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也可以買到扶貧產品啦!廣州日報記者今天在二廣高速公路白沙服務區、小三江服務區看到,在這裡專門設置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農特產品集中展銷平臺」邊,總是圍滿了顧客,扶貧專櫃裡包括姜粉、腐竹、蜂蜜、有機米在內的30多種當地土特產品讓人們愛不釋手、流連忘返。
指著好多已空的貨架,廣東通驛高速公路服務區有限公司粵北分公司邱副總經理興奮地介紹說,為了幫扶當地貧困戶,目前廣東通驛公司正在積極探索交通扶貧新路徑,創新性地打造「服務區+精準扶貧」模式,將試點從二廣高速白沙服務區延伸到小三江服務區。服務區遵循「不收取一分入場費、保證金、管理費,不設任何門檻」的原則,直採、直銷當地貧困戶的扶貧產品,為扶貧產品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易的平臺。
白沙服務區餐廳員工黃秀蓉,是2018年8月經過太保鎮扶貧辦介紹來到服務區餐廳工作。在村裡的幫扶下,黃秀蓉家擴大了蔬菜種植面積,並散養些雞、鴨,全部賣給服務區,增加了幾千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在黃秀蓉的影響以及當地村幹部的鼓勵下,很多村民搞起了種植和養殖,產品全部銷往白沙和小三江服務區,村民收入直線上升。現在,黃秀蓉幾乎成了當地村子與服務區供需銜接的「信使」,一方面,村民通過她把農產品集中送給服務區,另一方面,也把服務區餐廳對蔬菜品種、品質、數量方面的需求信息反饋給村民,引導村民們按需種菜。服務區一頭連著農村,一頭也是城市消費服務的延伸。
粵北高速公路服務區大都分布在山區和農村地區,很多都直接面向貧困地區。過去,囿於條塊分割,服務區作為相對獨立的服務單元,與所在地交往很少。如今,拆除了「觀念上的籬笆」,服務區開始主動融入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和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大格局。「最好的扶貧方式就是買我們這一帶貧困村、貧困戶種的菜,養的雞、鴨,為所在地的貧困村開通銷售的『綠色通道』。」
產品要銷路,窗口是關鍵。服務區一年接待過往旅客80萬人次,接待各種車輛23萬臺次。服務區充分發揮窗口作用,在新建成的瑤族風情服務區主樓的中庭核心區域,搭建壯族瑤族土特產扶貧專櫃,通過與當地扶貧創業中心形成戰略合作關係,輻射小三江鎮、太保鎮、永和鎮、上帥鎮、吉田鎮、禾洞鎮、福堂鎮共7個鎮的土特產助銷扶貧。
小三江服務區保潔員韋妹桂,是田心村的貧困戶,家中七旬婆婆生活無法自理,兩個孩子正在上小學和幼兒園。2018年,韋妹桂入職離家近便的小三江服務區,不僅減輕了家庭的負擔,還能照顧婆婆和孩子。韋妹桂說:「我老公在外打工,如果我也外出打工,那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就沒人照顧啦,所以特別感謝服務區給我這個就近工作的機會。我們村裡很多人都因為『就業扶貧』的政策找到了工作,解決了生計。」
由於經濟不發達、就業機會少,加之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就業難成了連山貧困戶脫貧「老大難」問題。通驛粵北分公司響應「精準扶貧」的精神,以白沙、小三江服務區為引擎,將就業崗擴充到二廣高速沿線服務區,採取貧困戶優先錄取原則。截止目前,小三江服務區(含商戶)在崗近90人,聘用的連山籍員工約佔70%,解決了當地近60戶家庭覆蓋近200人的生計難題。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通訊員:王建喜、邱尉蘭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