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產業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
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
繼7月28日、29日連續推出兩篇
脫貧攻堅的襄陽探索的報導後
7月30日,新華網再次推出
襄陽探索的報導(下)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展示脫貧攻堅行動中
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經驗、新成效
全文如下: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日前,新華網採訪團隊前往湖北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市採訪,實地調研襄陽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能人回鄉創業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一路走來,新華網採訪團隊看到,襄陽不少農村地區已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動人圖景,正在奔赴脫貧攻堅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之約」。
新華網武漢7月30日電(肖進安、趙夢琪、周千茹)種地效益較低,土地受冷落,中青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村莊「空心化」;村集體增收無門,集體經濟「空殼化」。這種情況前些年在湖北省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村較為普遍。
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作支撐,沒有村集體來統領,村內基礎設施、公共事業、民生服務等,往往都會成為問題。最近在湖北省襄陽市採訪,新華網採訪團隊發現當地不少村的集體經濟已走出「空殼化」困境,呈現出一派新景象。
1
一村一品 貧困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據襄陽市委組織部統計,襄陽市現有集體經濟的村(社區)2477個,其中行政村2273個、涉農社區204個。2019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額達到8.5億元,村平均收入34萬元,99.6%的村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及以上。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有1184個,佔比接近一半。收入最高的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年經營性收入近2億元。
堯治河村是湖北省的明星村,曾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新農村示範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如今,襄陽市不少村子向堯治河村看齊,通過打造「一村一品」,在帶領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逐漸得到了壯大。
航拍劉猴鎮黨畈村獼猴桃示範基地。新華網 趙夢琪攝
劉猴鎮是宜城市的偏遠鄉鎮,地處荊門、鍾祥、南漳、宜城四縣市接壤地帶。鎮上有5個省定貧困村,總貧困人口3038人。劉猴鎮黨委書記楊麗介紹,2019年鎮上所有貧困戶和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出列,5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2019年均在7萬元以上,今年絕大部分村預計超過10萬元。
宜城市劉猴鎮黨畈村獼猴桃基地的獼猴桃果樹已經掛果。新華網 肖進安攝
黨畈村是劉猴鎮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貧困村。新華網採訪團隊在當地採訪時發現,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建起了「精準扶貧獼猴桃櫻桃示範基地」和「櫻桃種植合作社」。今年4月份,村裡櫻桃採摘門票和櫻桃銷售共收入7萬餘元。目前,村裡的24畝獼猴桃已進入掛果期,預計銷售收入可以達到15萬元,淨收入5萬元。2020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不成問題,明年獼猴桃進入盛果期後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超過20萬元。
驅車行走在襄陽宜城、南漳、保康、谷城的山區公路上,不時能看到路邊的茶葉、吊瓜、葛根、香菇、櫻桃、獼猴桃、中藥材種植園。一村一品已經成為當地夯實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2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變得越來越有味道
航拍保康縣馬良鎮陳家灣田園綜合體。新華網 趙夢琪攝
在馬良鎮陳家灣,有一處在荒灘上建起來的田園綜合體,佔地1.2平方公裡。新華網採訪團隊在陳家灣採訪時,天空不時下著細雨,但在綜合體的遊樂場上,不少年輕人過來遊玩,體驗風車鞦韆,歡聲笑語不斷。
馬良鎮黨委書記唐忠奎介紹說,陳家灣聘請專業設計團隊進行規劃,將田園綜合體規劃為「一心三環八區」,即黨員群眾服務及遊客接待中心,美食娛樂環線、沿沮河採摘休閒體驗環線和觀光遊樂環線,以及戲水娛樂區、市民菜園區、八鬥特色食品加工區、冷水米加工區、花卉蔬果採摘區、軟籽石榴採摘區、雲盤寨文化旅遊區、紅顏島水上娛樂區,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了解,田園綜合體2017年10月開始規劃,2018年5月開始實施。目前已新修河堤1.5公裡、新修改道村級公路6公裡、新建2座「彩虹」鋼板橋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陳家灣積極發展採摘農業,已種植石榴215畝,楊梅、黑估梨45畝,葵花基地300畝。為發展第二產業,村裡引資1500萬元修建了陳家灣冷水米加工廠,引資1000萬元實現八鬥食品廠提檔升級。鄉村旅遊帶來的發展紅利成效顯著,2019年,陳家灣村經濟總收入28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4119元。
新華網採訪團隊在現場看到,體現傳統榨油、磨豆腐和釀酒工藝的「三坊街」主體建築已經完工,濱河休閒帶、沮水景觀帶、戲水區、垂釣觀賞遊樂區、童趣遊樂園等配套項目均已完成。
唐忠奎說,目前陳家灣已經實現了荒灘變樂園,家園變公園。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鎮上和縣城的居民周末和節假日不少人來這裡尋找「鄉味」和「鄉愁」。
保康縣城關鎮小溝村安傑萬年康養休閒項目正在加緊建設。新華網 肖進安攝
無獨有偶,保康縣城關鎮小溝村有一個康養休閒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這個項目以櫻桃、茶業特色旅遊休閒觀光、健康養生為切入點,也是一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項目。其中,僅休閒體驗板塊,新建茶園800畝,新建果園500畝,新建蔬菜大棚200畝,投資近億元。
保康安傑萬年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熊嚴傑說,項目建成後遊客可通過健康綠色遊步道休閒散步,在茶園內進行採茶體驗,對果園進行認購或自由採摘,在菜地裡採摘新鮮蔬菜。
3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航拍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新華網 趙夢琪攝
堰河村位於穀城縣西部,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等稱號。走進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繞村而過的河流、白牆青瓦的小樓、乾淨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樸和善的民風,到處清清爽爽,賞心悅目。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豔說,發展綠色產業、開展垃圾分類、發力鄉村旅遊,一步步走來,村黨委和黨員幹部發揮了戰鬥堡壘和領頭羊的作用。
堰河村從2003年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成為湖北第一個「綠色幸福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催生了鄉村旅遊。2019年,堰河村僅生態旅遊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收入就超過了2000萬元。目前,雖然受疫情的影響,到堰河村旅遊的遊客有所減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就有幾萬元。
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新華網 趙夢琪攝
閔洪豔說,近年來堰河村經濟格局開始多樣化。農村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了。於是,堰河村創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機制,即:組織架構實行「三位一體」,村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一套班子,兩委班子成員「身兼多職」;民主管理實行「三會治事」,即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會議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後來還增加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監事;工作推進「三聯共建」,即支部聯產業、幹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共同奔富路。
堰河村黨委下設合作社、茶場、農業和養殖四個黨支部,都建在產業上,村黨委成員「一棵草頂一顆露水珠」,在各自負責的產業鏈上大顯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爭相為堰河村發展出力,群眾被感動帶動。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態保護夜巡隊」,開始由幾名村幹部黨員牽頭,之後有5名無職黨員加入,後來群眾看到黨員們這麼辛苦,也紛紛加入到保護堰河生態環境的行列。
堰河村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是襄陽市農村黨建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村黨支部通過召集村民學政策、繪前景、拉家常;發動黨員入戶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黨員幹部和群眾的聯繫更加密切。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村集體經濟不再「空殼化」,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這一系列變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央媒看襄陽 |產業興旺 襄陽村集體經濟逐漸走出「空殼化」困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