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讓人們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面對洪水,鯀只是一個勁地壘高堤壩,企圖用堤壩擋住洪水,但是水越堵越多,堤壩最後因承受不住,被衝破了,洪水也破堤而出。這是人們熟知的鯀治水的故事,鯀治水9年,但終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敗。
第二個故事: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了教訓,改變了辦法,對洪水既堵又疏,通過堵疏結合,疏通水道,使洪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兩個治水故事,得出一個傳頌千年的感嘆:疏堵結合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疏堵結合不僅僅適用於治水,也適合房地產。
1月11日,央媒《經濟參考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疏堵結合,切實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文章指出不管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宏觀審慎措施,還是限購限貸等舉措,都希望通過堵住資金流向房地產的去路,達到防範房價泡沫化風險的目的,但光靠堵是不夠的。
除了堵住投資和投機性資金流向房地產的去路,還應儘快疏通實體經濟所面臨的障礙,培育更多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文章提出了四個建議:
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抓手,加快促進技術進步,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減稅降費,尤其是降低企業的非稅負擔;加快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構建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境;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消除民間投資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等進入壁壘。
文章最後指出:只堵不疏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疏堵結合才能切實防範房價泡沫化風險。
看完後,劃重點:房地產或將面臨「堵疏結合」的辦法。
「堵」的是資金流向房地產;「疏」的是流不進房地產的資金,要流向實體企業。
如果細細回憶,你會發現「堵疏結合」已經在路上了。有兩種現象,你或許已經感受到了。
一種現象是利率出現了反轉。
央行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數據顯示,9 月,一般貸款利率為 5.31%,其中企業貸款利率為4.63%;相比之下,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要高出不少,為5.36%。
Wind數據也顯示,從2009年到2019年,金融機構一般貸款利率一直高於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而到了2020年,事情有所不同了,一般貸款利率連續三個季度低於個人房貸利率,這是近10餘年來首次出現的反轉。
利率其實就如同一個閘口:利率越低,相當於閘口放的就越大,水流進去的肯定就越多;利率越高,相當於閘口放的越小,水流進去的肯定就越少。
現在,一般貸款利率與企業貸款利率低了,資金流進去的必然會多;相對的,流進房地產領域的必然會減少。
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這些「國家隊」,正在撤離樓市。這也是我們要說的第二種現象:「國家隊」撤離樓市。
中國航空集團聲明:清理低效房產、退出房地產業務,強化土地應用管理,全面梳理現有土地,有序推進無需求土地收儲、土地置換、土地開發。
國家電網表示: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不久之前,央媒《經濟日報》發表文章:「清退令」持續推進,敦促非主業央企接連退出房地產市場。其中數據顯示,中國中化、中國建築、中國五礦、招商局、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聯通、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和中國航空集團,這些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2020年部分已完成涉及房地產相關業務的整改或調整。
這種「撤離」無疑是對實體的最大支持,把流向房地產的資金重新回流到實體。
大禹治水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這說明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說明只要足夠堅持,終有成功的一天。而對比樓市,我們相信樓市這一天,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