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康:念好消費扶貧「三字訣」
紫陽富硒茶、平利絞股藍、嵐皋魔芋……這些秦巴山區的土特產如今已成為安康的新名片。特別是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背景下,土特產從田間地頭走向市民餐桌,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蝶變,更實現了貧困地區與消費市場的無縫對接。安康以消費扶貧為抓手,因地制宜把農戶與產業、市場相銜接,始終在「實」「通」「融」上做文章,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成果持續鞏固的難題。
「實」:做好產業樹品牌
消費扶貧具有帶貧益貧的屬性,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帶頭作用。同時,消費扶貧也是一種市場行為,需要遵循市場規律,扎紮實實把產業做起來、一心一意把品牌打出來。
11月9日,記者走進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瑞塬)的蔬菜園區,這裡一派生機盎然,茼蒿、生菜等蔬菜長勢正旺。農戶張明翠正熟練地把珍珠巖均勻鋪在泥土上,再撒上蘿蔔苗。「我來這上班,幹的都是老本行,而且咱這企業大,啥都有保障,幹得安心。」張明翠告訴記者。
天瑞塬作為安康最具規模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經理劉瑞紅始終牢記強產業是強企業的根基,是富農戶的基礎。沿著規模化發展、標準化運作、品牌化經營的思路,天瑞塬以農戶為主體,企業抓兩頭,合作社搞服務,實現了農民增收、合作社壯大、企業盈利的「三贏」效果。像張明翠一樣的農戶,基本上年收入能達到4萬元。
「生產環節,統一集中育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技術規程。品牌建設上,我們2014年就註冊了『天瑞塬』蔬菜產品商標,建有蔬菜銷售公司和配送中心,配備蔬菜質量檢測室和專業檢測人員,全流程確保產品質量。」劉瑞紅告訴記者。
穩紮穩打做好產業,這是天瑞塬的發展思路,也是消費扶貧必須解答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夯實產業根基,運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撬動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能更有效地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目前,安康累計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107個,培育專業合作社6000餘個,家庭農場2292家,帶動20.03萬戶68.77萬群眾增收。
「通」:供需對接拓渠道
近期,安康市名優特色產品暨重點項目推介會走進了浙江。與此同時,白河縣消費扶貧產品推介會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這樣的線下活動只是安康消費扶貧的一小部分。在打通供需聯結、拓展消費渠道上,安康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相繼舉辦了全市消費扶貧「六進」集中採購、「一縣一場」消費扶貧大集、駐村幫扶「十百千萬」消費扶貧行動等十大活動。政府牽頭搭平臺,社會力量齊參與,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消費扶貧氛圍。
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運用日益廣泛的今天,線上線下齊發力,才能更好打通供需兩端,為消費扶貧再添一把火。這樣的理念在陝西扶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成立於2019年9月的陝西扶貧空間,是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建立起來的一個包含創業就業、農產品銷售、技志培訓、智慧物流等四大平臺在內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平臺通過統合分散的生產、銷售和企業、品牌、信息、渠道等資源,使秦巴山區的優質農產品能夠更加順暢地「走」出去。
「我們與各級政府和扶貧主管部門、農村合作社、區域龍頭企業、物流公司、電商平臺、商業銀行等都建立了合作關係,實現了供應鏈全覆蓋。此外,我們還在全省率先建立消費扶貧生活館,在全市布設消費扶貧專櫃,全面推廣『VR』購物渠道、『一物一碼』在線購物、三公裡免費配送圈等購物服務,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體系。」陝西扶貧空間管理辦公室主任孔令旗告訴記者。
秦巴土特產火了、一批企業強了,消費者更願意消費了,更為重要的是很多貧困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穩定收益,真正讓消費扶貧變得「人人可為、人人能為、人人願為」。
「融」:利益聯結促發展
讓貧困群眾穩定增收,這是消費扶貧的一大難題。而解答這個難題的關鍵在於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11月10日,平利縣富硒堂數字經濟園區(簡稱富硒堂)負責人王秀梅和員工正忙著籌備當晚的直播活動,迎接「雙11」的消費狂歡。在離園區不遠的柳壩村絞股藍生產工廠,那裡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農戶正忙著晾曬剛採摘不久的絞股藍藤、根、種子。實際上,企業早已提前兩周開始了「雙11」預熱活動,目前銷量超200萬元。
土生土長的王秀梅是平利電商消費扶貧帶頭企業的負責人。她想帶動更多鄉親穩定增收、脫貧致富,「農戶自身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單打獨鬥不僅不利於自身發展,更不利於產業的長足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和農戶形成利益聯結。」王秀梅說。
富硒堂通過與拼多多合作,成立了尋夢園絞股藍合作社。拼多多提供啟動資金、技術,合作社負責收購、加工、銷售、經營等,農戶出人力,獲分紅。今年以來,富硒堂已帶動279戶農戶實現增收。
發展到現在,富硒堂已成為一個全產業鏈的新型經營主體,涵蓋了生產、供應、銷售各個環節。「我們現在也在做電商孵化,好幾個入股戶也是我們的『孵化對象』。讓農戶能夠參與每一個環節,就能把農戶嵌在產業鏈上,實現穩定增收。」王秀梅說。
如今,安康一大批龍頭企業、電商平臺、社會組織等力量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後決戰,向美好的未來進發。
記者手記
秦巴土特產的吸引力在哪?
陳嘉
秦巴土特產之所以有吸引力,關鍵在於其「土」和「特」。
「土」當然是一種鄉土情結的體現。不論是紫陽老街的青石板路,還是平利龍頭村的徽派建築;不論是撩撥味蕾的那一口「酸菜」,還是脫口而出的那一句方言……它們總能勾起人們對家的思念。從某種意義上看,土特產甚至超越了其物質形態,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植根於人們心中。這對本地人如此,對外地人亦如此,因為中國人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叫作鄉愁。
土特產的「特」則更多的是對外地人而言,南北差異、東西之別,不僅體現在省與省間,一省之內甚至都存在著極大差異。差異化形成多樣化。那些人無我有、獨一無二的特徵吸引著更多人想來安康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
從時代發展去看,土特產的吸引力則來自其「與時俱進」。人民嚮往更高質量的生活,就決定了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進一步看,土特產的轉型之路往往也是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強了,產品優了,服務好了,土特產的吸引力自然越來越大。
(文章來源:陝西日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