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脫貧攻堅百縣調研行專欄
欽北區:企村「手牽手」 扶貧「心連心」
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欽州市欽北區積極探索「企村聯建」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實現了企業受益、村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沿著村間小路,一路蜿蜒,記者驅車來到了位於欽州市欽北區大垌鎮歌標村的那吉蛋鴨生產基地。在養殖基地裡,工人凌劍正在撿鴨蛋。
記者:您在這工作多長時間了?
凌劍:一年了。早上起來放鴨餵料,晚上10點多(把鴨子)趕回來,一天正常餵料。
記者:我看到你一直在撿鴨蛋,一般一天能撿多少框?
凌劍:現在的話500斤左右,上面就600斤左右,加起來1100斤。
歌標村那吉蛋鴨養殖基地,項目佔地面積2公頃,在大垌鎮黨委引導下,由歌標村牽頭,聯合本鎮的平遼、大片、良田、大垌社區共5個村,依託轄區的桂柳牧業公司,整合投資100萬元建成蛋鴨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養殖1.03萬羽蛋鴨,每天產蛋1200斤左右,去年產生了35萬元經濟收益,每個村分紅6萬元。欽北區大垌鎮黨委組織委員陸鵬宇告訴記者:「我們這5個村抱團加盟桂柳牧業,平時公司給我們提供鴨苗、疫苗、飼料,保底回收4.7/斤的蛋,然後我們這個蛋專供給他們,他們就從蛋款裡面扣飼料、疫苗的錢,這種模式減少了我們的投入,如果沒有村企聯建,我們每個月要拿十多萬出來,這個一般人承受不了。」
歌標村和桂柳牧業公司的村企聯建,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見成效」的多贏局面。
歌標村另一個企村聯建項目是竹業產業園示範基地。項目佔地面42.5畝,主要產品是竹筍,相關公司按照不低於市場價格回購,每畝利潤2000元左右,種植第三年就可以產生效益。歌標村駐村第一書記桂小剛向記者介紹:「(市場價格)再便宜(公司)也要保證我7毛錢(1斤筍),如果市場價格高的話按照市場價格來算,這個還是有點保障的。」
這一項目還能吸納貧困戶就業,陸蘭洲就是其中一戶。得益於竹業產業園,陸蘭洲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2019年他搬進新家,實現脫貧摘帽。
陸蘭洲:現在建了新房了,舒服很多了,面積大哦。
記者:以前多少現在多少?
陸蘭洲:以前50㎡,現在218㎡。
去年,欽州市欽北區大垌鎮1 1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29.9萬元,同比增長34%,每個村均超過 4萬元,100%行政村超過5萬元,4個村超過10萬元。欽北區大垌鎮黨委書記楊同庚表示:「我們通過多種渠道發展村集體經濟,之前村集體的產業項目比較少,主要靠山林出租來達到村集體經濟的收入,經過這兩年之後,我們全面開花,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來發展多種產業。」
2019年,欽北區55個貧困村全部建成了扶貧產業小區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落實村級集體經濟幫扶項目90個,涉及資金500多萬元。
(記者 甘智銳 通訊員 黎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