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抹暖暖的陽光照進了泰山腳下的一處山村,安詳而寧靜,村落不大也不小,時不時傳來鳥兒的啁啾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走進曹家莊村,撲面而來的是大自然的氣息,平坦的道路兩旁樹木林立,一路前行,清冷的空氣中散發著植物和泥土的芳香。遠望,褪去樹葉的樹林與縈繞的晨霧相映成景,宛如人間仙境。
地處泰山西南麓的曹家莊村,南、北兩側泰山餘脈環繞,地質資源豐富。202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力推進落實建設「中國十大地質文化村」,會同地方政府建設10處地質文化村(鎮)示範樣板。在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的推動下,泰山景區曹家莊地質文化村建設列為國家首批十大地質文化村之一。11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省地質學會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曹家莊村就地質文化村建設進行了實地踏勘評估。
(曹家莊村)
資源豐富 25 億年二長花崗巖為地質主體
記者從泰山景區遺產保護部了解到,泰山的形成歷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27.5億年以前,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在各種內外力的綜合作用下,逐漸雕琢和塑造成現今雄偉壯麗的泰山。
曹家莊村坐落於中低山區的河谷階地之上,村莊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增高,低處海拔約230米,高處海拔約440米,相對高差約為110米,村域周緣的高地均位於泰山林場或泰山風景名勝區內,地勢奇絕險峻,松、柏植被繁盛,高處山區水系較為發育,登臨南望,村內的人工蓄水湖仿若明珠遺落於蔥鬱之間。曹家莊村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北克拉通魯西地塊西北部的泰山地區,地質地貌的形成過程與泰山的演化一脈相承,村域的地質體以25億年左右侵位的二長花崗巖為主,地質學界常將這套巖石稱之為新太古代晚期泰山巖套的傲徠山序列,主要巖性為粗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
(曹家莊村河道中的巖石。)
「曹家莊村以及整個魯西地區的傲徠山序列二長花崗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質意義。」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泰山最古老的巖石組合是一套被稱為「TTG」的富鈉貧鉀花崗巖,TTG 是追溯地球早期陸殼形成過程的重要依據,這類巖石是27.5 億年前形成的泰山巖群被27億年的英雲閃長巖和26億年的奧長花崗巖侵入形成,在彩石溪最為典型,曹家莊村也存在這類巖石。「花崗巖的成因和分類是地球科學長期以來的難點和前沿問題,25億年左右的泰山巖套傲徠山序列二長花崗巖,表明鉀長石開始作為主要礦物穩定出現,意味著本區此時已經出現在化學成分上類似於現代成熟陸殼的花崗巖類巖石,也暗示該區乃至整個華北陸塊的克拉通化進程已經結束,形成穩定大陸。」
2018年7月,泰山景區管委會與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籤訂合作協議,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泰山前寒武紀研究基地正式建立。2019年,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在曹家莊周邊開展詳細的地質調查,新發現了10餘處地質遺蹟點。這些地質遺蹟點為這個見證了文明興衰的小小村落,饋贈了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挑山工人和手工匠人。
(隱佛崖。通訊員供圖)
(八戒石。通訊員供圖)
(瑞羊回首。通訊員供圖)
(鼉臥石山。通訊員供圖)
(巖溝石穴。通訊員供圖)
(雄獅問天。通訊員供圖)
根據野外調查工作及室內分析對比,將曹家莊村的地質遺蹟資源劃分為三種成因類型,崩塌類、球形風化類及典型現象或地質關係類。崩塌類地質遺蹟巖石表面多平直光滑無明顯球形風化特徵,曹家莊村東南溝內「隱佛崖」景觀屬就是這類地質遺蹟最有價值的典型代表,在該地質遺蹟點處山溝南側峭壁下由西向東仰望,巖體出露形態與佛像側臉極其相似。曹家莊村的球形風化類地質遺蹟包括有象形石和巖石表面形態各異的孔洞等景觀點,主要集中分布在村莊水庫北側山脊及村莊南側山坡兩塊區域內,包括八戒石、鼉臥石山、雄獅問天、魚背石、巖溝石穴、睡美人石等。典型現象或地質關係類地質遺蹟以展示典型地質現象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係為主,有較重要的地質科學研究及地球科學普及價值,主要包括巖體中的捕虜體和節理兩種地質現象,捕虜體現象主要分布在村莊內河床底部及水庫南側山坡,典型節理地質主要分布在村莊南西側山坡及村北山溝內。
(曹家莊村河道。)
(曹家莊村河道裡的巖石。)
歷史悠久 傳說先人為守護藏峰寺而來
曹家莊村由曹家莊、駱駝嶺兩個自然村組成,歷史悠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據村民介紹,村莊原名濼莊,有一座年代久遠的濼莊碑(碑立於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為證,該碑現被收藏在岱廟,後來村內王姓居民日益增多,但村落因洪災而損毀大半,再後來,曹氏祖先來此定居並開枝散葉,故改名為曹家莊。關於曹家莊村,在村裡還流傳著一個說法,據傳村裡先輩最初是看護藏峰寺的人,由泰安縣城西關遷徙而來。
自古以來,泰山上的名寺有六處,分別是神通寺、靈巖寺、玉泉寺、竹林寺、普照寺、藏峰寺。其中,藏峰寺就位於曹家莊村內。據介紹,藏峰寺原址位於駱駝嶺以東的山峰處,起初由竹林寺僧人定祿於元代初期在此選址。到元大德癸卯(公元1303年)竹林寺僧人福巖開始興建,在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建成,竣工後的藏峰寺成為岱西佛家道場之一。
藏峰寺的發展歷史,記錄於「重修藏峰寺記」石碑之上,石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由住持法慈大師所立,碑文由明泰安州人、寧晉縣知縣張璉撰寫。碑文全面記載了藏峰寺的地位、創始和興衰,同時記錄了法慈大師耗時十年,在藏峰寺現址修大殿、塑佛像、建佛堂、構四門、打石塔、墾僧田、種果樹的艱辛歷程,生動地刻畫了曹家莊先民同心同德重修藏峰寺的經過。時至今日,藏峰寺內號稱千年不斷的怡心泉(原稱林泉、蓑草泉)已然乾涸,寺院僧舍也已蕩然無存,僅存殘碑數塊,遺址周遭也不再僅是供奉佛像,同時還祭拜泰山老奶奶、龍王爺等道家仙班。駐足藏峰寺,人們仍然能體會到先民與天時命運抗爭的艱辛,及轉而寄希望於神靈庇佑的卑微訴求。
在曹家莊村,還有很多傳說故事。據傳,曹家莊村南東側山谷中曾埋有某位禁軍首領遺骸,其後常年有外地居民進村祭拜。另有傳說,因曹家莊村地處山間河流谷地,不僅形似馬蹄,且曾出土過純金馬掌,因此常有盜墓之人假借拜祭之名來此掘寶。
曹家莊村內人文古蹟和地質遺蹟等資源獨具特色,有泰山石、北線景觀石、「隱佛崖」和藏峰寺遺址等,蘊含著生動有趣的文化故事。近年來,隨著旅遊的發展,曹家莊村也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在有學者提出《西遊記》中孫悟空故鄉東勝神洲傲來國原型為泰山傲徠峰的基礎上,結合村北東側山坡上外形酷似豬首、石猴的數塊象形石,認為曹家莊村也在孫悟空故鄉範圍內。儘管此說法無從考證,但村民的大膽設想也詮釋了他們認識故鄉、了解故鄉的高漲熱情,這也是當地居民結合地質特色,深度挖局歷史文化內涵的一個體現。
與泰山腳下的其他村落一樣,曹家莊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古以來就與泰山文化息息相關,如花崗巖建材開採加工、泰山女兒茶種植加工等傳統產業,曾在不同時期成為村民的主要生活依靠。
(曹家莊村種植的茶葉。)
「靠山吃山」女兒茶年產值達 560 餘萬元
曹家莊村位於泰山西麓登山線路入口,緊鄰彩石溪景區,區位條件優勢明顯,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也使得曹家莊村的物產十分豐富。這也造就了曹家莊村「靠山吃山」這個傳統的小山村。
曹家莊村南、北兩側山體為泰山餘脈,植被覆蓋率較高,樹木茂盛,林業資源豐富,樹木以油松、槐樹為主。同時,曹家莊村周邊自然環境未受到破壞,生態體系較為完整,果木種類繁多,有山楂、板慄、核桃、櫻桃、桃、梨、杏樹、石榴樹、桑樹和柿子樹等。此外,還生長有大量的荊條、牛疊肚、野百合、白皮松等。特色植物有何首烏、穿山龍、青檀樹、野葡萄、九死還魂草等。其中何首烏為泰山四寶之一,又名紫烏藤、夜交藤等,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其塊根可以入藥,是名貴的中草藥。野葡萄可以釀酒,因為村莊地處泰山腳下,水質較好,故釀出的酒味道香甜可口。在曹家莊村東南有一處山東農業大學籌建並運營的蜜蜂養殖試驗點,試點周圍植物種類繁雜,以荊條花為主,所產蜂蜜呈淺琥珀色,入口留香,具有華北地區荊條蜜的典型特徵。
(茶園)
曹家莊村以茶葉與果樹種植為主導產業,尤以泰山女兒茶種植與加工業為主。走進曹家莊村,群山環抱中,一片片茶園映入眼帘,遠山、近舍、茶園,一幅幅鄉村農趣圖呈現在眼前。曹家莊村三面環山,山上富含礦物質的清冽溪流在村內匯聚成河,獨特的氣候環境、更長的生長周期、巨大的晝夜溫差條件,都讓曹家莊村的女兒茶茶葉更加的肥厚飽滿,有機成分更加豐富而味道濃鬱。曹家莊村產出的泰山女兒茶葉片肥厚堅結,茶色清澈剔透、碧綠嬌嫩、清澈晶瑩,味道迴轉純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長。據了解,曹家莊村現有茶園面積500餘畝,整個村域範圍均有茶園分布,但大面積分布於村域南西地區,村內幾乎每戶居民都有正在經營的茶園。曹家莊村泰山女兒茶的採茶期從每年的清明節前持續到10月上旬,手藝嫻熟的茶農年採量最高可達800餘斤。泰山女兒茶的種植、採摘與炒制加工,已經成為曹家莊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村內從事泰山女兒茶相關產業的人數為312人,佔本村全部人口的近1/3,村內茶葉及其相關產業的年產值為560餘萬元。
泰山自然景觀、文化元素與茶文化氛圍交叉融合,成為曹家莊村獨特的發展條件。目前,曹家莊村泰山女兒茶發展及經營狀況良好;以山楂、板慄、核桃等為主的果木種植業已初具規模;在距村入口處約100米處建設了一處小型的螭霖魚養殖場,泰山螭霖魚養殖業正蓬勃發展。依託泰山西麓彩石溪景區發展,曹家莊村內旅遊業也在穩步發展。村內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完備,設有衛生室、圖書室和簡易室外健身設施,可滿足村民基本需求;沿村內主幹道路,分布有便民生活超市、規模化運營的民宿和餐飲等商業服務設施。
(曹家莊村內小路。)
深入挖掘 打造以地質文化為底色的美麗鄉村
曹家莊村交通便利,與泰安高鐵站僅距12公裡車程,可充分利用現有的1-4小時高鐵經濟圈,接駁北京、上海、天津、鄭州、石家莊、南京、煙臺等熱門城市,推進旅遊發展。因此,根據曹家莊村村域範圍內錯落分布的地質遺蹟景觀資源,結合村內珍貴的古寺遺蹟、以及特有的螭霖魚養殖和泰山女兒茶資源,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在曹家莊村開展了地質文化村建設工作,建設地質科普廣場 1 處、地球歷史小院6處、科普遊覽路線2條、科普解說牌13處、科普長廊1處,並編制了研學手冊、科普畫冊及宣傳折頁,拍攝一部宣傳片。
沿著泰山腳下的環山路西行,在進入久負盛名的彩石溪景區之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塊通體碧綠,高達2米的泰山玉,沿路繞過這塊美玉,曹家莊村的標識牌赫然立於公路東側。由此,就正式進入了曹家莊地質文化村的主幹遊覽路線。村內主幹道路前800米路段的南、北兩側,分別是政府長期規劃中的茶旅融合體驗區和桃花源燈光秀項目區,在這段路上,放置了科普宣傳板,介紹泰山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球科學知識。
(泰山巖石家族景觀牆。)
(巖石標本展覽牆。)
(地質文化廣場。)
繼續前行,一座質樸的石橋橫亙於石臘河支流之上,這座橋是連接曹家莊村南側民宿休閒區和北側的村委會、特色民宿區的主要通道之一。記者了解到,得益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曹家莊村已經將東西貫穿村落的支流河道進行了整治和美化,還為後續發展布置了和田觀光體驗帶的規劃設計。在石橋東側不遠的河道中,既可以看到25億年前形成的淺肉紅色花崗巖,又能在這些花崗巖中看到27億年前形成的片麻巖捕虜體。在這一地質遺蹟點北側的河堤步道上,安放了科普解讀花崗巖和捕虜體科技名詞的解說牌。在南側的階地上,還有一處包含三大巖石標本展覽牆、泰山巖石家族景觀牆、村史民俗景觀牆、地球歷史等要素在內的地質文化廣場。文化廣場通過展覽板的形式從自然地理條件變化、村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詮釋曹家莊村從過去靠山吃山到現在愛山護山的生產方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深度詮釋了曹家莊村的前世今生和美好遠景。
(地質小院內放置的巖石標本。)
(地質小院內地質知識科普展板。)
(地質小院。)
(地質小院內地面上鋪設的石板講述地質演化知識。)
(地質小院內地面上鋪設的石板講述地質演化知識。)
(地質小院。)
在地質文化廣場的南側,是已經投入產業化運營的特色民宿。據了解,民宿由村民閒置的老房子改造而成,在維持外部原貌的基礎上加固提升,內部進行高標準的裝修,重新安裝水電暖等設施。走進民宿內部,記者發現了6處建築風格不同的院落,每一處院落都有著不同的地質特色。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以地質概念為依據,設計的地質小院,主題分別是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讓遊客在入住民宿的同時,能學習到不同的地質學知識,對泰山,對曹家莊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由曹家莊村委繼續向東,沿途依次分布著一座人工蓄水湖,一處元代始建、明代重修的藏峰寺遺址,數個泰山女兒茶種植和製作基地。在村域的最東南,還有一處「側立佛像」象形石遺蹟。除了主幹路線上分布的景觀資源以外,曹家莊村南、北兩側的山坡上還分布著形態各異的花崗巖象形石,既有憨態可掬的八戒石,又有凝神回望的海龜石、公羊石。天津地調中心的地質工作者圍繞山坡上的地質遺蹟點,設計了2條研學、遊覽路線,並對發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正在進行系統的研究工作。
27億年地質滄桑,五千年文化軌跡遺存,一冊地球演變的圖籍,一部民族文明的史書,人與自然的演繹,總會在這裡找到機緣。隨著地址文化村的建設和長期運營,曹家莊村將依託地質遺蹟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立足於「地質 + 生態農業」,遵照「保持特色風貌」的核心原則,充分利用和整合開發現有的、或已在村莊發展規劃內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將曹家莊村打造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以地質文化為底色的新型美麗鄉村」。
【泰安日報社 ·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陳陽 編輯 喬雨晴 審核 李孌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