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扶貧正當紅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扶貧也時髦!平安扶貧直播,又紅又潮!

  全面小康承上啟下節點已至。

  在這一關鍵節點,綠色扶貧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銜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五大發展新理念,綠色發展都是客觀趨勢。但做好綠色扶貧脫貧卻並不簡單,需要的是可構建起多維聯動的長效機制,以此喚醒貧困群眾的綠色財富意識,培育基於綠色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貧困群眾往往沒有綠色財富意識。即便扶貧單位天天講「綠水青山如何是金山銀山」,但世代受到貧窮威脅的人們,最迫切需要解決好的仍是財富變現,尤其是持續的收入問題。

  近日,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作為代言人的「媽媽的針線活」項目不失為綠色扶貧關鍵節點期的有效探索。

  11月26日,中國平安時尚扶貧直播在平安金融中心商場(簡稱「PAFC MALL」)火熱啟動,此次活動以「脫貧振興正當紅」為主題,由中國平安集團發起,聯合PAFC MALL共同舉辦。「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成果首發暨非遺扶貧沙龍也在當天舉行,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和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黃晨樂在現場為大家揭幕「媽媽的針線活」首批成品手工包,第一批手工包包在當天直播間進行首次發售,受到一眾好評。

  一針一線繡出貧困群眾新生活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全國彝族聚居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有11個民族聚居縣為深度貧困縣,全面小康短板中的短板、最難啃的扶貧「硬骨頭」,受制於地理區位的不足,當地群眾雖不辭勞苦,但日子依然過的艱難。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路上,短期的「輸血」脫貧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自我「造血」,過往的扶貧歷程證實,破題之舉一定在於「精準」二字,即放大優勢,規避短板,如果從有序銜接、動態發展的角度看,「精準」則必須精準地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在新興技術持續迭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趨勢不變的大背景下,全球「網紅」所傳達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對」慢生活」的適度回歸,無疑成為後工業化時代最顯著的趨勢之一。如果能找準切口,讓貧困群眾精準融入時代潮流,則有望從根本上阻斷區域性返貧。

  就彝族地區而言,刺繡當屬特色。而如何將這一優勢轉化為持續的生產力,便是「媽媽的針線活」誕生的初衷。

  今年8月,基於中國平安集團對創新設計和環保生態扶貧模式的探索,依託資金融通優勢,其與中國服飾報社、藝術與設計雜誌社共同策劃了「媽媽的針線活」這一扶貧公益項目,首期招募了60名彝族貧困地區婦女,並對對入選者予以針對性培訓。

  用回收的牛仔褲縫製的「心誠」系列包,用舊毛衣縫製的帶有「媽媽的感覺」的包,用舊窗簾製作的火紅的燈籠包......當天的直播間裡,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都是60名彝族繡娘在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設計團隊和彝族當地手工藝人的共同協作下,一針一線用心完成的,她們在賦予廢舊衣物新生命的同時,也繡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今天,每位繡娘通過「媽媽的針線活」每期可增收四五千元,項目的生命力日趨旺盛,畢竟,從項目的底層邏輯看,其通過融合金融、設計和教育的力量,以非遺手工搭建文創產品生產的架構,為具備手工藝技能的貧困地區家庭女性創造了創業、就業機會。

  就當下看,每位扶貧對象既是環保文創產品的生產者,又是非遺刺繡文化的傳承人,真正做到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實現精準扶貧效益最大化。

  從長遠看,以文化為根基的綠色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貧困地區進入主流社會正向發展螺旋時。依靠這種資源才能夠在全面小康徵程中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核心競爭力。

  用綠色託舉起貧困群眾的幸福生活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對於財富的認識與評價,往往存在某種跟隨效應。現實中,尤其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存在非常廣泛的學習行為和模仿行為。

  對於貧困群眾而言,長期以來生活在景色優美的綠色地區但又長期貧困,很難真正在思想意識上形成綠色價值觀、綠色財富觀,對於他們來說,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一定是直觀的各種收益,是實實在在財富。

  而這種財富的轉化卻需要有力的拉動。比如,現實中貧困地區群眾俯首即得而發達地區又人人期盼的食品、護膚品等生態產品,往往難以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畢竟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生態產品或綠色資源往往是強者需求,弱者提供,強者之強是整體的,弱者之弱也是整體的。特別是對於弱者一方來說,對於生態產品和綠色資源的價值了解甚少,即使了解,也由於自身的客觀原因而難以處於平等地位。

  從三區三州這些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地區來看,生態產品或綠色資源供給豐富,當地群眾即無法發現生態產品的真正價值,亦難以通過市場流通與交易來解決變現「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而中國平安此次推出的時尚扶貧直播則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為了擺脫大眾對傳統農產品的「土味」印象,平安聚焦年輕群體,以時尚、藝術和科技包裝扶貧產品,賦予其藝術內涵,通過為扶貧產品注入時尚基因,打造潮流形象讓扶貧產品煥發新面貌。除了「媽媽的針線活」手工包,此次直播平安還為消費者帶來了幾款特別的扶貧農「潮」品。

  平安三村百寶推出「杞盼」茶聯名禮盒,不僅把喝茶變成年輕人喜愛的潮流養生方式,讓大家感受枸杞的甜蜜,也讓寧夏的杞農們嘗到了生活的甜蜜。大涼山的油橄欖也走出大山,突破產品限制,蛻變成國貨寶藏護膚品,以全新的面貌和直播間的粉絲見面。平安把扶貧助農變成了年輕人也能感知和參與的流行風尚,通過以購代捐的形式,把電商流量轉化為銷量,真正實現了精準扶貧。

  與時代共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是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內在要求。而綠色扶貧作為銜接當下與未來的精準扶貧方式,其落地的前提首先應是協助貧困群眾構建起對綠色財富觀的感知,而這一定是建立在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收益之上。平安舉集團之力,以貫穿教育、設計、培訓、生產、銷售等全鏈條的託舉,以實打實的收益,讓貧困群眾逐漸建立起綠色資源的財富意識,讓長期處於沉睡狀態的綠色資源煥發光芒,以此讓貧困群眾真正邁進時代發展的正向潮流之中。

 

 

(責任編輯:華青劍)

相關焦點

  • 峽口鎮消費扶貧,追風趕月正當時~
    峽口鎮消費扶貧,追風趕月正當時~ 2020-10-01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街鎮郭家村210畝扶貧茨菇,開啟綠色經濟發展田園體
    時下,走進陸良縣馬街鎮郭家村產業扶貧茨菇種植基地,一株株茨菇生機勃勃、長勢喜人,處處散發著綠色誘人的氣息。同時,該村還對基地周邊的田間道路栽種綠化樹和格桑花,開啟綠色經濟發展田園體。「9月底茨菇可進行採掘,預計每畝產量可達2500多公斤,畝產值會有5000多元。」基地負責人郭燦林一邊查看茨菇長勢,一邊笑著說。據了解,基地4月建成,面積達210畝,通過黨委牽頭、支部引領和黨員帶動的方式,吸納扶貧資金42萬元,惠及郭家村142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土地流轉等形式增加收入。
  • 嶽西姚河:生態扶貧讓綠水青山成綠色銀行
    孫顯發享受生態扶貧政策紅利的遠不止護林員的工資收入。2019年,安徽省選擇在嶽西縣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集體林地政府租賃試點,每畝按40元標準發放租賃補償金給林農。孫顯發一家900畝的山場處於保護區內,每年因此有36000元的生態補償。現在,身為護林員的孫顯發巡邏護山特別用心,保護山林就是保護自家的財產。曾經,孫顯發為了脫貧致富,想辦養豬場。
  • 根本之策——沐川縣產業扶貧啟示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從生態農業到農村電商,從特色種養到鄉村旅遊,從金融造血到產業崛起……循著產業扶貧這個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國家烏蒙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縣——沐川縣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噴薄而來。生態脫貧、綠色崛起的「沐川範式」,持續彰顯活力生命力。啟示 生態理念優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保持生態發展定力,築牢綠色產業家底。
  • 東安扶貧故事入選產業扶貧優秀案例
    今日永州 通訊員 陳東志報導他依託龍頭企業牽手貧困戶,壯大產業鏈,挑上「金扁擔」,精準「拔窮根」,將生長在滿坡滿崗的萬畝野生茶林的「綠色金礦」,轉變成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讓廣大貧困戶融入產業鏈,希望之花盛開舜皇山,野生茶香溢滿扶貧路。
  • 視頻|「中國丹霞山扶貧公益行」啟動,創新探索「徒步+扶貧+觀光...
    ,助推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將更加關注韶關扶貧事業的發展,希望更多的優秀企業家、愛心人士和我一同關注扶貧、投身公益,推動扶貧公益事業發展。」杜鋒說。東莞駐韶關市扶貧工作組,認購3800萬的扶貧產品;北京深醒魔方有限公司、廣州中洲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各認購1億的扶貧產品。現場還有其他有關企業、青農會等進行認購。
  • 「中國丹霞山扶貧公益行」啟動
    11月28日,逾千名市民與遊客在「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山下共同見證「中國丹霞山扶貧公益行」啟動儀式。中國丹霞山扶貧公益行活動通過「徒步行+消費扶貧+鄉村旅遊」,進一步推動「扶貧+產業」合作新模式,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消費扶貧,有效築牢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推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 「服務區+精準扶貧」!讓每一個高速驛站都成為「扶貧窗口」
    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也可以買到扶貧產品啦!廣州日報記者今天在二廣高速公路白沙服務區、小三江服務區看到,在這裡專門設置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農特產品集中展銷平臺」邊,總是圍滿了顧客,扶貧專櫃裡包括姜粉、腐竹、蜂蜜、有機米在內的30多種當地土特產品讓人們愛不釋手、流連忘返。
  • 漫評:生態扶貧讓「美麗」與「富裕」並肩同行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通過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和定點扶貧縣脫貧摘帽,全面完成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在我國,森林草原區、生態脆弱區、深度貧困地區高度耦合,這些地區不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生態扶貧的主戰場。可以說,生態扶貧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
  • 精準扶貧 「網際網路+」模式助力黔貨出山
    融媒助力 黔貨出山 本報記者 吳秉澤 通訊員 蒙煥琴藏身於大山深處的納雍赤松茸、來自開陽的生態富硒雞蛋、產自黔北正安的野生木瓜……打開「助農團團」貴陽融媒扶貧展示平臺,貴州各地的原生態綠色農產品映入眼帘。
  • 打通致富「經絡」 書寫「綠色」人生
    32年過去了,當年的小鹽廠早已華麗變身為總資產達1000多億元的億利資源集團,億利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攜手沙區民眾,從簡單的種10棵樹只能活1棵,到大面積複合種植既適合沙漠乾燥環境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林、草、藥材」,在沙漠裡築起了綠色生態屏障。  以「綠」為「媒」,王文彪藉助生態改善開始發展生態產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點扶貧通遼市奈曼旗科技扶貧大講堂暨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點扶貧通遼市奈曼旗科技扶貧大講堂暨第四屆奈曼旗蒙醫藥產業發展研討會召開 發布日期:2020-12-01 09:41
  • 深觀察 | 光伏扶貧:莫讓「輸血式扶貧」成為「貧血」項目
    自光伏扶貧開展三年以來,光伏扶貧取得了穩定帶動群眾增收脫貧、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改革「一舉多得」的效果。作為民生工程,光伏扶貧項目開啟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精準扶貧」的轉變。
  • 安康:念好消費扶貧「三字訣」
    11月9日,記者走進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瑞塬)的蔬菜園區,這裡一派生機盎然,茼蒿、生菜等蔬菜長勢正旺。農戶張明翠正熟練地把珍珠巖均勻鋪在泥土上,再撒上蘿蔔苗。與此同時,白河縣消費扶貧產品推介會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這樣的線下活動只是安康消費扶貧的一小部分。在打通供需聯結、拓展消費渠道上,安康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相繼舉辦了全市消費扶貧「六進」集中採購、「一縣一場」消費扶貧大集、駐村幫扶「十百千萬」消費扶貧行動等十大活動。政府牽頭搭平臺,社會力量齊參與,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消費扶貧氛圍。
  • 「承德山水」扶貧產品好在哪兒?
    長城網9月5日訊(記者 張晨光 劉瀾瀾 李夢妍)今天上午,2020年全國消費扶貧月——北京消費扶貧市區聯動暨消費扶貧工會日、「承德山水」扶貧產品進北京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舉行。「承德山水」扶貧產品好在哪兒?承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吳清海在儀式現場「帶貨」推介。
  • 【中國的脫貧智慧】瓜州:產業扶貧託起增收致富「小康夢」
    在瓜州縣三道溝鎮東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生錄家的圈舍裡,牛羊的叫聲此起彼伏,個個膘肥體壯,吳生錄正忙著為他的「寶貝」添加飼料。  現年63歲的吳生錄,家裡有2口人,僅靠著種植17畝地維持生活。2017年開始,產業扶貧政策在吳生錄家落地生根,他先後調引了7隻基礎母羊,開始發展養殖業。政府的溫暖讓吳生錄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自身努力和政府的幫扶下,吳生錄實現了脫貧摘帽。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2020-11-25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岷縣榮獲全國「蜂業扶貧先進縣」榮譽稱號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7日電 (通訊員 李衛俊)近日,在2020年全國蜂業大會暨中國特色蜂蜜供需對接會上,中國蜂產品協會授予岷縣「全國蜂業扶貧先進縣」榮譽稱號。  據悉,此次全國共有19個縣獲得表彰,岷縣是甘肅省內唯一獲得表彰的蜂業扶貧先進縣。
  • 西華大學12噸扶貧土豆進食堂
    巴塘生態土豆走進西華大學食堂  12月1日,西華大學精準扶貧採購的甘孜州巴塘縣生態土豆送達學校  學校設立了精準扶貧綠色食品專用售賣窗口,後勤服務總公司飲食服務中心根據提前制定的分配方案,逐一將土豆送至學生二、四食堂。徵集借鑑經典地道烹飪方法,由食堂廚師利用原材料特色研究製作出新菜,香脆土豆、糖醋土豆、鹽椒土豆、孜然土豆、蒜泥土豆、麻辣酸香土豆……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 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
    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 題: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發展新態勢  新華社記者李松、於文靜  11月27日至30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重慶舉行。在農交會期間,來自大江南北的各種優質農產品受到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