.

(2)本村各項建築

1996年成立方山四中;

1980年峪口南河大橋通車;

1986年峪口統一建設規劃商業街;

1992年硬化街道並安裝自來水;

2005年修建了二層商品房和廣場。

 

八、峪口村個體商業、文化、體育狀況

(1)商業

本村有不少商店,其中有手機店、糧店、日雜、化妝品、水產、副食、服裝、紙作、水果、家電、理髮、修配等,數不勝數。服務業有:汽修、鍋爐廠、照相、洗澡、裝潢、配鏡、太陽能、打字、鋁材加工、打字複印。

(2)文化

峪口晉劇團,1961年成立,由王有平帶隊,師傅朱國章,由於種種原因停辦幾年,1980年重新整頓,決定薛根元為指導員,經過幾年的努力,排出了許多劇目,走向集鎮鄉村演出。

電影放映:放映員溫雨青,本人經抽時間到本鎮各鄉村放映。

(3)體育

1、蕩鞦韆,這裡清明節前後的一項季節性活動,參加人員主要是男性較多,因為玩起來比較刺激,有驚無險。2、高蹺隊,這項活動建國前就有,20年代大人參加,每年正月十五廟會上表演。3、彈棍棍。4、踢毽子。尤其在學校體育項目較多,籃球、百米跑、桌球、單槓、雙槓、跳高、跳遠、羽毛球、排球、鉛球等。

民間藝人

李榮亮,男,1960年生,1975年開始打鐵。他的鐵業鋪位於峪口南河北路路南,西距209國道100米,緊靠南河畔。臨街建築,交通方便。所需原料,主要是收購舊鐵等,產品是村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的钁頭、鐮刀、大鋤、小鋤、火柱等,這些產品實用性強,銷路好,經濟效益可觀。近年來,他和妻子一起幹活,他拿大錘,妻子拿小錘,打鐵是苦差事,妻子也隨著年齡的增加,幹不動了。他就有了發明打鐵機器錘的想法,通過看書、設想,不斷研究製作和改進,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就由發電機、皮帶、鋼板、離合器組成了「打鐵扁擔錘」,離合器的作用是起調節大錘的力度,將離合器用力踩下去,打錘的力度就增大,離合器輕踩打錘的力度就小。鋼板呈扁擔形狀,起彈簧的作用,彈性大大地提高,也就是可以提高打鐵的力度。從此,就由他一個人操作機器,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他在家生產鐮刀、鏟子等農用產品,妻子擺攤出售,年收入達7萬元。

 

九、民情風俗

1、春種秋收

(1) 本村自古以來就是用牛耕地,有錢人家養牛,每年春節先給自家耕地,耕完後再給無牛戶耕地。(2)下種,一般按照農時節令播種,過了春分先種小麥,大麥,豌豆,到了穀雨種玉米,立夏慌忙亂種穀,接著中山藥,豆類。(3)收夏,到了夏至後先收小麥菜籽,到了秋天收玉米,穀子,子,高梁等,收回後都在場上用碌用牛拉上碾,或者人工用木條高高舉起打。

2、衣飾,飲食

(1)50年代小孩夏戴三瓣涼帽,上繡各類彩色圖案,大人鬥智夏天戴勞動布帽,冬天帶虎頭帽。到了80、90年代,男人不戴帽,身穿毛衣保暖褲,而女人都是新穎髮型,波浪型、燙髮自由型,春夏覆紗巾,冬季脖子系圍巾,(2)本村春、夏、秋一日三餐,冬季兩餐,日三餐,以午飯為主,早晚並重。在改革開放前,主要食飯為炒麵、窩窩頭、錢錢湯撈飯。過年過節時油糕或棗糕、軟饃饃,尤其是過年時喝洋酒,拌涼菜。改革以後生活改善了,白面、大米成為家常飯,肉和雞蛋也常吃。

3、用具

(1)50-60年代是流行大扣箱,三鬥櫃,90年代後成為豪華家具。(2)照明燈具,以前由煤油燈變為電燈,停電後使用蠟燭,能充電的節能燈,大街小巷都安上節能路燈。(3)灶具,20世紀70年代村裡人都是磚砌火爐,火爐通往大炕,既能做飯又能取暖.90年代灶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做飯用小鍋爐,煤氣灶。進入21世紀灶具又出現了新的電磁爐、微波爐、電烤箱、電熱鍋、電飯鍋等。傳統的火爐僅僅為部分老年人試用。

(4)炊餐具,以前人們用餐具是金屬制、竹木製、陶瓷製,現在用的是不鏽鋼鍋、菜刀、勺。

4、旅行

以前人們很少出門,一旦有事需出行,主要是步行,較為好的人家騎個自行車或者騎馬、驢,改革以來,交通工具不斷發展,家家有了摩託車、電動車,小汽車更多。

十、民間故事

           峪口村「棗梨」的故事

       從前,峪口村曾有一位白髮老人,擔著一副擔子,一隻竹筐是棗和另一筐是梨,嘴裡喊著「棗、梨......」,人們聽了不以為然,不久,峪口村陽坡(峪口小學北側)發生山體滑坡,淹沒了房屋,埋壓了不少人,倖存者甚少。這件事發生後,人們才意識到那位神人的暗示「棗、梨」,其實是讓人們早離,有的人離開了,避免了災難,沒有離開的,遭了災難。去年峪口村進行了地質災害整改,將坡度大大降低,消除了安全隱患。

 

 

 


相關焦點

  • 澄海這個村黨支部書記入圍全國「最美村官」!快看看是不是你們村裡...
    評選從多方推薦的人選中,產生442名入圍名單,其中有現任的村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民組長、婦聯主任;有德高望重的老書記、原主任;有各級黨政機關下派的「第一書記」;還有社會各界的村官志願者「榮譽村官」、「第三村長」;涵蓋了村官的各個層面。
  • 追尋山西呂梁山抗日模範村「石像村」
    抗戰初期,石像村僅有百戶人家,就有108位村民主動參加抗戰,23位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用生命和熱血在這塊紅色大地上,譜就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壯歌,鑄就了紅色孝義的一個又一個忠魂。 為了表彰石像村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1938年,石像村被孝義縣抗日民主政府命名為「抗日模範村」。 「石像小學人人皆知革命烈士的名字,3至6年級的同學都能講革命烈士的故事。」
  • 陳家園村:蕭山雨具生產專業村
    聽說陳家園村有30多家雨具生產企業,在新街有雨具專業村之說,現在你只要到蕭山的任何一家商店裡看雨具,那十有八九是陳家園村企業生產的。
  • 邯鄲臨漳縣孫陶鎮沙河岸村村貌煥然一新
    邯鄲臨漳縣孫陶鎮沙河岸村村貌煥然一新 本網訊: ( 採編 王 華 申清河 董志飛 )近日,在孫陶鎮沙河岸村、村民們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路街道開寬了,路邊也栽上了綠化樹,改善了環境,心裡都特別高興!
  • 邢臺水業集團駐村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
    2018年初,河北省邢臺水業集團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三年來,在派出單位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從基礎工作做起,從細微處入手,按照省、市、縣各級領導機構有關扶貧脫貧的具體要求,以「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標準,按照「住得下、底數清、施策準、行動快、成績優」的工作目標,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地開展了駐村幫扶工作。
  • 泰山景區曹家莊村建設首批地質文化村
    走進曹家莊村,撲面而來的是大自然的氣息,平坦的道路兩旁樹木林立,一路前行,清冷的空氣中散發著植物和泥土的芳香。遠望,褪去樹葉的樹林與縈繞的晨霧相映成景,宛如人間仙境。地處泰山西南麓的曹家莊村,南、北兩側泰山餘脈環繞,地質資源豐富。202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力推進落實建設「中國十大地質文化村」,會同地方政府建設10處地質文化村(鎮)示範樣板。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希勤村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西部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6800元,希勤村黨總支現有黨員61名(11名女黨員)。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近年來,希勤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圍繞打造希勤村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歷史文化品牌,初步建成了紅色旅遊基地。希勤村的合作化歷史,真實反映了我黨探索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歷史,是我國億萬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鬥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縮影,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 車耳營村廚餘垃圾就地化處理不出村
    車耳營村新引進的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 蘇家坨鎮/供圖「吞下」廚餘垃圾,「吐出」有機肥料。近日,蘇家坨鎮車耳營村新引進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讓村裡產生的廚餘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化處理。環保設備「邂逅」美麗鄉村據介紹,這臺設備是美天環保「聚優境」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位於村東一處10餘平方米的室內。記者看到,一輛載有廚餘垃圾的回收車開進站裡,保潔員掀開垃圾桶蓋子,看了看裡面的垃圾,菜幫菜葉、香蕉皮、雞蛋殼……「村民們現在廚餘垃圾分得越來越好了。」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8月3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經過專家評選後脫穎而出,予以公示。
  • 石村·萱帽塔--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
    石村·萱帽塔--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 2021-01-14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最「響」的農村,雞叫聲附近三省都能聽到 你知道是哪條村麼
    當來到晉東南東部出口——王帽山東部的隘峪口古關隘時,人困馬乏,饑渴難耐。為躲避追兵,劉秀策馬向北山奔去,所騎戰馬口吐白沫,步履艱難。策一鞭踏一步,一步一踏,一直把山坡上的紫板石小道,踏下了很深的馬蹄印。行至斷崖下的古井旁時,再也支撐不住,人馬昏倒在地。山民見到後,好心將他和戰馬救起,餵食、飲馬,使劉秀和他的戰馬恢復精神。
  • 婚禮在村東頭葬禮在村西頭
    有些事情非常美妙,我把好日子看得很清楚,但主人結婚後,村子又死了,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村東頭結婚了,村西頭去參加葬禮。當一個已婚家庭要求算命師去看好日子時,他們不能再等了,也不能改變他,因為一切都要根據這個好日子來決定。
  • 十年一劍敘晚村
    呂留良(1629—1683)字莊生,又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浙江崇德人。晚村一生著述頗豐。由於特定的政治背景,晚村詩集向來以鈔本傳世。這就造成了詩集的流傳難、保持原貌難、保存完整難等問題。
  • 為什麼歐洲探險者把中國沙漠第一村稱為野人村?
    亞瓦通古孜村是南疆典型的維吾爾族人的小聚居村落,人口大約為400人,主要以種植甜瓜為生。為什麼探險者把中國沙漠第一村稱為野人村?1992年,中英聯合探險團的一位中國隨行記者在此發現了一個面容蒼老、頭髮花白的漢族人,經詢問得知,是文革時從廣西來到此地的。
  • 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
    原標題: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據悉,今年8月,科技部啟動了「《中國癌症地圖集》編制」項目,項目成果預計於2017年出爐。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表示,新版癌症地圖,將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目前癌症負擔的分布,尤其是確定哪些地方高發,可以提高惡性腫瘤病因學的研究效率。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南距武安市境約五千米,市(縣)級公路廟(王)——柴(關)線從村內穿過。村域面積10.6平方千米,其中林地0.53平方千米,荒地3平方千米,耕地18068.76畝。全村1924戶,6810口人。有59個姓。其中張、李、秦、趙、高、王、劉、解、陳、楊姓為多數。均為漢族。冊井村建村歷史悠久。近年考古,在村域挖掘出許多春秋戰國時期文物。
  • 黃河村臺懷想
    黃河村臺懷想 樸素的情感,蕩漾在一片漸漸消失的黃河村臺 幾年來來這拍黃河村臺,但是看一看周圍,昔日的那些老村臺一點點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