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馮莊村村民趙彥琴就走進村頭的溫棚,這裡有1萬多支菌棒需要她照顧,每天趙彥琴都會準時到棚裡報到,查看溫棚的溫度、溼度及香菇長勢。
「我們村共有10棟溫棚,以每年15萬元的價格全部租給寧夏新道誠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草莓和香菇,村民到溫棚打工,不僅鼓了腰包,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馮莊村村委會主任楊軍利說。
自從香菇大棚建起後,趙彥琴就告別了自家幾十畝玉米地,搖身一變成為大棚管理員,每月能領3000元工資。「家裡20畝地,過去主要種玉米和小麥,1畝地年收入800餘元,除去投入成本,辛苦一年掙不到2萬元。」趙彥琴說,自從來溫棚打工後,她把家裡的14畝地流轉了出去,「1個月3000元工資,加上流轉費,1年的收入近4萬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寬裕」。
楊軍利告訴記者,2016年以前,馮莊村還是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裡沒錢辦事。針對這一問題,村黨支部班子因地制宜,對症下藥,以強村富民為目標,不斷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和模式,積極探索壯大集體經濟多種形式,通過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只有把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了,才能有錢給群眾辦更多好事,才能真正讓鄉村活起來,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楊軍利說,在溫棚出租的基礎上,馮莊村又為固原市賢明服裝有限公司提供場地,建起扶貧車間,加工製做校服。
由於馮莊村離縣城近,交通便利,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只剩下婦女和老人留守。「自從有了這個扶貧車間,我們村就沒有閒人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只要有時間就可以來做工,不僅照顧了家,還有了收入,村經濟也有入帳,一舉三得。」楊軍利說。
已近正午,村民李紅麗做完手裡的活準備離開:「家裡還有老人和兩個孩子,回去照顧他們吃完飯下午再來。」
李紅麗告訴記者,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這些年她一直不能外出打工,每天只能圍著鍋臺轉,手裡連零用錢都沒有。「現在一有空閒我就來廠裡打工,一天做10幾件校服,1個月收入2000多元錢,不僅能給孩子買些小吃食,自己也不時會買點化妝品和衣服。」
壯大村集體經濟,讓家底厚起來,楊利軍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馮莊村的「家底」:縣上給的22萬元村集體經濟幫扶資金;出租溫棚1年收入15萬元;扶貧車間土地租金1年收入3萬元;將村上400畝荒灘地,以每畝200元的價格流轉給六盤山薯業有限公司……
「這六盤山薯業也是咱農民的小『金庫』,從種到收,從切種到管理,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楊軍利向記者介紹,今年切種近半個月時間,村上30多個村民掙了4萬多元。
村集體有錢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2017年馮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15元,2019年達到10540元,今年預計突破12000元。
「壯大集體經濟的目的就是要讓村民享受更多『紅利』。」楊利軍說,如今馮莊村已告別了一窮二白的日子,原本村上準備將村集體經濟的85%用來給村民分紅,考慮到長遠發展,他們計劃用這筆資金繼續滾動壯大村集體經濟。
去年,馮莊村成立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計劃明年流轉100畝土地建設溫棚,組織農民學習技術再反包溫棚進行種植,發展集認領、採摘、觀光為一體的農業休閒旅遊,繼續做大做強村級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記者 張 瑛 張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