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摘帽」 消薄有十法 增收更長久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消薄有十法 增收更長久

&nbsp&nbsp&nbsp&nbsp變「輸血」為「造血」。2018年5月,杭州根據全市鄉村消薄經驗,總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法」,探索出發展物業經濟、盤活資產資源、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旅遊帶動等10條路子。如今,杭州已實施消薄增收項目660個。

&nbsp&nbsp&nbsp&nbsp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杭州全市309個集體經濟總收入市定薄弱村和258個經營性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隨著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消薄已不僅僅局限於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達標,更要解好經營性收入增長這道題。

&nbsp&nbsp&nbsp&nbsp如何提高「造血」本領,讓這些薄弱村「摘帽」不反彈?記者實地走訪一探究竟。

&nbsp&nbsp&nbsp&nbsp美麗風景「變現」

&nbsp&nbsp&nbsp&nbsp如今,杭州的一山一水,都可成為炙手可熱的旅遊資源和項目。臨安太陽鎮太源村九龍坑自然村,山水田園、小橋流水、古風老屋,江南村落的氣息十足。「整合資源引進了項目,消薄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太源村黨總支書記盧文杰欣喜地說。

&nbsp&nbsp&nbsp&nbsp盧文杰口中的項目,指的是即將開工建設的九龍翠谷高端民宿項目。太源村將22幢泥木舊房屋收歸集體所有,並流轉周邊山地經營權,以資源入股、利益分紅的方式,與臨安民宿行業協會合作,共同建設九龍翠谷高端民宿。

&nbsp&nbsp&nbsp&nbsp「村落景區、農旅一體是當下農村發展最火的方向。」盧文杰算了一筆帳,早在2009年,太源村就將凌家和串塢兩個自然村的30餘戶村民移民下山。按照政策,下山移民項目涉及的老房子用於宅基地復墾,村裡能拿到每畝地30萬元補助資金,「土地補助資金是一時的。如今,民宿項目以租賃土地的形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30萬元以上的經營性收入。」

&nbsp&nbsp&nbsp&nbsp小山坳裡築起民宿夢,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內生動力。這是生態優勢明顯的村莊探索的主要模式。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催生下,一批村落景區興起,通過引進或成立鄉村旅遊服務公司,以集體土地資源、山水資源、民俗風情、農耕文化、基礎設施等入股,以及獲得門票收入分成、停車費收入等,將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

&nbsp&nbsp&nbsp&nbsp激活「沉睡資源」

&nbsp&nbsp&nbsp&nbsp這幾天,經過西湖區古蕩街道的千島湖智谷,幾名工人正在已結頂的大樓內,安裝幕牆。這三幢坐落於黃金地段的寫字樓,正是淳安的消薄項目。

&nbsp&nbsp&nbsp&nbsp其實,這個「高大上」的項目最初缺乏「起步資金」。淳安縣農辦副主任章光華告訴記者,淳安大部分村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如何發揮村集體資產的價值?反覆思考後,淳安在全省率先嘗試,在249.74萬畝生態公益林上做文章。

&nbsp&nbsp&nbsp&nbsp2018年5月,淳安縣林業局和淳安農商銀行聯合,推出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盤活山林資源。「村裡有了這筆啟動資金,就可以入股投資。」裡商鄉石門村黨支部書記葉世廣說。包括石門村在內的淳安402個村,通過抵押生態公益林,共獲得2.5億元融資和信用貸款,再以股權投資方式投資到千島湖智谷項目。項目投產後,每年分配到每個村的投資收益將有6萬元左右。

&nbsp&nbsp&nbsp&nbsp農村的土地、房屋和集體資產,很多時候也被稱為「沉睡的資源」。去年,杭州各縣(市、區)將沉睡資源活用起來。如餘杭區用65個相對薄弱村的288畝村級留用地指標,置換五常西溪北苑的406套空置房源,由公司負責管理運營,年經營性收入超過70萬元,實現「造血」式消薄。

&nbsp&nbsp&nbsp&nbsp「抱團」做大項目

&nbsp&nbsp&nbsp&nbsp杭黃鐵路開通後,沿線地區迎來新機遇。建德則抓住高鐵開通的契機,將移民資金投資於建德站所在的高鐵新區。如今,距離高鐵站7公裡處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門口,一批又一批考察企業往來不絕。「不久前我們引進了生產醫用無紡布的旦洋科技項目,明年企業就可以入駐了。」高鐵新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蔣衛濤說。

&nbsp&nbsp&nbsp&nbsp建德市移民人口多,水庫移民總人數超過8.8萬。71個庫區村和167個安置村曾長期存在集體經濟薄弱、移民增收困難等情況,單打獨鬥難以形成氣候。

&nbsp&nbsp&nbsp&nbsp2018年7月破土動工的小微企業園,就是實現穩定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的項目之一。80個移民村抱團消薄,集中移民資金入股,共計佔股90%;高鐵新區以土地入股,佔股10%,收益按股權進行分配。

&nbsp&nbsp&nbsp&nbsp建德市農辦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不久後即將投用,「按照每平方米十多元的租金計算,項目年收益預計將超過700萬元。到時候,每個入股移民村年經營性收入可達5萬到10萬元。」同時,除了固有租金收益外,入園企業還將優先從80個移民村中招聘職工,幫助農民就近就業。

&nbsp&nbsp&nbsp&nbsp在項目帶動下,消薄的目標不斷刷新。杭州提出「3020」目標,到2020年,全市所有的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均達到30萬元;到2022年,全市所有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20萬元。

相關焦點

  • 探索光伏發電發展新模式 照亮村集體經濟增收之路
    「村委會這片屋頂、再加上來料加工廠房、原小學等閒置屋頂的面積共有3430平方米,全都裝了太陽能發電板,一年下來可增收村集體經濟20餘萬元。」近日,記者來到了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看著隨處可見的屋頂光伏,聽著村工作人員的介紹,不禁感慨也許這就是川南新村興村致富、脫貧奔康的綠色發展之路。
  • 山村有海?老人時常會問:鎮海,那是什麼海吶?
    「企業、員工、食堂都可以購買當地的生態農產品,讓對口幫扶村成為企業的『小菜園』。」 來自鎮海煉化的肯定,令派駐縉雲薄弱村周扎村的駐村幹部王華藝振奮。眼下村集體經濟幾乎沒有經營性收入,而在企業「小菜園」模式下,打通消費扶貧的綠色通道,依託鎮海煉化做後盾,村集體合作社成為「縉雲味道」的「代理商」,促進村集體經濟快速增收。
  • 欽北區:企村「手牽手」 扶貧「心連心」
    ,實現了企業受益、村民增收的雙贏局面。歌標村那吉蛋鴨養殖基地,項目佔地面積2公頃,在大垌鎮黨委引導下,由歌標村牽頭,聯合本鎮的平遼、大片、良田、大垌社區共5個村,依託轄區的桂柳牧業公司,整合投資100萬元建成蛋鴨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養殖1.03萬羽蛋鴨,每天產蛋1200斤左右,去年產生了35萬元經濟收益,每個村分紅6萬元。
  • 村級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底,全鎮13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有6個村收入達10萬元以上,佔比46.15%,其中,古昌村集體經濟收入29.52萬元、雅脈村集體經濟收入57.23萬元。雅脈村集體經濟產業園碩果纍纍。
  • 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上海銀行與雲南硯山「百企幫百村」結對故事
    硯山縣的阿猛鎮阿絞村、稼依鎮落太邑村、阿舍鄉阿吉村3個行政村,與上海銀行「百企幫百村」結對3年。上海銀行在總行黨委領導下,聚全行之力真情投入。2018年開始結對時,3個村均為深度貧困村;如今,3個村全部脫貧摘帽,且均實現100%無貧困戶。
  • 卓扎灘: 發展鄉村旅遊 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從互助縣城開車前往威遠鎮卓扎灘村,很快就進到村裡,白牆、青瓦、紅簷的民居錯落有致,牆面整潔、道路乾淨,房前屋後一片平整。 經過幾年的發展,卓扎灘村已經成為青海省內有名的鄉村旅遊村莊。 過去的卓扎灘村集體經濟收入除了少部分的集體土地租賃收入外,絕大多數來自採砂場。後來因為生態原因,當地政府關停了採砂場。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聶偉說,種植像平貝這樣產值高的中藥材經濟作物成為村民的選擇。滿江紅村西有呼蘭河,浸潤著沙壤層;東有興安嶺,留下了腐殖土;加上地處北緯46度,晝夜溫差大,種植平貝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村裡有四五十年的平貝種植史了,但之前一直不成氣候。」2014年剛上任時,張寶看著村裡帳本上20萬元的外債,很心酸,「規模小、缺技術、沒組織,這讓好東西沒有賣上好價錢。」
  • 從「落後村」到「幸福村」:一個東北農村的致富新經
    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
  • 習近平壯大集體經濟思想的五個內涵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而習近平關於壯大集體經濟的思想可以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豐富與發展。其具體內涵有五個方面。
  • 德令哈:「五化」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強化組織領導,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培育產業、集體股本、聯企興村、物業管理、勞務創收、鄉村旅遊、混合經營」八種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音發紙業、紅光村田園綜合體、白水河村水電站等一批村級實體經濟項目。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
  • 周江勇赴建德調研「戰疫情、促發展」工作: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 把...
    4月14日至15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赴建德市考察調研「戰疫情、促發展」工作,傳遞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杭州考察時對廣大幹部群眾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推動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讓綠色成為杭州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許明、陳衛強參加。
  • 深度掃描:八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 廣西怎麼做到的?
    近年來,該縣投入村級集體經濟3.7億多元,發展葡萄、養雞、養豬、蜜蜂、繭絲等扶貧產業,助力群眾脫貧致富。高東風/攝 大石山區,難中之難 「你家糧食不夠吃,還需要在石縫裡種糧食?」 「不是。以前糧食不夠吃,找到有一點土的地方就種一點。現在不一樣了,只是閒時種點東西餵牲畜。」
  • 「光板村」是怎樣成「樣板村」的
    因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石板村被村民戲稱為「光板村」,這是5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石板村,村集體年收入已超過12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樣板村」。石板村的變化,得益於近年來該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經濟發展的路子。
  • 馮莊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楊軍利告訴記者,2016年以前,馮莊村還是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裡沒錢辦事。針對這一問題,村黨支部班子因地制宜,對症下藥,以強村富民為目標,不斷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和模式,積極探索壯大集體經濟多種形式,通過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 省派第一書記南陽駐村扶貧工作調查第一書記如何打贏「扶貧仗」
    目前老溝村共發展茶葉300多畝,發展軟籽石榴400多畝。「利用省集體經濟試點村專項資金髮展200畝獼猴桃,幫助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夢想。」談及今年的打算,冷楓笑得很燦爛。「牽牛要牽牛鼻子。」南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韞認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就如人體的兩條動脈,只有動脈打通了,才能有『力量』助力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摘貧帽。
  • 清遠:觀山村種植綠化樹市場前景廣闊助農民增收
    魏亞男 攝中國園林網11月5日消息:「整合土地資源,盤活丟荒土地,有效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帶領當地農戶致富奔康。」11月2日下午,記者隨車前往石角鎮觀山村,走進大嶺村時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原來大片的沙糖桔種植地和丟荒地,現在已經種滿了綠化樹苗,這些樹苗長勢良好。記者了解到,這樣的變化離不開大嶺村村民理事會副會長黃榕新。在一大片樹苗地裡,記者見到了正在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的黃榕新。
  • 甘肅舉行全省貧困縣摘帽退出新聞發布會
    三是一些邊緣戶雖然通過幫扶沒有陷入貧困,但家底薄、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因病因災極易致貧,需要因戶施策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四是一些貧困村產業發展仍然規模小、鏈條短,貧困村集體經濟仍然薄弱。上述這些問題,能夠立行立改的,已全部整改到位;許多問題,需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統籌安排、長短結合、一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