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五化」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0-12-03 閃電新聞

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

強化組織領導,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培育產業、集體股本、聯企興村、物業管理、勞務創收、鄉村旅遊、混合經營」八種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音發紙業、紅光村田園綜合體、白水河村水電站等一批村級實體經濟項目。

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創新工作模式,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拓展符合行政村經濟基礎、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實際的發展路徑。目前,德令哈市42個行政村中,第一產業領域內項目31個,第二產業領域內項目3個,第三產業領域服務業項目68個。編制完成《德令哈市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進一步做好產業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

積極建章立制,完善流程化辦事機制。建立完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7個鄉鎮(街道)和23個市直部門年度目標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幹部選拔任用、單位評先評優掛鈎。

抓好內外兼修,堅持常態化建隊提能。對德令哈市30名駐村第一書記和60名駐村工作隊員「回爐再造」,全面提升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履職能力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紮實推進村(社區)幹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村幹部「建隊提能」工程,建立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頭雁」庫、村「兩委」幹部隊伍「主角」庫、村級後備幹部隊伍「青苗」庫、優秀農牧民黨員「先鋒」庫,共儲備各類人選163人。

開展以收定支,確保最大化激發動力。按照《青海省村集體經濟收益經費補貼暫行辦法》,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村「兩委」成員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及中層管理人員,給予誤工及其他開支補貼。如柯魯柯鎮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式為「433」模式,即收益的40%用於村級產業後續發展,30%用於村級基礎設施建設,30%用於醫療、養老教育等村級公益事業和各類評選活動獎勵。(來源:青海新聞網)

責任編輯:賈豐豐

相關焦點

  • 德令哈市「五化」模式推動集體經濟整體提升
    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2020年度全市4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預計可達1029萬元,村平均收入可達24.5萬元。
  • 習近平壯大集體經濟思想的五個內涵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而習近平關於壯大集體經濟的思想可以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豐富與發展。其具體內涵有五個方面。
  • 儀隴縣召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現場推進會
    7月9日,我縣組織74名鎮村幹部深入學習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先進經驗,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注入新的力量。2019年10月,觀紫鎮長虹村利用中省市縣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100萬元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30萬元,因地制宜,建成了澳洲水龍蝦育苗基地。
  • 「黨建+」疊加效應顯現 雲南祿勸縣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20年以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堅持「紅色領航」,充分釋放「黨建+」聚合、輻射、引領的疊加效應,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全縣19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
  • 馮莊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我們村共有10棟溫棚,以每年15萬元的價格全部租給寧夏新道誠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草莓和香菇,村民到溫棚打工,不僅鼓了腰包,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馮莊村村委會主任楊軍利說。自從香菇大棚建起後,趙彥琴就告別了自家幾十畝玉米地,搖身一變成為大棚管理員,每月能領3000元工資。
  • 德令哈:西灘村的幸福時光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初冬的清晨,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西灘村的養殖區內,脫貧戶雷發春和老伴正守護在自家羊圈裡,給羊兒精心餵食,羊兒不時發出「咩咩」聲,兩口子看著這些羊群說說笑笑,心中的暖風早已吹走了冬日的嚴寒,一幅幸福的農家生活畫展現在記者眼前。
  • 集體經濟村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基於高校大學生赴南街...
    集體經濟模式成功推動了農業的機械化、產業化、科學化、信息化及可持續化相結合的現代化之路。南街村集體經濟模式堅持共同富裕,實行按需供給和按勞分配相結合,實行高福利低工資,村民的幸福感高。高校大學生通過入戶調研,參觀敬老院、公社食堂、學校、工廠、醫院等部門,對南街村的集體經濟模式從初進村莊的懷疑態度逐漸轉變為羨慕之情。不少同學開始思考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共同富裕的關係,也開始思考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
  • 宋麗丹:我國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集體經濟
    但筆者認為,精準扶貧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尤其是在西部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A村模式」(暫且這樣稱呼A村這種政府主導型的扶貧方式)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應該是最現實的模式。我們也知道最好的脫貧方式是發揮內生動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 杭州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摘帽」 消薄有十法 增收更長久
    2018年5月,杭州根據全市鄉村消薄經驗,總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法」,探索出發展物業經濟、盤活資產資源、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旅遊帶動等10條路子。如今,杭州已實施消薄增收項目660個。&nbsp&nbsp&nbsp&nbsp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杭州全市309個集體經濟總收入市定薄弱村和258個經營性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
  • 央媒看襄陽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新華網武漢7月30日電(肖進安、趙夢琪、周千茹)種地效益較低,土地受冷落,中青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村莊「空心化」;村集體增收無門,集體經濟「空殼化」。這種情況前些年在湖北省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村較為普遍。 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作支撐,沒有村集體來統領,村內基礎設施、公共事業、民生服務等,往往都會成為問題。
  • 村級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底,全鎮13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有6個村收入達10萬元以上,佔比46.15%,其中,古昌村集體經濟收入29.52萬元、雅脈村集體經濟收入57.23萬元。雅脈村集體經濟產業園碩果纍纍。
  • 修文,5個困難村的變遷|獼猴桃|龍山村|天生橋村|修文縣|三合村|龍...
    除了養豬,三合村的精品水果、肉牛、蜜蜂、蔬菜等產業同樣風生水起,「三種三養」、六大產業,讓三合村的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再到壯大,村民的荷包也日漸見鼓。目前,三合村人均年收入已有上萬元。曾經全靠財政撥付經費的龍窩村,如今村集體經濟正在不斷壯大,人均收入已在8500元以上。村裡有了太陽能路燈,一到傍晚便燈火通明,同時還建起了一個幾百平方米的大院壩,讓村民有了一個唱歌、跳舞、聚會的好去處。家鄉好了,鄉愁濃了,龍窩村的村民開始紛紛回到村裡蓋起了一棟又一棟的漂亮房子,「雲上苗寨」生機勃勃,正朝著鄉村振興之路出發。
  • 【我與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劉橋英:只有集體經濟才能讓大家都富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劉橋英     央視網訊(記者 王佳勇)「現在都搞扶貧,我建議通過壯大集體經濟,來幫助更多老百姓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劉橋英說,以村集體為單位,唯有集體經濟搞上去,消滅沒有產業支撐的'空殼村',才能解決村民就業,增加收入,同時村集體也才有實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 【「三化建設」】全南縣:堅持「三個導向」,推動落地開花
    將「三化」建設作為黨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各領域基層黨組織「三化」建設成效評星定級,採取申報一批、驗收一批、評定一批、獎勵一批的形式,全面激發基層黨組織書記抓「三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推動各領域「三化」建設全面提質增效。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村合作社免費給我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技術,在銷路上也不用發愁,『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給我壯了膽。目前,一共產了9噸多的瓜,按市場價格每斤1元收購,收入就能達到將近1萬元。」甘肅瓜州縣瓜州鎮三工村種植戶吳永太說,2011年開始,他就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種植蜜瓜,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自身不斷努力,讓自家的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
  • 省委村「兩委」換屆工作督導組到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調研指導工作
    省委村「兩委」換屆工作督導組到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調研指導工作河南經濟報記者周美嬌 通訊員張晨陽2021年1月12日下午,省委村「兩委」換屆工作督導組到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調研指導工作。督導組一行先後來到溧河鄉胡寨村、王堂村和南陽環宇電器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詳細了解溧河鄉村「兩委」換屆工作開展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等方面情況。在胡寨村黨群服務中心,鄉黨委書記劉向陽向督導組匯報了全鄉村「兩委」換屆工作整體情況,溧河鄉原人大主席、胡寨村黨支部書記李世遠匯報了該村黨支部委員會換屆完成情況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進展情況。
  • 遷安山葉口村探索「三變」 農村經濟活力彰顯
    (田豔林)近年來,遷安市大五裡鄉山葉口村借勢景區發展,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積極探索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核心內涵的「景村連體、合作共贏」新形態,激活了要素資源,促進了景區發展,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 探索光伏發電發展新模式 照亮村集體經濟增收之路
    「村委會這片屋頂、再加上來料加工廠房、原小學等閒置屋頂的面積共有3430平方米,全都裝了太陽能發電板,一年下來可增收村集體經濟20餘萬元。」近日,記者來到了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看著隨處可見的屋頂光伏,聽著村工作人員的介紹,不禁感慨也許這就是川南新村興村致富、脫貧奔康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