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扎灘: 發展鄉村旅遊 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2021-01-09 西海都市報

□文、圖/本報記者 潘 玲

「你看右邊這片空地和林子,我打算今年把它開發成小型動物園和真人CS基地……」3月25日,在卓扎灘原生態旅遊景區,順著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春風中搖曳的樹枝開始抽出嫩芽,昭示著新春的希望。

從互助縣城開車前往威遠鎮卓扎灘村,很快就進到村裡,白牆、青瓦、紅簷的民居錯落有致,牆面整潔、道路乾淨,房前屋後一片平整。

經過幾年的發展,卓扎灘村已經成為青海省內有名的鄉村旅遊村莊。

過去的卓扎灘村集體經濟收入除了少部分的集體土地租賃收入外,絕大多數來自採砂場。後來因為生態原因,當地政府關停了採砂場。

採砂場是關閉了,可經濟還得發展,村集體和村民還得增收。怎麼辦?

卓扎灘村兩委自2018年4月開始,將曾經採礦用地性質的110畝(1畝≈0.067公頃,下同)河灘地、49畝集體土地進行整合,帶動周邊前躍、納家4個村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挖掘民俗文化產業價值、利用交通便利優勢、拓寬勞務增收渠道等,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你想不到吧?腳底下的這塊土地居然是曾經的採砂場,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原生態旅遊景區。到2019年底,已經實現了門票收入830萬元,加上村民經營的農家院、景區務工、經營攤位等帶動發展,實現了1300萬元的總體收入。」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自豪地告訴記者。

2019年,卓扎灘村給村民們分紅100萬元,村民的水費、衛生費、養老保險支出都是由村集體經濟收入統一交納。

記者在景區看到,有人正在網紅橋等遊樂設施處玩耍。雖然景區內的大多數攤位還沒營業,從攤戶的講述中仍能感受到去年營業期內的盛況。

景區內的小吃一條街現有大小攤位共計92戶,去年經營得好的,一個夏天的純收入達到三、四萬元,少一些的也有一萬多元。

「我的攤位經營些當地特色小吃,去年純收入3萬多元。」攤戶蔡生軍告訴記者。

「我在景區大門附近擺攤出租土族服飾給遊客,幫他們拍照,光這塊兒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加上老伴兒在景區做保潔員,去年我們家增收了近3萬元。」貧困戶馬世祿說。

目前,卓扎灘原生態旅遊景區已經建成了鄉村大舞臺、老房子、兒童樂園、森林小鎮、水上樂園等多個旅遊項目。在景區建設中,村民既可以參與景區項目經營,開辦農家院,也可以參加公益性崗位,景區內的護林員、售票員等多個崗位都由本村村民擔任,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就業。記者了解到,村民從業人數達到了280人,村民人均從旅遊業中獲得年收入2443元,民宿數量達到了50家,現有民宿客房數250間、床位500個。

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除了發展原生態旅遊景區,顏章東把農村電商、酩餾酒坊等的發展都納入了規劃,「我們的總體定位是依託優越的交通區位和近城優勢,以卓扎灘已有的田園鄉村生態及主題遊樂設施為基礎,以在地民俗文化為底蘊,深度挖掘周邊森林、河道資源,鎖定周邊城市家庭客群,延伸產業鏈,提升村容村貌,打造集田園生態觀光、主題休閒遊樂、鄉村民俗體驗、親子教育研學、戶外拓展運動、慢村養生等功能於一體的高原鄉村幸福產業。」

相關焦點

  • 互助卓扎灘:昔日「沙坑坑」 今朝「金窩窩」
    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告訴記者,過去村裡沒有長遠的發展思路,為了村集體土地的短期收益,將這塊河荒灘地租給私人作為砂場,後來這塊地被挖得千倉百孔,坑坑窪窪,採過得礦坑成了垃圾坑,村裡的道路被運砂的車輛碾壓得支離破碎,車輛過處成土飛揚。很多村民怨言「富了老闆,苦了百姓。」2017年砂場因環保問題關停,如何處理這塊閒置的土地 ,成了村裡的大問題。
  • 卓扎灘上風景美
    隨著砂石場變景區,34歲的蔡萬軍瞅準了景區每天有幾千遊客的機會,重操舊業,僅旅遊旺季純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我是去年嫁到卓扎灘村的新媳婦,以前在無錫一家電器廠打工,現在決定在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幹下去。」二十出頭的石大蓮說。她的選擇源於:「城裡人喜歡去環境好的地方遊玩,現在這裡環境美了又有娛樂設施,日後發展前景肯定差不了!」
  • 陵水這些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集體和個人受表彰!有你認識的嗎?
    11月9日,全省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舉行,決定授予50個單位「海南省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集體」稱號、150名同志「海南省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個人」稱號,陵水縣有2個集體獲得「海南省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集體」稱號、6名個人獲得「海南省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個人」稱號。
  • 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
    在分配上,將所有產生的收益,村民分配60%,村集體分配10%,慧潤分配30%。既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又推動了農民合夥的華麗轉變,將村民從旁觀者、阻礙者變成了參與者、受益村集體和農戶的合作共贏。 3、慧潤模式激活產業發展 村集體經濟+村民+企業 很多企業進入鄉村之後,除了開發使用當地的秀美自然資源,和村集體、和村民並沒有太多實質關聯,這也導致了後續發展的種種問題。
  • 互助縣卓扎灘第四屆冰雪燈光藝術節盛大開幕
    圖為開幕式現場青海在線網 (文/李金元)體驗群眾冰雪運動,分享美麗村韻鄉情。12月28日,以「釋放田野情 暢遊卓扎灘」為主題的2020—2021冬春季旅遊暨第四屆卓扎灘冰雪燈光藝術節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卓扎灘原生態旅遊景區開幕。
  • 鄉村旅遊助脫貧 肥西山南千畝太空蓮等你來觀賞
    該村先後榮獲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合肥市攝影協會「蓮主題」生態攝影基地、肥西「文明旅遊」景點等榮譽稱號。​   長莊村依託太空蓮,進一步開展蓮產品深加工,初步形成了生態農業觀光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致富。   旅遊扶貧是市場化的扶貧,不是簡單的輸血式扶貧,有助於貧困群體活力的釋放。
  • 徽縣:群眾不讓走的駐村書記吳康平
    ……  今年6月下旬,在徽縣嘉陵鎮稻坪村黨支部召開的旅遊產業座談會上,與會的村社幹部、群眾代表聽說第一書記吳康平的任期快滿了,紛紛著急地出言挽留。  吳康平是市委組織部派駐徽縣嘉陵鎮稻坪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自2019年5月初到崗後,就一頭扎進了駐村幫扶工作中。他堅守崗位,顧大家舍小家,真幹事幹實事,千方百計帶領群眾致富增收。
  • 宜豐打造贛西鄉村旅遊新名片
    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宜豐深度挖掘、精心包裝,按照集點、連線、匯面,從整體上完善景點、線路、區域規劃,對鄉村旅遊開發勾勒出一張全景圖,基本實現分散開發向全域開發轉變,歷史文化遊、田園觀光遊、民俗體驗遊、禪修康養遊和民宿度假遊等5大特色鄉村旅遊名片逐漸成形。
  • 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原標題: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轉眼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家在拉薩的德央,帶著相機和美食,約上幾個玩伴,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林芝行。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融媒體記者 張小燕創成全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6家,獲批星級鄉村旅遊區52家;發揮鄉村旅遊重點村、星級鄉村旅遊區和特色鄉村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吸引外來資本6億餘元;舉辦清江浦區百花節、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漣水農民豐收節、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等各具特色的鄉情鄉韻活動。
  • 「跟著書記看「鄉村振興」」第二站——龍口市
    已累計流轉土地10000畝,群眾可獲得400元/畝的租賃收入,為相關村集體增收200萬元,群眾增收300多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00多個。  代工車間,拓寬增收路徑。共164戶,380人,村內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徐鏡心故居、龍口市文物保護單位徐氏祠堂,是中國傳統村落、省級生態文明村、省級旅遊特色村。
  • 遷安山葉口村探索「三變」 農村經濟活力彰顯
    守正出新,積極探索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核心內涵的「景村連體、合作共贏」新形態,激活了要素資源,促進了景區發展,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山葉口村位於遷安市西北部,三面環山,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全村共有147戶、513人,現有耕地401畝,山場面積5100畝,曾榮獲「河北名村」「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唐山最美鄉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美麗鄉村」「全國特色旅遊名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紅旗農村黨組織」「唐山市基層黨組織建設示範點」等諸多榮譽稱號。
  • 鄉村振興·東營策|墾利區永安鎮東興村:盤活集體資產 鹽鹼地裡要收益
    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面對農田基礎設施落後,村集體沒有資產資源,集體經濟增收乏力、渠道單一的現狀,姜國徽意識到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帶領村民致富才能凝聚人心。
  • 臨朐縣沂山風景區——鄉村振興的沂山樣本
    沂山風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在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這個總面積14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6萬畝的山區農業發展卻遇到了瓶頸:長期以來的分散式經營造成土地資源低效,與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矛盾日益突出。沂山風景區黨工委經過一番「望聞問切」,一件件亟待「銷號」的問題擺在面前:地誰來種、怎麼種?鄉村誰來治理、怎麼治理?農民向哪轉、怎麼轉?農村集體經濟和特色優勢產業如何發展、怎麼增收?
  • 杭州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摘帽」 消薄有十法 增收更長久
    2018年5月,杭州根據全市鄉村消薄經驗,總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法」,探索出發展物業經濟、盤活資產資源、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旅遊帶動等10條路子。如今,杭州已實施消薄增收項目660個。&nbsp&nbsp&nbsp&nbsp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杭州全市309個集體經濟總收入市定薄弱村和258個經營性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
  • 駐村亮靚點:庭院經濟開拓增收致富新途徑
    工作隊想到讓幹部群眾走出去、開眼界,學榜樣、換腦筋,在他們幫扶的6個村選了65名幹部和積極分子去了和田,看了4個縣市的17個鄉鎮發展庭院經濟情況,從和田回來後,村裡幹部群眾的思想轉變非常快,發展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說,我們原來不知道,庭院裡的土地還可以像和田這樣安排。有的說,我們以前太不珍惜自己的土地了,一直白白浪費著。
  • 仁懷市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 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街道黨工委堅持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認可度高的標準,把致富能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大中專學生、退伍軍人等人才,通過村(社區)推薦、個人自薦、群眾推薦,街道黨工委考察的方式,儲備40名村級後備幹部,優選20名市、街領軍人才,把鄉土人才「選」起來,夯實基層發展力量。   注重「育有機制」。
  • 鄉村振興看韶關,揭秘這些鄉村「高顏值」的奧秘
    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以黨建為引領,激活鄉村資源,推動鄉村旅遊的故事也正在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上演。「在黨支部的號召和組織下,紅梨村民主動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和『三清三拆』工作。鄉村旅遊的發展給紅梨村村民的居住環境帶來了很大改善。目前,紅梨村正在利用現有生態旅遊資源,開展520健身休閒步道、濱河自行車騎行、遊船、兒童樂園等旅遊項目。紅梨村Y425景觀大道、濱河綠化帶及文化廣場美化、綠化、硬底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大安坪圍樓文化廣場、衛生站已完工並投入使用……仁化縣大橋鎮長壩村航拍圖。
  • 喜看白楊溝村新景象
    「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潔、集體產業成效顯著……這是白楊溝村經過百企聯百村、黨政軍企共建、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等新農村建設項目後呈現出來的喜人景象。」白楊溝村黨支部書記馬佔倉對於村莊的發展過程熟記於心。2018年,白楊溝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