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楚黎報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看病難、看病貴」也被視為困擾普羅百姓民生「痛點」之一,更遑論在農村和一些貧困地區。如今,隨著中國醫療體系改革和惠民醫療的推進,民眾的「痛點」正在一點點被化解。
村民在包頭市固陽縣興順西鎮中心衛生院結算看病費用。(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卞化 攝)
推出新招:「醫聯體」和「醫共體」
「三級衛生醫療服務模式」和「守門人」制度是歐美國家推行的醫療制度。美國的醫療機構分為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這些機構通過合理的雙向轉診制度聯繫起來。英國通過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地區綜合醫院以及專科醫院組成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配置衛生資源,向民眾提供服務。
事實上,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分級衛生醫療」體制,形成「國家、省、地(市)、縣、鄉」五級醫療服務體系。如今,為了進一步科學分流患者,合理配置資源,打通醫療體制自身的「堵點」,改變「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現象,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就在全國推出「醫聯體」建設試點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目前,這一工作覆蓋到所有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尤其是覆蓋了國家級貧困縣和邊遠地區。
內蒙古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包醫一附院」)院長王秋楓告訴記者,國家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就是希望人們能清楚,「小病」先去社區、鄉鎮醫院或一級醫院就診,如有疑難再直接向上轉診,先診療,先救治,後付費,甚至開通綠色通道為患者兜底。
「正是通過分級診療和建立緊密性的醫聯體,三級醫院的優質資源下沉到了基層貧困地區,在業務上完成了對上轉病人的接診、檢查、診斷治療等等。」王秋楓說。
包醫一附院作為內蒙古三甲醫院之一,還承擔著當地醫療對口幫扶的重任。「一附院重點通過資金資助、設備捐助、基層培訓、定期義診、貧困減免等方式對口幫扶基層貧困地區。」王秋楓說。
今年,內蒙古地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鼠疫的「雙疫」影響下,包醫一附院作為包頭市新冠肺炎疫情重症和危重症定點救治醫院,經歷了不小的考驗。
讓王秋楓放下心來的是,醫院先後有300多位醫護人員參與重症和危重症病患救治,但無一人感染,更解決了基層醫院救治難題。
包頭市海威小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廳內,「家庭醫生」的標語醒目。(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卞化 攝)
「雲看病」就像把專家請到「身邊」
「網際網路+」是中國引導優質醫療資源通過遠程診療方式下沉的重要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8年底,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的三級公立醫院達1124家,二級公立醫院1386家。
包醫一附院副院長張昕曾在美國MedStar華盛頓醫院中心學習心功能和心內科治療,她告訴記者,「學於斯長於斯,當時在MedStar醫院的心電圖和心功能檢測已能對自己醫院社區的病人聯網,而如今中國的心電網絡發展迅速,可以互聯到底下所有社區醫院,非常便利。」
早在2014年,包醫一附院就與包頭市周邊基層社區醫院及邊遠貧困地區衛生院建立遠程醫療互聯,至今共有55個聯網點。「像心電網絡,基層可以把疑難病例或病人請求專家診斷的心電圖上傳給我們,5分鐘之內,我們就會把診斷返回去,幫助基層醫生做心電方面的識別。」張昕說。
包頭市的遠郊旗縣也打通了線上診療的綠色通道。成立於1954年的固陽縣興順西鄉衛生院,是政府重點幫扶的邊遠地區中心衛生院,目前服務周邊常住居民11831人。
在該衛生院採訪時,記者觀察到,衛生院科室齊全,並配有住院床,以中醫科室為特色,在大廳走廊盡頭還設置了一個中醫名醫館。2017年,當地政府通過「大手拉小手」項目給醫院配備了大型生化設備、彩超、心電圖、急救車等醫療設備。
在護士站外,一名剛做完生化檢測的當地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在這裡住院有幾天了。「我躺在機器旁,我的情況一下就能通過機器傳給外面的專家了,大夫們說這叫『雲看病』,這就像把專家請進了家。」
(編輯:李璟桐)
【來源:歐洲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