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
強化組織領導,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培育產業、集體股本、聯企興村、物業管理、勞務創收、鄉村旅遊、混合經營」八種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音發紙業、紅光村田園綜合體、白水河村水電站等一批村級實體經濟項目。
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創新工作模式,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拓展符合行政村經濟基礎、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實際的發展路徑。目前,德令哈市42個行政村中,第一產業領域內項目31個,第二產業領域內項目3個,第三產業領域服務業項目68個。編制完成《德令哈市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進一步做好產業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
積極建章立制,完善流程化辦事機制。建立完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7個鄉鎮(街道)和23個市直部門年度目標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幹部選拔任用、單位評先評優掛鈎。
抓好內外兼修,堅持常態化建隊提能。對德令哈市30名駐村第一書記和60名駐村工作隊員「回爐再造」,全面提升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履職能力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紮實推進村(社區)幹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村幹部「建隊提能」工程,建立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頭雁」庫、村「兩委」幹部隊伍「主角」庫、村級後備幹部隊伍「青苗」庫、優秀農牧民黨員「先鋒」庫,共儲備各類人選163人。
開展以收定支,確保最大化激發動力。按照《青海省村集體經濟收益經費補貼暫行辦法》,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村「兩委」成員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及中層管理人員,給予誤工及其他開支補貼。如柯魯柯鎮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式為「433」模式,即收益的40%用於村級產業後續發展,30%用於村級基礎設施建設,30%用於醫療、養老教育等村級公益事業和各類評選活動獎勵。(來源:青海新聞網)
責任編輯:賈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