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襄陽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2020-12-05 澎湃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產業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

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

繼7月28日、29日連續推出兩篇

脫貧攻堅的襄陽探索的報導後

7月30日,新華網再次推出

襄陽探索的報導(下)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展示脫貧攻堅行動中

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經驗、新成效

全文如下: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日前,新華網採訪團隊前往湖北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市採訪,實地調研襄陽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能人回鄉創業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一路走來,新華網採訪團隊看到,襄陽不少農村地區已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動人圖景,正在奔赴脫貧攻堅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之約」。

新華網武漢7月30日電(肖進安、趙夢琪、周千茹)種地效益較低,土地受冷落,中青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村莊「空心化」;村集體增收無門,集體經濟「空殼化」。這種情況前些年在湖北省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村較為普遍。

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作支撐,沒有村集體來統領,村內基礎設施、公共事業、民生服務等,往往都會成為問題。最近在湖北省襄陽市採訪,新華網採訪團隊發現當地不少村的集體經濟已走出「空殼化」困境,呈現出一派新景象。

1

一村一品 貧困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據襄陽市委組織部統計,襄陽市現有集體經濟的村(社區)2477個,其中行政村2273個、涉農社區204個。2019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額達到8.5億元,村平均收入34萬元,99.6%的村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及以上。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有1184個,佔比接近一半。收入最高的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年經營性收入近2億元。

堯治河村是湖北省的明星村,曾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新農村示範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如今,襄陽市不少村子向堯治河村看齊,通過打造「一村一品」,在帶領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逐漸得到了壯大。

航拍劉猴鎮黨畈村獼猴桃示範基地。新華網 趙夢琪攝

劉猴鎮是宜城市的偏遠鄉鎮,地處荊門、鍾祥、南漳、宜城四縣市接壤地帶。鎮上有5個省定貧困村,總貧困人口3038人。劉猴鎮黨委書記楊麗介紹,2019年鎮上所有貧困戶和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出列,5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2019年均在7萬元以上,今年絕大部分村預計超過10萬元。

宜城市劉猴鎮黨畈村獼猴桃基地的獼猴桃果樹已經掛果。新華網 肖進安攝

黨畈村是劉猴鎮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貧困村。新華網採訪團隊在當地採訪時發現,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建起了「精準扶貧獼猴桃櫻桃示範基地」和「櫻桃種植合作社」。今年4月份,村裡櫻桃採摘門票和櫻桃銷售共收入7萬餘元。目前,村裡的24畝獼猴桃已進入掛果期,預計銷售收入可以達到15萬元,淨收入5萬元。2020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不成問題,明年獼猴桃進入盛果期後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超過20萬元。

驅車行走在襄陽宜城、南漳、保康、谷城的山區公路上,不時能看到路邊的茶葉、吊瓜、葛根、香菇、櫻桃、獼猴桃、中藥材種植園。一村一品已經成為當地夯實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2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變得越來越有味道

航拍保康縣馬良鎮陳家灣田園綜合體。新華網 趙夢琪攝

在馬良鎮陳家灣,有一處在荒灘上建起來的田園綜合體,佔地1.2平方公裡。新華網採訪團隊在陳家灣採訪時,天空不時下著細雨,但在綜合體的遊樂場上,不少年輕人過來遊玩,體驗風車鞦韆,歡聲笑語不斷。

馬良鎮黨委書記唐忠奎介紹說,陳家灣聘請專業設計團隊進行規劃,將田園綜合體規劃為「一心三環八區」,即黨員群眾服務及遊客接待中心,美食娛樂環線、沿沮河採摘休閒體驗環線和觀光遊樂環線,以及戲水娛樂區、市民菜園區、八鬥特色食品加工區、冷水米加工區、花卉蔬果採摘區、軟籽石榴採摘區、雲盤寨文化旅遊區、紅顏島水上娛樂區,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了解,田園綜合體2017年10月開始規劃,2018年5月開始實施。目前已新修河堤1.5公裡、新修改道村級公路6公裡、新建2座「彩虹」鋼板橋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陳家灣積極發展採摘農業,已種植石榴215畝,楊梅、黑估梨45畝,葵花基地300畝。為發展第二產業,村裡引資1500萬元修建了陳家灣冷水米加工廠,引資1000萬元實現八鬥食品廠提檔升級。鄉村旅遊帶來的發展紅利成效顯著,2019年,陳家灣村經濟總收入28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4119元。

新華網採訪團隊在現場看到,體現傳統榨油、磨豆腐和釀酒工藝的「三坊街」主體建築已經完工,濱河休閒帶、沮水景觀帶、戲水區、垂釣觀賞遊樂區、童趣遊樂園等配套項目均已完成。

唐忠奎說,目前陳家灣已經實現了荒灘變樂園,家園變公園。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鎮上和縣城的居民周末和節假日不少人來這裡尋找「鄉味」和「鄉愁」。

保康縣城關鎮小溝村安傑萬年康養休閒項目正在加緊建設。新華網 肖進安攝

無獨有偶,保康縣城關鎮小溝村有一個康養休閒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這個項目以櫻桃、茶業特色旅遊休閒觀光、健康養生為切入點,也是一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項目。其中,僅休閒體驗板塊,新建茶園800畝,新建果園500畝,新建蔬菜大棚200畝,投資近億元。

保康安傑萬年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熊嚴傑說,項目建成後遊客可通過健康綠色遊步道休閒散步,在茶園內進行採茶體驗,對果園進行認購或自由採摘,在菜地裡採摘新鮮蔬菜。

3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航拍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新華網 趙夢琪攝

堰河村位於穀城縣西部,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等稱號。走進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繞村而過的河流、白牆青瓦的小樓、乾淨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樸和善的民風,到處清清爽爽,賞心悅目。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豔說,發展綠色產業、開展垃圾分類、發力鄉村旅遊,一步步走來,村黨委和黨員幹部發揮了戰鬥堡壘和領頭羊的作用。

堰河村從2003年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成為湖北第一個「綠色幸福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催生了鄉村旅遊。2019年,堰河村僅生態旅遊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收入就超過了2000萬元。目前,雖然受疫情的影響,到堰河村旅遊的遊客有所減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就有幾萬元。

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新華網 趙夢琪攝

閔洪豔說,近年來堰河村經濟格局開始多樣化。農村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了。於是,堰河村創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機制,即:組織架構實行「三位一體」,村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一套班子,兩委班子成員「身兼多職」;民主管理實行「三會治事」,即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會議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後來還增加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監事;工作推進「三聯共建」,即支部聯產業、幹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共同奔富路。

堰河村黨委下設合作社、茶場、農業和養殖四個黨支部,都建在產業上,村黨委成員「一棵草頂一顆露水珠」,在各自負責的產業鏈上大顯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爭相為堰河村發展出力,群眾被感動帶動。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態保護夜巡隊」,開始由幾名村幹部黨員牽頭,之後有5名無職黨員加入,後來群眾看到黨員們這麼辛苦,也紛紛加入到保護堰河生態環境的行列。

堰河村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是襄陽市農村黨建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村黨支部通過召集村民學政策、繪前景、拉家常;發動黨員入戶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黨員幹部和群眾的聯繫更加密切。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村集體經濟不再「空殼化」,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這一系列變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央媒看襄陽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英媒:三星電子移動業務仍未走出利潤困境
    英媒:三星電子移動業務仍未走出利潤困境去年三星移動業務獲利下降了42%,因為來自高端和低端手機廠商的競爭都很激烈。
  • 央媒關注揚州「巨蟒」出海
    寶勝海纜首根大長度光電複合海纜的交付,受到了中央電視臺、《工人日報》等央媒的關注。央媒報導稱,該項目攻克了海纜連續大長度生產的行業難題,將助推我國海洋新能源、海上風電、海洋油氣開發等海洋工程的發展。         莊文斌劉志攝
  • 20家央媒為超威齊發聲!超級鋅鎳電池走出國門,超威科技震爍歐洲!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中新社、浙江日報、浙江衛視等20家央媒省媒參加活動。超威走出國門,亮相歐洲用實力展現品牌風採更用鋅鎳技術贏得國內外稱讚相信超威會越走越遠      隨後,超威集團相關負責人及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超威集團新能源首席專家樽井博士先後接受媒體團的採訪,講述了超威集團在推進國際化戰略、高端人才引進、「黑科技」養成等方面的成果和案例。
  • 襄陽醫藥化工產業:把資源優勢化為競爭優勢
    襄陽餘家湖保康工業園、襄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兩大「飛地經濟」工業平臺應運而生,把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精準發力,走上了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醫藥化工產業,成為萬億工業強市建設中強勁有力的「新引擎」。2015年全年,襄陽醫藥化工行業完成總產值590.4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18倍。
  • 貸款利率反轉,國家隊撤離樓市,央媒「四字」定義房地產
    1月11日,央媒《經濟參考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疏堵結合,切實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文章指出不管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宏觀審慎措施,還是限購限貸等舉措,都希望通過堵住資金流向房地產的去路,達到防範房價泡沫化風險的目的,但光靠堵是不夠的。除了堵住投資和投機性資金流向房地產的去路,還應儘快疏通實體經濟所面臨的障礙,培育更多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 宋麗丹:我國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集體經濟
    這是由於過去在「左」的路線影響下,農村沒有按照複合式產業道路發展,而是「以糧為綱,全面砍光」,用單一而片面的產業道路取代了農業的全面發展,以至於給集體經濟蒙上了一層灰。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集體經濟煥發出它本身應有的光彩,是切實可行的。1.
  • 襄陽高新區發力新一代智能裝備產業
    原標題:襄陽高新區發力新一代智能裝備產業   近日,由深圳壹電航空技術有限
  • 習近平壯大集體經濟思想的五個內涵
    從「經濟大合唱」思想出發,壯大集體經濟,就是要突顯良好的精神風貌,「集體經濟實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後盾」。2017年12月,習近平在考察江蘇馬莊村時肯定了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
  • 搶抓機遇 快速推進 讓襄陽通用航空產業展翅高飛
    《意見》指出,到2020年,全國將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同時,放開3000米以下空域;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隨著政策的落實,擁有一架私人飛機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通航產業及其戰略意義  (一)什麼是通用航空  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飛行和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航空活動,主要應用於社會公共服務、經濟建設及航空消費三大領域。
  • 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央媒欄目《品牌天下》專訪優質企業代表
    央媒欄目《品牌天下》響應號召專訪參展好企業,好產品。節目依託央視權威媒體及各大網際網路視頻網站互動,全面覆蓋全國各省、市行政區域,響應國家關於鼓勵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及平面、網絡等媒體,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宣傳,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傳播中國品牌聲音。
  • 構建通用航空產業「硬支撐」——走進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
    【襄陽政府網消息】2014年5月5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君正深入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調研時強調,要緊緊圍繞打造萬億工業強市的目標,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品牌化、新興產業規模化、主導產業高端化,堅定不移地做強工業經濟,堅定不移地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早日把襄陽建成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不斷增強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 馮莊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我們村共有10棟溫棚,以每年15萬元的價格全部租給寧夏新道誠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草莓和香菇,村民到溫棚打工,不僅鼓了腰包,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馮莊村村委會主任楊軍利說。自從香菇大棚建起後,趙彥琴就告別了自家幾十畝玉米地,搖身一變成為大棚管理員,每月能領3000元工資。
  • 今天,央媒再次聚焦畢節!這次是關於...
    今天(7月25日)《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兩大央媒再次聚焦畢節快來看看都關注了畢節哪些事 《光明日報》7月25日刊發文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畢節:發展與生態,成就幸福感》,具體內容如下:「憶往昔,泥土牆,茅草房,支口鍋來鋪張床;到如今
  • 襄陽一公園草坪呈現奇特自然現象引央媒關注...
    襄陽一公園的草坪☟☟呈現奇特自然現象☟☟央視網航拍的襄陽月亮灣公園草坪呈現不同顏色的圖片,只見寬廣的草坪一半的顏色如冬季般枯黃,另一半則如春天般翠綠,對比十分鮮明。襄陽廣電全媒體記者:任哈雷   編輯:楊大華責任編輯:姚城、曾雄飛   校對:蘇琦琦審核:楊平、艾志紅周末約一波嗎?
  • 德令哈:「五化」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強化組織領導,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培育產業、集體股本、聯企興村、物業管理、勞務創收、鄉村旅遊、混合經營」八種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音發紙業、紅光村田園綜合體、白水河村水電站等一批村級實體經濟項目。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
  • 匹配襄陽城市高度 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層次
    此外,結合本地優勢構造區域性職業院校集聚中心,圍繞全國高水平的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開展職教網擴容,為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襄陽技師學院引入人才,致力於培養成區域品牌院校,可對技師學院進行專題研究,朝著襄陽技術學院方向運作。與此同時,加強與寶武集團合作,謀劃寶武大學實體化項目落戶襄陽,構築中部崛起支點戰略,服務中西部地區人才建設,踐行央企責任,實現市企雙贏。
  • 德令哈市「五化」模式推動集體經濟整體提升
    組織召開全市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調整全市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工程領導小組組成人員,成立綜合協調、產業指導、資金支持3個專項工作組,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圍繞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各個要素,壓實成員單位工作責任,進一步明確各成員單位在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結合部門職責和業務範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和服務,引導更多的資源和要素向農村牧區聚集
  • 新能源產業發展困境及對策
    近年來,隨著人們理念的不斷轉變,綠色高效、節能減排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通過對新能源產業進行相應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並改善生活環境,還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但是,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陷入困境。所以,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困境以及對策進行深入的探究十分必要。
  • 從「老三線」到「軍民融合」:老城襄陽換上經濟發展新「引擎」
    這一把把穩坐國際市場的椅子,是襄陽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20世紀60年代,襄陽被列為國家「三線」建設區域,一大批軍工企業匯聚於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是地方經濟「發動機」的軍工企業,一度舉步維艱。 「欲求新,則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