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黃河之水,在中華大地上寫下一個大大的「幾」字後,一路奔向大海。這個「幾」字內側頂部地區,就是廣袤的庫布其沙漠。如今的庫布其,就像延展的一幅水墨畫,大地為紙,植物、建築物為景,妙趣橫生。置身其中,綠樹、草地,如若大漠江南。
可誰曾想到,三十年前的庫布其,被當地人稱為「死亡之海」,流傳著「沙裡人苦,沙裡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讀;沙漠裡進,沙漠裡出,沒水沒電沒出路」的民謠。
出生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王文彪,與庫布其沙漠「徵戰」三十餘載。庫布其如今不僅從「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變為「沙塵過濾網」,還依靠科技創新「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理念,發展起「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光能、生態旅遊、生態工業、生態健康」六位一體、千億元規模的沙漠綠洲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王文彪和他的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讓3.6萬沙區農牧民過上了田園牧歌生活,助力地處沙漠腹地的杭錦旗摘掉了國家級貧困旗縣的帽子,創造出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庫布其模式」。2016年,王文彪獲得首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致富先治沙,黨的十八大以來,沙塵暴越來越少了,環境汙染越來越少了,綠色食品越來越多了,森林綠洲越來越多了,碧水藍天越來越多了,這對老百姓來說,是最大的福祉。」這是王文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上個世紀70年代,我考進了當地的旗一中,由於沒有路,要繞400公裡,不得不去離家近的二中,可就這短短的60公裡,我得過黃河,坐火車,再過黃河。那時一颳風風卷黃沙,到處都是沙,滿天滿地都是,家裡吃飯睡覺都受影響,外面沒路,沒水,沒電,沒法去上學,生病了也沒法去醫院。」王文彪回憶說,沙漠仿佛隔絕了一切,而當地的老百姓用了很多方法卻沒法改變現狀,一代又一代人被「禁錮」在庫布其,步履維艱,苦不堪言。
1988年,29歲的王文彪通過競聘,到庫布其沙漠腹地裡的一個小鹽廠當了廠長。面對泛濫的沙塵暴,為了免於工廠被沙漠吞噬,王文彪決定從每噸鹽的利潤中截留5元人民幣用於治沙、種樹、修路。
1997年,在取得第一階段成功後,貸款7000萬元專門投入修路綠化造林。
32年過去了,當年的小鹽廠早已華麗變身為總資產達1000多億元的億利資源集團,億利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攜手沙區民眾,從簡單的種10棵樹只能活1棵,到大面積複合種植既適合沙漠乾燥環境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林、草、藥材」,在沙漠裡築起了綠色生態屏障。
以「綠」為「媒」,王文彪藉助生態改善開始發展生態產業。
「『庫布其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億利集團充分將生態修復的『功力』與生態工業有機結合,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商業效益、社會效益,既要『綠』,也要『利』,更要當地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王文彪說。
然而,治沙扶貧投入大,見效慢,沒有產業和效益驅動難以持久。億利集團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一些生態極度脆弱地區,必須實施生態移民,但生態移民的前提是,必須有相關產業的穩定支撐,否則今天搬遷移民,兩三年後就人去樓空。
為了實現「綠富同興」,億利集團採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推動脫貧。所謂「一產扶貧」,主要是生態種養殖業扶貧,億利集團先後通過流轉農牧民土地、農牧民入股等方式,幫助3000多戶農牧民獲得了大量的沙漠土地租金。
「二產扶貧」主要是貧困戶參與工業園區及光伏產業建設和運營扶貧。通過租用沙地、工程發包、勞務外包等方式,帶動5170人致富。
「三產扶貧」主要是通過旅遊產業扶貧。億利利用庫布其沙漠公園旅遊業,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服務業,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
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烏力吉那順正忙著收割甘草。
「甘草的種子都是億利集團免費給我的,種植相當簡單,根本不耽誤我幹其他事,每畝地能給我帶來2000多元的收益,僅這一項一年就帶來純收入2萬多元。」
種植甘草和甘草產業扶貧是億利集團治沙扶貧的重要方式和「利器」。30多年來,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南岸以及沙漠腹地,通過「公司 + 農戶」「企業 + 基地」的方式,採取「種苗供應到戶、技術服務到戶、產品回收到戶」的「三到戶」模式,進行了132萬畝甘草半野生化種植,先後帶動5500多人脫貧致富。
2016年億利集團投資700萬元,王文彪向杭錦旗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1219戶每戶無償捐贈10隻母畜,助力貧困戶兩年脫貧。
通過幾年的養殖,烏力吉那順已賣了50多隻羊,留有50多隻繼續發展養殖業。
「我的孩子已經考上內蒙古財經大學,我希望他畢業後做一個像王文彪一樣為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人。」 烏力吉那順說。
「三十年前,從哪個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海。農牧民因為沒有一塊像樣的土地,根本無法發展產業和維持生活。」
陳寧布是道圖嘎查村的老支書,他風趣地告訴記者說,多年前,他的房子被沙子衝塌過三次。
王文彪初來庫布其,便組織幾個村的支書開大會,提出了沙漠治理方案。
「我們祖輩多少人都參與過治沙,一直沒有成功,你能幹成麼?這不是『瞎折騰』,浪費時間麼?」包括陳寧布在內的很多村民都對王文彪的方案提出質疑和反對。
時至今天,王文彪的治沙成果讓很多人心服口服。
在治沙過程中,億利集團先後組建了232個治沙民工聯隊,5820 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3.6萬元,實現了一人治沙,全家脫貧。
在這個過程中,陳寧布成為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他把自家閒置的荒沙地流轉給億利集團,再替集團打工,單是這兩項收入,一年有將近10萬元。老支書的堅守也換來了今日的寬敞大院和牛羊成群。
「包括我身邊的好多人都因王文彪受了益,感謝王文彪這麼多年為家鄉做的貢獻。」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王文彪的牽掛。企業發展壯大後,億利集團先後投入2.4億元,分別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和烏蘭察布市與政府共建集幼兒園、小學、初中、職業高中於一體的寄宿制億利東方學校,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成立了農牧民黨校和培訓學校,每年培訓近4000名農牧民,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實現靠技能脫貧。
「億利綠色發展的腳步到哪裡,生態產業扶貧就落實到哪裡。」王文彪說。
億利集團先後建成了杭錦旗庫布其鹽海子農牧民新村、庫布其七星湖牧民新村、庫布其杭錦淖爾生態扶貧新村和西藏扎囊藏族扶貧新村,實施生態移民373戶、1040人。2006年億利集團出資2200萬元,建設庫布其七星湖牧民新村,分散在沙漠中的牧民集中被安置,免費為36戶貧困農牧民每戶建造了106平米住房,同時建設了多功能的村部、村民活動中心和相應的基礎設施。結合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的建設,為搬遷的牧民提供了多種方式參與旅遊業的機會,使七星湖牧民新村成為杭錦旗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這些年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的綠化做得好多了,風沙也遠離我們了。不僅當地人自己的居住條件改善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也喜歡來我們這裡旅遊了!」
家住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的姚麗平曾經和丈夫在外地打工,生態環境好轉後,他倆返鄉創業。如今,姚麗平在牧民新村經營一家牧家樂,外地來的遊客可以在這裡就餐和住宿,丈夫在周邊的沙漠景區經營卡丁車項目,一家人一年就能有十幾萬的收入。
「預計今年來庫布其的遊客會更多。不僅如此,這幾年來,從四川等南方地區來旅遊的人也多了起來。」姚麗平的眼神裡,寫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我們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貧困群眾從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中獲得最大利益。」 王文彪表示將繼續用實幹將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本文轉載自《鄂爾多斯日報》,原標題:打通致富「經絡」 書寫「綠色」人生——記首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獲得者億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彪)
(責任編輯: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