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色生態,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從2009年至今,貴州有35個村落獲得「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稱號。
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農民賺上「生態錢」?如何建設生態鄉村,打造美麗家園?儘管每個村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即日起,本刊開設《最美村寨萬裡行——探訪貴州35個「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系列報導》專欄,通過記者實地探訪,以所見所聞向讀者展示貴州35個生態文化示範村,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
第六站,記者走進興義市上納灰村,該村於2018年入選「全國生態文化村」,通過發展民宿,探索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民宿+」發展路子。
上納灰村
天穹籠罩,群峰環繞。走進位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的上納灰村,灰瓦白牆的民居被峰林環抱,錯落在田野和峰林之間,河流、人家、田園、山峰,構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田園山水畫卷,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納」在布依語的意思是「田地」,「灰」在布依語的意思是「美麗」,「納灰」在布依語裡的意思就是「美麗田園」。 2018年11月,上納灰村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2019年7月,上納灰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山中自有「黃金屋」
走進位於上納灰村的悅棲裡客棧,民宿業主錢海成正抓緊時間,帶著工人修建客棧的遊泳池,提升客棧的硬體設備。「上納灰村的民宿以康養為主題,所以我們在各方面的硬體設施必須跟上。」 錢海成說。
眾所周知,萬峰林景區是貴州省內炙手可熱的「打卡地」,每年到此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
然而,單純的觀光旅遊並沒有吸引遊客在景區長期消費,旅遊收入無法實現質的提升。
怎樣留住遠方的客人?
近年來,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上納灰村給出了答案——打造康養為主題的現代化高端民宿。
上納灰村屬非貧困村,全村共有529戶2431人,民宿產業於2016年興起,發展至今,民宿已經成為上納灰村的一張「名片」。
悅棲裡客棧
2018年5月,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錢海成、吳英傑夫婦在朋友介紹下,來到了萬峰林景區旅遊觀光。優美的環境和新鮮的空氣,深深地吸引了錢海成、吳英傑夫婦。2019年6月,錢海成、吳英傑夫婦的客棧正式開業。在這家名為「悅棲裡客棧」的民宿,即可遠眺萬峰林的奇特景觀。
在悅棲裡客棧當服務員的劉仁秀,是地地道道的上納灰村人。「我主要負責保潔,活兒也不重,不用出門打工,每個月3000元工資,比種地強多了。」劉仁秀說。
目前,悅棲裡客棧共有15間客房,房費在500元至2300元不等。「客棧現已投入7000萬元,現有5個工人,都是本地村民。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旺季時還有提成。」錢海成介紹。
上納灰村主打高端民宿
離悅棲裡客棧不遠處,有一家名為「景棠度假庭院」的客棧。店長郭濤是興義人,客棧於2017年開始營業。
年輕時的郭濤經常外出旅遊,在省外發現了民宿產業的巨大潛力,後來便決定與家裡人一起,在萬峰林開客棧。景棠度假庭院房費為580元到2080元不等,均價在700元左右。
為了做好本地民俗,郭濤把心思都花在客棧,沒有從事其他行業。除了短租業務之外,景棠度假庭院還引入了蠟染、採摘等體驗項目。「在家鄉創業,心裡踏實,還能帶動當地的父老鄉親就業,我內心很滿足。」這就是郭濤回鄉創業的初衷。
「我們村以高端民宿為主,目前共有高端民宿22家,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特色,客源也有保障,因此萬峰林的民宿不存在大的競爭。」上納灰村黨支部書記羅順林介紹。
群眾的致富田園
在上納灰村姚家灣組,有一塊50餘畝的土地,是村裡的「百果園」。2018年6月,村級合作社興義市美麗鄉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接手經營管理,如今,五星枇杷在全村覆蓋種植達到了300餘畝。澳洲堅果更是通過群眾們的辛勤努力,獲得了首批收益,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正在得到長足發展。
姚明朋是上納灰村最早開始嘗試種植五星枇杷的農戶,2004年開始,他通過到四川、雲南等省進行考察了解,對五星枇杷的發展前景看好,自主發展了70畝五星枇杷的種植。
「我們是從2010年開始種枇杷的,當時種植了70畝。後來,我們成立了合作社,每畝產值能達到2萬元。」姚明朋介紹。
上納灰村枇杷從2015年開始進入盛果期,經濟效益特別好,姚明朋自家依舊種植有30畝五星枇杷,種了十幾年,他也見證了這些年來五星枇杷給自己和村民們帶來的收益變化。如今,五星枇杷很多早年老化的苗木正在不斷的更新換代,種植新的枇杷樹,全村覆蓋種植300餘畝。
上納灰村群眾的致富田園
姚明朋的鄰居陳付祥家種有3畝蔬菜,以小瓜、早熟玉米、蒜苗、辣椒、香豆、西紅柿為主。「6月以前,採收各類蔬菜,之後開始種植水稻,水稻收完後開始種植大蒜,再種植小瓜,一年到頭土地都有用。平均下來,每畝地一年能掙1萬元左右。」陳付祥說。
「今年下半年,上納灰村將根據市場需求,準備引進5畝黃精、5畝白芨、300畝艾草,發展中草藥進行林下種植,穩固農戶長期效益,做好產銷對接,保障農戶的經濟利益長期有效增長。」羅順林道出了下一步的計劃。
近年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上納灰村引進了生態魚養殖、五星枇杷、澳洲堅果、八月瓜等產業,替代低效農作物,結合景區旅遊觀光項目,通過遊客採摘、田間體驗、康養旅居等形式,農戶收入提高,全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村裡共養殖稻田魚100餘畝,年總產量能達到8000斤。下一步,我們會繼續擴大規模,同時開始發展稻田甲魚產業,依託我們村的綠水青山,走農旅娛一體的路子,一定要讓群眾過上更滋潤的日子。」羅順林說。
服務業蒸蒸日上
在上納灰村,處處可見特色的白牆民居,家家戶戶炊煙嫋嫋,給上納灰村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走進村裡一家知名的餐館——稻花魚農莊裡,老闆岑俊正在忙著處理剛撈上來的鯽魚。
岑俊,興義市萬峰林街道上納灰村人。2018年,恰逢萬峰林街道正在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岑俊決定在村裡開一家農家樂,做起了餐飲生意。
「魚苗的價格是8元一斤,養大以後,最高可以賣到48元一斤。」岑俊拿出了這樣一組鮮明的數據對比,收入增加了,岑俊的農莊越做越紅火。
岑俊將魚分裝
每到夏季,萬峰林的旅遊旺季到來之時,岑俊的農莊顯得格外熱鬧。據岑俊介紹,農莊開起來後,他租了3畝地,專門用來養殖稻田魚,供應農莊以及外來的遊客,平均每個月的純收入能達到1萬元左右。
韋月燕今年已經63歲了,孩子都在外上班。「年紀大了,不想出去了,在農莊裡打打雜,一個月2000多的工資,已經很好了。」談起在家門口打工這件事,韋元英滿臉幸福。
康養村的建設,離不開服務產業鏈的日益健全。在上納灰村,有一家名叫「自可留花園咖啡」的網紅飲品店。特殊的是,咖啡店的主要合伙人,都是外地人。
自可留花園咖啡的老闆徐家旺是一名自由攝影師,2019年,來到萬峰林採風創作的徐家旺為萬峰林的美景所傾倒,同年4月,自可留花園咖啡正式開業。
自可留花園咖啡
合伙人之一的徐莉萍是福建人,據她介紹,自可留花園咖啡還沒開業時就已經在網絡上「火」了。「當時我們通過抖音等平臺,把店面的裝修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很多粉絲。」
據了解,該飲品店是由農戶的工具間改造而成,如今已經成為年輕遊客來到萬峰林必到的地方之一。「這樣的生活很滋潤,在萬峰林這麼美的地方開店,真的很幸福。」店長黃梅說。
峰林風光美如畫,炊煙嫋嫋引客來。上納灰村以康養為主體,以民宿為核心,在農產品及特色服務業的配合下,正努力探索出一條「民宿+」的新路子。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尚宇傑
編輯 申雲帆
編審 靖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