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2020-12-13 騰訊大燕網

近日,七部門聯合公布了,2017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和2018年擬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我們河北有45個,邢臺佔7個,聽說還有財政等一大波紅利,以後這幾個村的發展不可限量,快看看有沒有你家?

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 財政部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建村〔2014〕61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建村〔2016〕278號)要求,經組織專家對各地上報的中國傳統村落技術文件進行審查,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等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名單見附件1),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東石古巖村等444個中國傳統村落擬列入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名單見附件2),現予以公布。

住建部官網截圖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經過評審,確定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別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錄名單。2016年底,公布了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

列入名錄村落需要什麼條件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一般要具備以下特點:村落自然景觀較好,建築風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風傳承得好。河北省前三批共有57個村落入選,第四批一次性入選88個,數量再次創紀錄。未來,在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將有更加的改進。

列入名錄村落將帶來什麼?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一方面說明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另一方面,這些傳統村落將納入國家保護層面,在資金、規劃、設計等方面得到扶持和督導。最終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會獲得中央財政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

也就是說,

對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中央財政將會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

邢臺有哪幾個古村落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的範圍呢?

沙河市綦村鎮城灣村

沙河市綦村鎮城灣村,位於沙河市西50公裡處。北距邢臺市約四十五公裡,南距省級幹道褡——石公路10公裡,西距山西省境約五十千米。村域面積0.7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35畝。全村二百六十餘戶,一千二百餘口人。以谷、騫兩姓為多數。均為漢族。

稱灣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幾戶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開荒種地,摘棗謀生,建立村莊。

據《沙河縣誌》記載,城灣村一直屬於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城灣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城灣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縣撤縣改市,城灣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冊井鄉冊井村

沙河市冊井鄉冊井村,位於沙河市西32.5公裡。南距武安市境約五千米,市(縣)級公路廟(王)——柴(關)線從村內穿過。村域面積10.6平方千米,其中林地0.53平方千米,荒地3平方千米,耕地18068.76畝。全村1924戶,6810口人。有59個姓。其中張、李、秦、趙、高、王、劉、解、陳、楊姓為多數。均為漢族。

冊井村建村歷史悠久。近年考古,在村域挖掘出許多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由此證明,大約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域即有人類聚居,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

冊井村是沙河市西部第一大村。明永樂元年(1403),縣內設冊井裡。明代碑刻中多處出現冊井社、冊井裡等字樣。清代,設冊井社。1929年,全縣劃分為七個自治區,冊井村為五區駐地。1934年,全縣劃分為三個區,冊井村為三區駐地。抗日戰爭時期,沙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據地和遊擊區有時建四個區,有時建五個區,冊井村一直屬二區轄。1949年,沙河縣劃分為五個區,冊井村為四區政府駐地。

據《沙河縣誌》記載,冊井村一直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冊井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冊井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冊井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位於沙河市西32公裡處。南距武安市境27公裡。市(縣)級公路御(路—通(元井)線從村北穿過。峽溝水庫灌渠從村西北通過。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二千八百餘畝。全村八百五十餘戶,兩千七百餘口人。有陳、田、彭、楊、劉、王、安、張、李等姓。陳姓為大戶。均為漢族。

相傳,早在明代之前,該地即有陳家嶺、楊莊、王莊和東家窪等小村莊。後有安、李兩姓從外地遷來,與原有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並取「安康、和睦」與「安居樂業」「合心同力」之意,定村名為「安合莊」。因有河溝從村中穿過,「河」與「合」讀音相同,村名遂演變為「安河」。

據《沙河縣誌》記載,安河村自建村之日起,即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安河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安河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安河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綠水池村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位於沙河市西32公裡處。南距武安市境27公裡。市(縣)級公路御(路—通(元井)線從村北穿過。峽溝水庫灌渠從村西北通過。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二千八百餘畝。全村八百五十餘戶,兩千七百餘口人。有陳、田、彭、楊、劉、王、安、張、李等姓。陳姓為大戶。均為漢族。

相傳,早在明代之前,該地即有陳家嶺、楊莊、王莊和東家窪等小村莊。後有安、李兩姓從外地遷來,與原有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並取「安康、和睦」與「安居樂業」「合心同力」之意,定村名為「安合莊」。因有河溝從村中穿過,「河」與「合」讀音相同,村名遂演變為「安河」。

據《沙河縣誌》記載,安河村自建村之日起,即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安河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安河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安河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彭硇村

沙河市柴關鄉彭硇村,位於沙河市西45公裡處。南與陳硇、杜硇兩村地土相連。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荒山面積約四平方千米,耕地面積七千餘畝。全村400戶,1427口人。有彭、劉、秦、車等姓。以彭、劉兩姓為多。均為漢族。

明永樂二年( 1404),有智姓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定居。時因村南山溝建有九龍廟,故定村名「廟頂莊」。後有彭姓遷入。若干年後,彭姓人口發展較快,將「廟頂莊」更名為「彭硇」。

據《沙河縣誌》記載,彭硇村一直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彭硇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彭硇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3月,沙河撤縣改市,彭硇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蟬房鄉後漸寺村

沙河市蟬房鄉後漸寺村,位於沙河市西50公裡處。北距省級幹道褡——石公路3.5公裡,西距省級著名風景區北武當山10公裡;南與西溝村隔山相望。村域面積4.1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積0.5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60畝。全村二百四十餘戶,九百餘口人。有郝、崔、元等姓。均為漢族。

有關後漸寺村的得名,說法不一。一說唐朝中期,村西有一座山寨。因山寨寺廟(今存遺址)內的泉水清洌,四季噴湧,珠沫飛濺,故名濺寺。明永樂二年(1404),創建村莊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時,因村莊位於山之陰坡(當地人稱山陰為「山後」),故取村名「後漸寺」。一說,後漸寺原名「後漩螄」。大沙河上遊之水流經侯峪村後,轉東向南,直奔山凹巖石處,在此形成漩渦。漩渦處常年有螺螄之類水生物,而該村又位於漩渦之後,故稱「後漩螄」,後改稱「後漸寺」。

據明至民國的《沙河縣誌》記載,後漸寺村一直屬沙河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該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該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後漸寺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蟬房鄉口上村

沙河市蟬房鄉口上村位於沙河市太行山深山區,東距市區51公裡,省級幹道南(和)—石(盆)線從村北穿過,西距蟬房鄉政府5公裡。村域面積20平方公裡,耕地600畝,山坡面積2600畝。現有人口143戶,540口人,多數為石、馮兩姓,均為漢族。

據石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石氏自山西省洪洞縣應詔遷至東石嶺村,後裔於清代由東石嶺村遷到口上村。馮氏,明永樂二年(1404年)應詔遷至邢臺縣老龐會村,後裔於清代從龐會村遷到口上村。其它,李氏因外遷,村中已無人定居,胡氏遷往本鄉大欠村後道莊自然村定居。石、馮兩姓在口上村已有十多代人200多年。

相關焦點

  • 邢臺水業集團駐村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
    多項措施助力扶貧  邢臺水業集團黨委非常重視馮家寨村扶貧工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安偉多次到該村調研指導扶貧脫貧工作,特別強調「要發揮自身優勢,多為老百姓做好事實事」,黨委確定了八名中層正職幹部和駐村工作隊成員一起擔任馮家寨村2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責任人,分擔責任、因戶施策
  • 新餘有個「寶藏村」,村裡數萬條「科技魚」即將上市
    新餘有個「寶藏村」,村裡數萬條「科技魚」即將上市 2020-12-01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中國第一蛇村」:幾百村民養300萬條蛇
    這裡河網密布,河道上的小橋名曰子思,寓意鄰裡和睦,中庸為人,橫跨兩岸的小村也因橋得名。站在橋上四望這個村子,黛瓦白牆與桑園、稻田相輝映,乍看下與普通的江南水鄉一般無二。就在不遠處的白牆上,「中國蛇村」的宣傳語赫然在目。自上世紀80年代起,村民以養蛇為業,在不到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最多時飼養著300多萬條各種蛇類。
  • ...生態文化村」系列報導⑥」興義市上納灰村|萬峰林下的炊煙嫋嫋
    即日起,本刊開設《最美村寨萬裡行——探訪貴州35個「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系列報導》專欄,通過記者實地探訪,以所見所聞向讀者展示貴州35個生態文化示範村,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第六站,記者走進興義市上納灰村,該村於2018年入選「全國生態文化村」,通過發展民宿,探索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民宿+」發展路子。
  • 302個村汙水不再「曬太陽」
    今天,發改君要給大家帶來一個好消息:北京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建設的首批11個農村汙水治理項目專項建設任務已全部下達,共涉及延慶區、房山區、昌平區等10個區86個鎮302個村,將惠及16.9萬戶居民。
  • 秋天童話的銀杏村,擁有3萬株銀杏樹,是最美秋景的代表
    近兩年,騰衝因銀杏村而成為網紅深秋打卡的聖地。說起騰衝,很多人想到的是火山、溫泉,但這座邊城卻因銀杏而聞名。騰衝城北40公裡處的江東古銀杏村,因有雲南古銀杏林,故名銀杏村。村裡有古銀杏樹3000多株,其中樹齡在千年以上的有10多株,百年以上的有1200多株,是名副其實的銀杏村。
  • 廣西「萬企幫萬村」:光伏發電點亮農村新生活
    據悉,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聯合會持續推動「萬企幫萬村」活動,組織、引導、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廣西脫貧攻堅戰,龍弟村光伏發電項目便是其中一個縮影。  「以前我們村沒有集體收入,要修路、改善基礎設施,只能靠國家、靠政府,有了光伏發電以後,我們村集體每年都有75000元的收入,今後村裡搞基礎設施建設,捐助學校、特困戶,我們都有經濟來源了!」
  • 即墨-鰲角石村
    外人看中了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發展前景,她不急於表達,沒有鑼鼓喧天,她信奉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播種好每一顆種子,便是對村民的不辜負。    鰲角石村共有560戶,1700人,耕地面積1300畝。2012年村集體收入1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13元,同比增長10.2%、14.3%。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Top5,可能沒你們村大,但比你們村有錢!
    世界上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國家很大,比如俄羅斯、中國、加拿大這些,你都知道。但有些國家著實很小,小到可能還沒你們村大,你相信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世界上最小的5個國家!吐瓦魯是由八個小島組成的國家,國土面積只有26平方公裡,全國人口滿打滿算加起來也就一萬人左右。相比起面積小和人口少,更令人擔心的是它的海拔,這裡的海拔只有4~5米。由於溫室效應,全球的海平面都在上升,這意味著圖盧瓦即將從世界上消失,沉入南太平洋的海底。
  • 一天之內7個村籤約!義烏這個街道一大批宅基地將用於……
    、蓮塘、曹道等7個村的宅基地整備盤活利用集中簽約,這意味著將盤活一批數量可觀的閒置宅基地用於跨村安置。這是北苑街道繼今年一月完成柳一村、下山頭村64間閒置宅基地跨村安置投標選位後在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階段性成果。
  • 集美學村周末音樂會完美收官 共頒出7大類25個獎項
    此外,在年度盛典上還頒出高校歌手賽最佳作品、最佳人氣、最佳樂隊、最佳現場、最佳團體以及組織獎和優秀組織獎,共7大類25個獎項。值得一提的是,現場特別邀請微風樂集創辦人、臺灣音樂家楊慕老師作為頒獎嘉賓,和大家一起分享原創音樂的魅力。
  • 中國「蛇村」年售300萬條毒蛇 外媒:蛇農可年入40萬
    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導 英媒稱,許多人怕蛇,不願靠近它們。但是,對於願意把恐懼放在一邊的人來說,蛇的生意有錢賺。賺多少?一年1200萬美元怎麼樣?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12日報導,這是在中國浙江省一個名叫子思橋的小村子裡,一些養蛇人的收入。方寅(音)和他的妻子楊曉霞(音)就是其中的兩位。方寅說:「起初我怕蛇,覺得它們讓人很不舒服。不過現在,我已經習慣了這一切。」在子思橋村的許多人家,都可以看到眼鏡蛇、蟒蛇和蝰蛇,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把這個地方稱為「蛇村」。
  • 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長,村衛生室卻在消失?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5.1萬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萬個,鄉鎮衛生院3.6萬個,村衛生室62.2萬個,診所(醫務室)23.5萬個。與2018年6月底比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增加,鄉鎮衛生院減少,診所增加,村衛生室減少。
  • 「華東第一村」的過去與未來
    一年後,旗忠村帳本上的數額由5000多元增加到幾十萬元,全村勞動力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00多元。旗忠村的下屬企業也從一家電纜廠,發展成為電線電纜、電器材料、線材、紡織器材四家。1992年,高鳳池從美國考察回來,決定將旗忠村建成架在「車軲轆上的村莊」,他決定大力發展與汽車工業相關的服務產業,開拓第三產業市場。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島上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2%,擁有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9.49萬畝,擁有「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等稱號,是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旅遊業逐漸成長為南澳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年來,南澳進島旅遊人數從69.57萬人次增至776.6萬人次;2019年全縣旅遊總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14.4%,旅遊業迎來跨越發展。
  • 千村萬戶看小康|鄒城上磨石嶺村:石徑古井石板路,築起山村致富
    擺脫「無路可走」,上磨石嶺村迎來新生青石板路連接起的幸福圖①:上磨石嶺村村內道路圖。圖②:上磨石嶺村航拍圖。(□記者 常青 報導)守著「金山」長嘆,捧著「金碗」沒飯,娶個媳婦都難,這是過去上磨石嶺村的真實寫照。
  • 365天中,他駐村蹲點達300天
    散落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五角楓如同一個個「精靈」,鑲嵌在廣袤的科爾沁草原上,這裡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取景、拍攝的地方。《楓葉紅了》劇中的男主角、駐村第一書記「韓立」人物原型為科右中旗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第一書記韓軍。
  • 沙裡把村的金蓮花茶火了
    河北省商務廳駐圍場縣棋盤山鎮沙裡把村的扶貧工作人員王亞梅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帶來的扶貧茶。「今年茶博會的金蓮花,是純天然高品質!」扶貧茶展區的沙裡把村金蓮花茶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的目光。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沙裡把村位於圍場縣棋盤山鎮北部6公裡,是棋盤山鎮5個貧困村中唯一的深度貧困村。
  • 追尋山西呂梁山抗日模範村「石像村」
    這裡,山腰上窯洞呈梯狀密布,抗戰村子舊貌仍現,7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培養革命志士的沃土。 這不是個普通的小村落。抗戰初期,石像村僅有百戶人家,就有108位村民主動參加抗戰,23位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用生命和熱血在這塊紅色大地上,譜就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壯歌,鑄就了紅色孝義的一個又一個忠魂。
  • 修文,5個困難村的變遷|獼猴桃|龍山村|天生橋村|修文縣|三合村|龍...
    在各種政策幫扶下,2017年,龍窩村修了30公裡的村路;2018年,自來水通到了每一個村民的家裡……解決這些發展瓶頸後,龍窩村開始向扶貧指揮部的各個成員單位申請資金支持來發展產業。短短幾年時間,龍窩村發展了起了一個又一個鄉村產業:經果林2000畝,食用菌基地15畝,3個養雞場規模15000隻,養牛基地2個,有400頭牛……村民以土地入股園區,沒有租金,但卻佔股10%,一畝地一年保底收入1000元。2019年,縣供銷集團給了村裡第一批分紅——53萬元,其中,31.8萬元分給了149戶村民,每一家分紅都在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