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問題,這些地方的數字紅利大打折扣——部分城市數位化治理...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因為這些問題,這些地方的數字紅利大打折扣——部分城市數位化治理能力提升「堵點」調查

  新華社記者

  新華社記者走訪發現,近年來,部分城市政府數位化治理能力獲得顯著提升同時,有地方也遭遇「數字堵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相關軟體開發運營效能不夠、市民對數位化服務認可度不高等問題亟待解決。

  部分地方數位化治理能力有所提高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地方數位化治理能力有所提高。

  終端效能有所提升。「北市場水果一條街,人行道隔離帶被周邊商鋪私自拆除,望有關部門給予重視。」這一被即時反映到龍巖政務服務平臺「e龍巖」的問題,很快由龍巖市城管局依法進行了處理。

  「數位化治理能力建設能更有效地調動市民參與社會治理。」龍巖市大數據局副局長張發盛說。

  創新因素得到加強。今年戰「疫」期間,安徽實現「安康碼」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和醫保電子憑證的「三卡融合」,去醫院看病問診只需「一個碼」,就能實現建卡、掛號、取號、預約、充值、查詢的全流程貫通。滁州市相關平臺開放以來,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入庫速度同比提升10倍以上。陝西銅川則與科大訊飛合作,以「城市超腦」為基礎,推動當地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領域服務能力提升。

  法治依據持續健全。《貴州省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已於12月1日正式施行。明確政府數據開放邊界,將政府數據劃為無條件開放、有條件開放和不予開放三類。對於無條件開放類的政府數據,應當以可以機器讀取的格式在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發布,以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利用。

  據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介紹,截至目前,全國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比例達到82%,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有力推動了「一網通辦」「跨省通辦」等數字治理措施向縱深發展。

  數字基礎薄弱地區的困境不只是「缺錢少人」

  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部分「堵點」阻滯中西部城市數字治理能力提升。

  ——部分官方網站效能差,服務群眾訴求能力較弱。據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第三季度全省政府網站檢查情況,今年6月至8月,張掖市、武威市、省教育廳對網民留言的辦理拖延時間較長,辦結率和按期辦結率較低;「甘肅消防網」「酒泉市自然資源局」等3家網站辦事服務欄目無法打開;另一些地方政府相關網站未提供辦事服務或辦事指南要素缺失;「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政務信息網」等8家網站還存在多個空白欄目。

  ——移動端小程序、APP「多而雜」,部分功能卻形同虛設。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貴州積極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向移動端延伸,除省市縣各級有不同政務服務應用外,還有公安、交通、人社等部門的多類業務平臺,而且由不同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在微信上打開某個小程序,在「亮點專區」選擇公積金查詢板塊,按提示實名認證後,點進各市州查詢,界面卻沒有任何響應。

  ——市民認可度低,「零跑腿」難實現,服務細節存問題。不久前,記者來到貴陽市人民政府政務大廳,一方面在服務大廳內,大量前來辦事的群眾擠在窗口前等待,其中辦醫保、交管業務等多個窗口取號等待人數均在20人以上。另一方面,在入口處貼著一張「全省通辦 一次辦成」的「貴人服務」小程序海報,當時記者掃描二維碼進入後發現內容是一片空白。

  記者在貴陽市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看到,依申請開放欄的列表已經有一年多未更新。距今最近的去年的一條申請,有關部門也是在數個月後才回復。

  ——電子證照「不頂用」,信息跨省互認難。江西省政務服務管理指導處處長邵高介紹,《國務院關於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明確,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部分場景中,電子證照僅能用來預審,辦事人仍須持原件到現場最終辦理。記者在江西採訪發現,由於數據跨省共享仍未實現,「婚育戶一鏈辦」等政務服務目前僅限於夫妻雙方均為本省戶籍的才能辦理。如果父母有一方是外省戶籍,當事人仍需「跑腿」提供紙質戶口本。

  另外,記者在走訪貴州、福建等地部分銀行、通信運營商時發現,工作人員對按規定本應與實體證件效力相同的電子證件效力並不認可,仍要求辦事人提供實體證件。

  揚州大學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市政公用行業專家委員會專家王毅還指出,當前不少地方對城市治理平臺建設持續投入能力仍不足,信息上下通暢難以實現;還有地方,數字平臺上的治理制度機制體制或尚未建立或無法運行。另外,治理所涉數據信息的安全保障體系仍較脆弱。

  專家:打通數字堵點需大處著眼、細處著手

  明確數據資源協調管理部門,完善跨部門數據資源協調機制。安徽省數據資源管理局電子政務處主任科員李方東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部委層面涉及政務數據歸集與應用的部門數量較多、架構複雜,地方政府在協調部委垂管單位的數據時困難較大。他和多地相關工作負責人均建議,應明確專門機構統籌管理數據資源,完善橫向縱向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數據供給有效對接,進一步掃除「數據壁壘」。

  加強數字治理應用終端運營效能,提升數字治理服務質量。貴州省銅仁市市長陳少榮認為,數字治理應用終端不能是「交鑰匙工程」,必須持續高效運維。他建議統籌數字治理平臺建設與運營,避免重複浪費。建立城市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等數據開放、共享、融通。統籌體系規範,在技術、標準、管理、應用上對數據進行統一規範,通過頂層設計,防止各行業領域之間、各行業領域內部形成新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

  對於數字治理能力建設過程中的信息安全難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要加緊推動數字治理能力透明化、規範化、標準化,通過政府管理、群眾法律意識的樹立以及核心技術的助推,讓數字治理能力服務於個人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

  邵高建議加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確保電子證照與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推進電子證照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互認,落實制度便民初衷。

  王毅還提醒,各地提升數字治理水平,一方面應加大對市民數字生活能力的培訓和幫助,增強市民信任度、獲得感;另一方面要警惕對老年人等「數字弱勢人群」可能造成的「數字鴻溝」。(記者:顏之宏、向定傑、汪奧娜、餘賢紅、陳弘毅、楊洋)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國際數字之都!上海發布城市數位化轉型意見(附全文)
    《意見》指出,作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複雜巨系統的特徵,城市建設、發展、運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織、錯綜複雜,必須充分運用數位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子,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數字政府讓治理更精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自強2020年12月,北京海澱城市大腦「時空一張圖」上線,城市管理者們擁有了「萬能視角」。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隨著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加快數位化治理轉型,正逐漸成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 王雍君:數字經濟稅收侵蝕下地方財政治理與應對
    關鍵詞:DET侵蝕  地方財政治理  財政責任  財政自立  稅基管轄權一、引言與概念框架數字經濟稅收(DET)問題雖然備受關注,但地方財政治理遭遇侵蝕的問題至今仍被忽視。就中國現實而言,兩個一般條件——屬地稅基管轄權和數據定價——均未被滿足,這使得數字企業能夠把稅基和稅收轉移到其他轄區。由於數據可得性限制,目前仍難在定量分析意義上斷言問題的嚴重性,但這並不構成對定性分析的妨礙。就「DET問題與地方財政治理」這一主題而言,當務之急有二:系統地定量評估和切中要害的定性分析。
  • 年度星光大課!9位大咖「破解」幸福城市的數字密碼
    城市大腦的基本思路,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實時分析,解決靠經驗、感覺和一般的調查研究無法解決的問題,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城市大腦助推杭州城市數位化治理探索的成績斐然。從「城市大腦」到幸福城市,城市將變得有更高的感知度,人民對於幸福生活將有更高的感知度,羅衛東期待在這個集體行動中,有更多同行者一起參與。
  • 幣碼翁區塊鏈研究院:數字經濟正在釋放眾多「新紅利」 大數據賦能...
    疫情期間,從中央到國家部委,再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強調數字經濟的重要性,發布各項行動方案,為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了政策利好,也將帶動萬億級的數字科技大市場。數字經濟不可替代數字經濟是通過對數位化的知識與信息的分析和使用,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多年來隨著世界數位化的進程,數字經濟一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 「數字政府」概念興起 這些上市公司已在掘金
    A股市場聞「機」起舞,數字中國板塊最近5個交易日持續上漲。1月5日,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雙雙漲停,其中海康威視市值突破5000億元。1月4日,《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正式發布。向著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的目標,上海將率先探索新經驗,用數位化方式創造性解決超大城市治理和發展難題。
  • 思想者|鄭磊:城市數位化轉型,轉什麼、怎麼轉、為誰而轉?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轉型:經濟數位化轉型、生活數位化轉型和治理數位化轉型,也就是覆蓋了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這三個領域。 弄清楚了轉什麼,接下來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應該怎麼轉。每當新一輪技術革命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對技術的能量充滿期待,期盼著新技術能幫助我們解決城市中的各種問題,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城市。但數位技術是否具有我們所期望的所有能力?只靠數位技術本身是否足以推動轉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位化是否就等同於數位化轉型?
  • 數字政通吳江壽:企業數位化轉型必須與行業形成優勢互補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0日消息,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2020數字經濟領航者峰會——數位化轉型的紅利藍海」在京舉行。數字政通副總裁吳江壽出席主題為「『賦智』——數字新浪潮的技術創新與深度融合」的圓桌論壇。吳江壽表示,對於企業如何更好地在數位化轉型過程當中,能夠通過自身的技術驅動優化產品,對自身技術和產品進行全新的升級。
  • 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從「拍腦袋」到數字治理的大腦
    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浙江的「一圖一碼一指數」中,最關鍵的是「健康碼」,是數字治理時代的創新。它誕生在浙江、杭州並非偶然。浙江政府的數位化治理底蘊深厚,具有將數字經濟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的良好基礎:政府官員的數字治理理念和政府的數位化轉型一直是同步的;浙江具有深厚的數字產業基礎;加上浙江的老百姓對數位化理解程度很高,就使得這次疫情中,浙江能第一時間想到用類似「健康碼」這樣的系列數位化解決方案,來保障「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問題轉化包括按政策領域對情景化問題進行分類、從複雜且相互關聯的情境化問題中提煉問題實質、對實質問題進行模型化處理等。為了提升洞察力,應充分利用數位技術的輔助,例如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實時社會監測;利用網際網路社交網絡上一些專業人士的預警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重要變量之間相關性的揭示,發現問題癥結、提煉問題實質。
  • 《2020中國數字城市百強研究白皮書》 重點內容一覽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作為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超一線」城市的代表,在城市數位化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從我國數字城市百強劃分來看:單元數位化(60-70分,62個):處於該階段的城市數位化能力集中解決城市信息設施建設、局部單元業務透明度和流程問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初步展開,數位化對局部業務具有一定的賦能作用。但是,跨部門、跨業務、跨區域協同能力較弱的問題較為凸顯。
  • 數字帶來什麼變化?德清城市大腦2020報告發布
    記者從報告中發現,短短2年多來,諸多困擾政府、市場、市民的一些癥結問題,隨著城市大腦的持續升級,得到了有效緩解和治理。城區主幹道車輛平均車速提高了14%、關鍵燈控路口通行能力提高了16%;成功反欺詐識別3200餘次,挽回潛在損失791萬元;及時處置各類事件62萬餘起;醫院「雲影像」「雲膠片」上線,減少患者膠片費用2700萬元;2000多家企業得到精準服務;個人(農戶)數字放貸實現了1分鐘全流程在線放貸……這些改變,均得益於城市大腦建設。
  • 數字賦能 政務「瘦身」 政府數位化轉型跑出「加速度」
    大數據、健康碼等一系列數位化手段,為及時公布疫情動態、疫情形勢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政府數位化轉型對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價值。  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明確,要不斷提升數位化治理水平。
  •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世界第二,下一個轉型重點是什麼
    正確理解和認識這些問題對我們下一步更好地發展數字經濟、依託數位化轉型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數字經濟能夠迅速發展首先得益於我國政府針對我國「四化同步」的發展階段推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成功地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人口紅利轉化為數據紅利。 不同於資本的規模收益遞減效應,數據要素存在非常強的規模收益遞增效應,數據量越大越豐富,數據的潛在價值就越高。
  •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第一百〇七期 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
    作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複雜巨系統的特徵,城市建設、發展、運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織、錯綜複雜,必須充分運用數位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子,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重點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打造一流數字基礎設施,為城市數位化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
  • 國家信息中心單志廣:智慧城市運營是最有價值的產業
    ,更是新經濟的重要載體  單志廣認為,新的數字時代重構了我們的城市,數字時代的架構是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的要素定義的,數字時代與工業時代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單志廣表示,其一,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主要載體,沒有智慧城市,數字經濟就是空中樓閣,數字經濟是最頂層的維度,數字經濟不只是經濟,也包括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字鄉村等公共服務領域;其二,在智慧城市中,數位化治理非常重要。
  • 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數位化進程按下快進鍵
    但無論哪種形式和方式,數位化更加廣泛的應用都不會因為疫情的結束而消散。經此一疫,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被迅速改寫,企業數位化進程被按下快進鍵,政府站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十字路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舉國抗擊新冠肺炎,可能是中國企業、政府和社會進入數字科技時代的標誌性事件。
  • 胡鞍鋼:從中國到全球,數字經濟的紅利已經發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參與了以「數字經濟——引領新趨勢」為主題的圓桌對話,就數字經濟的定義,數字經濟能否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提出獨特見解。  胡鞍鋼認為,數字經濟實際上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新的經濟、新的業態、新的動能。
  • 促進5G環境下的數據流動,構建城市動態治理體系
    這些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而湧現出的動態運行風險,已成為城市發展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韌性城市」的建設理念。
  • 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 要重視數字貨幣與數字鴻溝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張野: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野表示,貨幣的形式是與人類文明程度密切相關的,因此貨幣數位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數字貨幣在提升支付、撥付效率、打擊洗錢犯罪、降低貨幣製造管理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張野同時認為,在數字貨幣的設計上,要堅持幾個原則。一是貨幣的主權性,二是使用上的便利性,三是安全性,四是匿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