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橄欖樹,讓我家年收入從3000變5萬!」涼山「懸崖村」的小夥子某色蘇不惹,講起他家的「脫貧史」頗為興奮。作為全國聞名的貧困村,「懸崖村」近年來新裝了上山鋼梯,新通了手機信號、寬帶,有了光伏路燈,不僅如此,村裡人開始發展特色種植,有了穩定長期的收入來源。
如何做到?12月5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在京舉行。大會以「脫貧攻堅中國經驗的全球分享」為主題,並通過公共關係的視角,向世界進行解讀。來自國家有關部委、企業、高校、智庫,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公共關係協會主要負責人,公關公司、新聞媒體等單位的業界精英和專家學者代表近200人參會。中國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盛瑞生出席大會並致辭,分享了中國平安精準扶貧之路的"三村工程"。
|村民感慨:短短幾年年收入從3000變5萬
涼山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如今,「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4人,搬進了昭覺縣的安置點新社區,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不用再與世隔絕,開始享受比原來好無數倍的醫療和教育。不僅如此,村民還有了穩定長期的收入。
「我家自從種了10畝油橄欖,就有了土地的流轉收入,我還是油橄欖企業懸崖村基地的管理員,負責照顧村裡近200畝的油橄欖樹,基地務工收入以及油橄欖銷售分紅三方面的收入,現在我每年收入2萬多元,加上養牛、養羊,家裡的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多元。」某色蘇不惹是懸崖村的一個小夥子,講起他家的「脫貧史」,他非常興奮。而幾年前,他一家只能依靠種玉米、土豆過日子,一年下來,累死累活也最多只有3000元的年收入,生活非常艱難。
2018年起,中國平安精準扶貧項目「三村工程」的產業扶貧項目落地支持涼山油橄欖產業,為當地超過8000畝橄欖園提供累計4100萬元的"扶貧保"免息免擔保產業貸款,並在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下和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聯合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培訓產業致富帶頭人。去年,某色蘇不惹就和其他三位村民在中國平安支持下共同作為技術工人前往涼山首府西昌接受"農業種植技術和MAP項目"培訓,在此期間專業講師還把中國平安幫扶的其他脫貧致富排頭兵案例、創業失敗的反面案例都介紹給他,教他如何汲取成功經驗、避免走彎路。詳細又實用的線上培訓課程給了蘇不惹前所未有的信心,對於打造油橄欖品牌和銷售,也有了全新的認知。
|產前:打造授人以漁的「造血式」產業扶貧
當地村民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扶貧成效,離不開中國平安集團金融「活水」的澆灌和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的產業扶貧閉環的打造。
盛瑞生介紹說,在中國平安馬明哲董事長的領導下開展三村工程以來,中國平安創新扶貧機制,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打造「產前」扶智培訓,「產中」保險擔保、貼息支持,「產後」消費扶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比如在產前,我們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工作,已為全國18個省78個貧困縣培育3400名致富帶頭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精準覆蓋脫貧攻堅戰場上衝在第一線的扶貧人員。並協調農技專家,為貧困地區產業提供實地指導。」盛瑞生說。
|產中:保險擔保貼息支持 提升扶貧產業競爭力
農業企業投資周期較長,但卻貸款難,這使得很多農戶難以做大做強。
眾所周知,「中國枸杞在寧夏,寧夏枸杞在中寧",隨著健康養生蔚然成風,枸杞市場需求隨之激增,但是壞產品卻充斥市場,好產品卻因為價格高而賣不出去。這如何是好呢?
大會上,盛瑞生分享了寧夏中寧縣枸杞如何突破這一窘境的故事。
「在寧夏中寧的枸杞產業,幼果如遇到多雨期,易發生黑果病,通過『溯源保』生產監測提前了解天氣變化,可及時做好防控準備。」盛瑞生介紹道,中國平安在寧夏中寧縣通過"溯源保"項目扶植當地枸杞產業發展,切實幫助枸杞扶貧基地掛鏈8440名貧困戶增產增收,枸杞產業應用案例入圍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試點。
據了解,中國平安藉助區塊鏈技術設計的「溯源保」保險產品,創新推出「區塊鏈產銷溯源+溯源保險+食品安全責任險」新模式。區塊鏈產銷溯源平臺可對氣象、環境變化、作物長勢等關鍵指標進行7×24小時追溯和監測,結合生產標準,幫助農產種植建立標準化生產管控體系。
中國平安結合自身保險主業,扶貧方式設計突出一個"保"字,對症下藥,通過"扶貧保、溯源保、防貧保"三種保險產品實施精準扶貧,「扶貧保」疊加「溯源保」,提供產前低成本的資金支持、產中品質及風險保障措施以及產後營銷渠道;「防貧保」則是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及低收入戶提供兜底保障,有效阻斷返貧現象發生,有針對性提升扶貧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平安創新設計的以保險創新驅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精準幫扶貧困戶,聯合政府、銀行共同解決農戶『融資金、促生產、拓銷路、兜風險』難題。」盛瑞生表示,截至目前,平安扶貧保已在13省落地70個項目,帶動4.9億產業資金,幫助了4.6萬名貧困戶增產增收。
|產後:「平安雲農場」直播帶貨扶貧產品
解決了扶貧農產品產前、產中的難題,產後銷路如何打開?如何實現產銷賦能?
中國平安不斷探索扶貧的新模式。在廣東省扶貧辦的指導下,中國平安發起了一個「平安雲農場」的網絡消費扶貧公益項目,把廣袤的田野、成塊的土地、待播種的農作物和手機裡的APP完美結合起來,並通過智慧農業溯源平臺,向全國網友直播銷售扶貧農產品。
產後,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助力脫貧,這並不是新鮮事兒。那麼,「平安雲農場」又新在哪裡?
四川涼山州橄欖油,廣西百色芒果、烏蘭察布陰山燕麥、贛南尋烏臍橙、寧夏中寧枸杞,這些來自各個省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如今都上了 「平安雲農場」。
「雲農場」連結平安客戶、供應商、農戶,以及社會各方公益力量,平安員工、志願者和客戶可以通過雲農場小程序,在農產品生長期,以認領「一顆果樹」、「一片燕麥田」等形式,提前以優惠價格預購扶貧農產品,待農作物成熟期,即可獲得對應等價值的農產品,包郵送到家。
兩年多來,中國平安採購和協銷扶貧農產品銷售額逾3.5億元,其中涼山地區扶貧農產品超過3000萬元。
不僅如此,中國平安在經濟日報社、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文明辦的指導下,聯合涼山州政府設計了媽媽的針線活項目。該項目通過將城市舊衣回收消毒、二次藝術設計、婦女加工成品、市場渠道銷售等環節,將涼山民族文化、非遺文化與手工藝成品結合,實現對涼山家庭婦女群體家庭精細化扶貧。不僅可以解決涼山婦女異地搬遷靈活就業,還可以對外推廣涼山地區民族文化及扶貧成果,未來我們還會聯合更多的非遺文化地區,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參與進來。
|脫貧攻堅 書寫時代的平安「卷」
扶貧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助力脫貧攻堅戰,不光要「輸血」還要「造血」,做好「扶」與「被扶」的互動。
2018年1月,在公司成立30周年之際,中國平安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由在馬明哲董事長親自設計,創新理念、機制和方式,緊扣「精準」二字,聚焦重點貧困地區的產業、健康、教育三大根源性致貧問題,打造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的「三村工程」 ,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實現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金融科技在扶貧領域的應用與突破。
除了在村官產業扶貧方向做出的嘗試,另外的「兩村」,村醫、村教,中國平安也持續在探索中。如通過「平安健康守護行動」,幫助村民連接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提升鄉村醫療服務水平;同時開展「青少年科技素養計劃」,以雲技術為橋梁,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貧困地區,讓城鄉的孩子們獲得平等的教學體驗。
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啟動了「AI不孤讀——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開展一系列科學主題課程、教師校長培訓與科普實驗室的援建等公益助學行動,重點提升鄉村學生的科技素養,補齊鄉村科技人才教育的短板。UNLEASH秘書處主席弗萊明•貝森巴赫對「青少年科技素養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希望平安智慧小學的孩子們長大後也能參加UNLEASH助力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平安精準扶貧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全國21個省或自治區已經落地"三村工程",累計提供產業扶貧資金265.96億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
「現階段全國的貧困縣已完成摘帽,這一偉大成果的實現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但是保住脫貧果實、建立健全偏遠地區的長效產業發展機制、致富機制還需要繼續努力。」盛瑞生表示,中國平安將繼續堅定可持續發展理念,紮實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詮釋「回饋社會、建設國家」的企業使命。為推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做出貢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曉麗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林曉麗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達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