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萬億案值的訴訟資產,通過網絡司法拍賣高效變現,匯入社會經濟運行的大循環中;致力於把2000億閒置轉換成2000億新消費的閒魚平臺,讓商品再次流通,產生新價值;阿里推出的全國首款AI模特,利用創新算法技術生成獨一無二的虛擬人臉,將服裝平鋪圖轉化成3D圖「穿」在模特身上,不但降低商家的人力、財力,還可能終結網絡盜圖痛點……
11月28日,由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主辦的「2020數位化治理論壇」在杭州召開。在網絡新「楓橋經驗」分論壇中,與會的專家學者、政府機關、行業代表形成共識:共治的新模式+數位化的新技術,將成為解決社會和商業問題的新通路,融入數位化治理的「楓橋經驗」,成為讓社會和商業堵點轉化成新動能的密碼。
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數位化治理
疫情席捲而來,健康碼成為助力破解人流、物流堵點的「密碼」。在這場抗疫大考之中,數位化技術賦能社會公共治理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多人並不知道,健康碼的前身是餘杭綠碼。據杭州市餘杭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陶奇介紹,早在2月3日,杭州實施全市封閉管理的最嚴措施後,作為浙江疫情壓力最大的區縣之一,餘杭區聯動阿里雲、釘釘、支付寶等組成虛擬在線團隊,緊急開發綠碼。
三天後,綠碼上線。2月11日,杭州正式啟用杭州健康碼。隨後,健康碼如滿天星星,在浙江全省、全國散開。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湖北,阿里被迫滯留湖北的70多個工程師,用3天時間上線了湖北健康碼。
當社會運行被迫按下暫停鍵,用數字代碼寫成的健康碼,賦予了國人基本的安全感。方寸之間,盡顯其在社會治理中的偉力與潛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已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而在這場抗疫之戰中,社會治理模式也已無聲無息完成了線上線下的融合。這也是以「多元共治+技術賦能」為內核的網絡新「楓橋經驗」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實踐。
同樣受益於數位化治理新模式的,還有商業問題的解決。
在疫情初期,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失靈,採購商進不來,貨物運不出,一條「日照海虹滯銷愁壞養殖戶」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在此情況下,在山東本地的天貓生鮮店鋪與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對接,一整條數字農業緊急供應鏈被迅速打通。當地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電商平臺的小二們共同推出一系列「遠程動態品控」的措施,實現海虹品控多元共治。
不到10天,日照海虹滯銷的問題得以解決,憑藉快速「逆襲」的經歷,海虹反而成為當地產業的一張新名片。
不獨日照海虹,在湖北的柑橘園,全國多地的產業帶,很多商品都成為「遠程動態品控」的受益者。
信用治理是數位化治理的基石
在疫情期間,數位化治理精細、高效的優勢得以凸顯。如果說數位技術是數位化治理的基礎設施,信用治理則是數位化治理的基石。
王亮是浙江溫州一個賣滑輪軸承的商家,他一直很重視店鋪的信譽,曾經連續72次拿下了淘寶「金牌賣家」的稱號。
但在疫情中,受交通和物流限制,訂單無法按時發貨,王亮因為一個物流差評,丟掉了「金牌賣家」的身份。
2月底,在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淘寶、天貓及時啟動涉疫情商家企業的「信用修復」計劃,對政府徵用和物流受限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未按時發貨、物流配送周期長等產生的消費者投訴,經平臺核實,將不計入店鋪負面評分和信用積分,免除商家後顧之憂,讓他們放心、安心復工生產。
王亮也因此重新獲得「金牌賣家」稱號。
「信用就是商機」,一直是阿里巴巴推崇的理念。阿里巴巴為信用分良好的商家提供了諸如特色市場保護、營銷活動保護、輕微違規以考試和公益代替處罰等7大類權益,上百萬信用優良、品質過硬的商家因此獲得了更好的商業機遇和成長機會。
在「讓好人一路通行」的同時,信用治理還可以對廣泛存在的惡意行為進行有效的整治和狙擊,讓「讓壞人寸步難行」。
據權威媒體公布數據,全國每年僅市場監管系統收到的惡意投訴舉報就多達一百多萬件。職業索賠、刷單、吃貨、職業差評師等等,這些人在商業活動中為謀取非法或不當利益,依託社交群組招募人員、組織培訓、分發任務,採取批量虛設行為主體、虛構商業行為等方式,破壞正常商業秩序、誤導消費、幹擾損害執法體系,對數字經濟秩序、新興產業危害極大。
2019年8月,阿里巴巴推出「營商保」,當商家遭遇職業索賠人的敲詐勒索、被投訴到市場監管部門時,通過「營商保」可以直接在線配合調查,這不僅阻斷了職業索賠團夥通過投訴來敲詐商家的路徑,也讓商家遭遇勒索時「一次也不用跑」。
同時,平臺也利用技術手段,對惡意投訴等行為進行智能識別,有效壓縮其不當利益空間,為商家創造潛在價值,為消費者提升購物體驗。
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定格在4982億,交易峰值達到58.3萬筆/秒。這是一個新記錄,同時,另一個記錄也被刷新:「雙十一」當天,阿里安全智能風控體系共攔截惡意請求59億次,擊退黃牛掃貨行為1887萬次,核心技術霸下(流量防控)和MTEE(業務風控)壘起的18道屏障,使送達交易系統的真實用戶請求佔比高達99.99%以上。
「所有的努力保護,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買,讓商家安心賣。」阿里安全首席架構師錢磊介紹,通過基於可信分層的安全智能風控體系,阿里實現了對風險的毫秒級識別和攔截。
技術賦能公共治理,讓堵點變動能
「作為社會共治的參與者,為社會提供更多能力、創造更多價值,是企業不斷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動力。」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數位化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數字經濟時代精準、高效的社會治理,需要社會各方力量一起參與、互聯互通,共同為數位化治理提質增效,讓堵點變動能。
在本屆論壇上,阿里推出全國首款AI模特「塔璣」,利用創新算法技術生成成千上萬種五官組合,形成獨一無二的虛擬人臉,將服裝平鋪圖轉化成3D圖「穿」在模特身上,不但降低商家的人力、財力,還可能終結網絡盜圖痛點。
阿里巴巴智慧財產權保護高級總監徐駿表示,研發AI模特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用創新技術解決商家面臨的實際問題,讓商家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創新、創造。
「閒魚的使命便是讓2000億浪費變2000億新消費,助力中國的循環經濟、共享經濟、綠色經濟。」閒魚運營和市場總監唐宋介紹,經過6年多發展,閒魚已有2億多用戶,日均成交100萬件商品,也即每天100萬件商品再次流通,產生新價值。
如何利用數位化的方式,將社會經濟運行的堵點轉化成動能,來自一線的執行法官劉闖也感同身受。
劉闖負責長沙雨花區法院網絡司法拍賣的具體工作,近幾年來,辦結的各類執行案件2700餘件。其執行案件中的一個被執行人,受疫情影響資金鍊斷裂,拖欠了大量欠款而無法償還,進而官司敗訴。這個被執行人為早日清償債務,一度與申請執行人協商以290萬元的價格處置其名下房產,但他想不到的是,經過網絡司法拍賣程序,2020年5月該房產以430餘萬元成交。得益於網絡司法拍賣,這個被執行人不僅清償了自身債務,還獲得了一筆寶貴的周轉資金,有效地解決了自身的資金問題。
「飛機、輪船、鮮活產品、手機號碼等傳統上很難變現的標的物都能通過網絡司法拍賣平臺拍賣成交。」劉闖說,全國法院每年將數以萬億案值的訴訟資產通過網絡司法拍賣高效、透明變現,使資產進入社會經濟的大循環,激發市場活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線上線下的融合共治,以數位技術賦能商業與社會治理,成為數位化治理的基本特徵。數位化治理與以「技術賦能+多元共治」為內核的網絡新「楓橋經驗」產生了奇妙的共振,也為未來創造更大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