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部門聯合公布了,2017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和2018年擬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我們河北有45個,邢臺佔7個,聽說還有財政等一大波紅利,以後這幾個村的發展不可限量,快看看有沒有你家?
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 財政部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建村〔2014〕61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建村〔2016〕278號)要求,經組織專家對各地上報的中國傳統村落技術文件進行審查,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等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名單見附件1),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東石古巖村等444個中國傳統村落擬列入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名單見附件2),現予以公布。
住建部官網截圖
▼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經過評審,確定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別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錄名單。2016年底,公布了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
列入名錄村落需要什麼條件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一般要具備以下特點:村落自然景觀較好,建築風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風傳承得好。河北省前三批共有57個村落入選,第四批一次性入選88個,數量再次創紀錄。未來,在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將有更加的改進。
列入名錄村落將帶來什麼?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一方面說明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另一方面,這些傳統村落將納入國家保護層面,在資金、規劃、設計等方面得到扶持和督導。最終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會獲得中央財政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
也就是說,
對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中央財政將會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
邢臺有哪幾個古村落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的範圍呢?
沙河市綦村鎮城灣村
沙河市綦村鎮城灣村,位於沙河市西50公裡處。北距邢臺市約四十五公裡,南距省級幹道褡——石公路10公裡,西距山西省境約五十千米。村域面積0.7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35畝。全村二百六十餘戶,一千二百餘口人。以谷、騫兩姓為多數。均為漢族。
稱灣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幾戶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開荒種地,摘棗謀生,建立村莊。
據《沙河縣誌》記載,城灣村一直屬於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城灣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城灣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縣撤縣改市,城灣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冊井鄉冊井村
沙河市冊井鄉冊井村,位於沙河市西32.5公裡。南距武安市境約五千米,市(縣)級公路廟(王)——柴(關)線從村內穿過。村域面積10.6平方千米,其中林地0.53平方千米,荒地3平方千米,耕地18068.76畝。全村1924戶,6810口人。有59個姓。其中張、李、秦、趙、高、王、劉、解、陳、楊姓為多數。均為漢族。
冊井村建村歷史悠久。近年考古,在村域挖掘出許多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由此證明,大約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域即有人類聚居,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
冊井村是沙河市西部第一大村。明永樂元年(1403),縣內設冊井裡。明代碑刻中多處出現冊井社、冊井裡等字樣。清代,設冊井社。1929年,全縣劃分為七個自治區,冊井村為五區駐地。1934年,全縣劃分為三個區,冊井村為三區駐地。抗日戰爭時期,沙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據地和遊擊區有時建四個區,有時建五個區,冊井村一直屬二區轄。1949年,沙河縣劃分為五個區,冊井村為四區政府駐地。
據《沙河縣誌》記載,冊井村一直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冊井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冊井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冊井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位於沙河市西32公裡處。南距武安市境27公裡。市(縣)級公路御(路—通(元井)線從村北穿過。峽溝水庫灌渠從村西北通過。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二千八百餘畝。全村八百五十餘戶,兩千七百餘口人。有陳、田、彭、楊、劉、王、安、張、李等姓。陳姓為大戶。均為漢族。
相傳,早在明代之前,該地即有陳家嶺、楊莊、王莊和東家窪等小村莊。後有安、李兩姓從外地遷來,與原有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並取「安康、和睦」與「安居樂業」「合心同力」之意,定村名為「安合莊」。因有河溝從村中穿過,「河」與「合」讀音相同,村名遂演變為「安河」。
據《沙河縣誌》記載,安河村自建村之日起,即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安河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安河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安河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綠水池村
沙河市柴關鄉安河村,位於沙河市西32公裡處。南距武安市境27公裡。市(縣)級公路御(路—通(元井)線從村北穿過。峽溝水庫灌渠從村西北通過。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二千八百餘畝。全村八百五十餘戶,兩千七百餘口人。有陳、田、彭、楊、劉、王、安、張、李等姓。陳姓為大戶。均為漢族。
相傳,早在明代之前,該地即有陳家嶺、楊莊、王莊和東家窪等小村莊。後有安、李兩姓從外地遷來,與原有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並取「安康、和睦」與「安居樂業」「合心同力」之意,定村名為「安合莊」。因有河溝從村中穿過,「河」與「合」讀音相同,村名遂演變為「安河」。
據《沙河縣誌》記載,安河村自建村之日起,即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安河村隸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安河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安河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柴關鄉彭硇村
沙河市柴關鄉彭硇村,位於沙河市西45公裡處。南與陳硇、杜硇兩村地土相連。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荒山面積約四平方千米,耕地面積七千餘畝。全村400戶,1427口人。有彭、劉、秦、車等姓。以彭、劉兩姓為多。均為漢族。
明永樂二年( 1404),有智姓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定居。時因村南山溝建有九龍廟,故定村名「廟頂莊」。後有彭姓遷入。若干年後,彭姓人口發展較快,將「廟頂莊」更名為「彭硇」。
據《沙河縣誌》記載,彭硇村一直隸屬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併入邢臺縣,彭硇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彭硇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3月,沙河撤縣改市,彭硇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蟬房鄉後漸寺村
沙河市蟬房鄉後漸寺村,位於沙河市西50公裡處。北距省級幹道褡——石公路3.5公裡,西距省級著名風景區北武當山10公裡;南與西溝村隔山相望。村域面積4.1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積0.5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60畝。全村二百四十餘戶,九百餘口人。有郝、崔、元等姓。均為漢族。
有關後漸寺村的得名,說法不一。一說唐朝中期,村西有一座山寨。因山寨寺廟(今存遺址)內的泉水清洌,四季噴湧,珠沫飛濺,故名濺寺。明永樂二年(1404),創建村莊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時,因村莊位於山之陰坡(當地人稱山陰為「山後」),故取村名「後漸寺」。一說,後漸寺原名「後漩螄」。大沙河上遊之水流經侯峪村後,轉東向南,直奔山凹巖石處,在此形成漩渦。漩渦處常年有螺螄之類水生物,而該村又位於漩渦之後,故稱「後漩螄」,後改稱「後漸寺」。
據明至民國的《沙河縣誌》記載,後漸寺村一直屬沙河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該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該村屬沙河縣轄。1987年,沙河撤縣改市,後漸寺村屬沙河市轄至今。
沙河市蟬房鄉口上村
沙河市蟬房鄉口上村位於沙河市太行山深山區,東距市區51公裡,省級幹道南(和)—石(盆)線從村北穿過,西距蟬房鄉政府5公裡。村域面積20平方公裡,耕地600畝,山坡面積2600畝。現有人口143戶,540口人,多數為石、馮兩姓,均為漢族。
據石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石氏自山西省洪洞縣應詔遷至東石嶺村,後裔於清代由東石嶺村遷到口上村。馮氏,明永樂二年(1404年)應詔遷至邢臺縣老龐會村,後裔於清代從龐會村遷到口上村。其它,李氏因外遷,村中已無人定居,胡氏遷往本鄉大欠村後道莊自然村定居。石、馮兩姓在口上村已有十多代人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