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孫顯發就騎著摩託車從家裡出發,沿著修好的水泥路開始了一天的護林防火宣傳巡邏。
孫顯發家住嶽西縣姚河鄉龍王村河口組,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加上他自己曾因病作了大手術,以致家裡相對貧困,被評為貧困戶。考慮孫顯發家庭情況,村裡根據程序聘請他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近8000元的工資收入。
孫顯發享受生態扶貧政策紅利的遠不止護林員的工資收入。2019年,安徽省選擇在嶽西縣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集體林地政府租賃試點,每畝按40元標準發放租賃補償金給林農。孫顯發一家900畝的山場處於保護區內,每年因此有36000元的生態補償。現在,身為護林員的孫顯發巡邏護山特別用心,保護山林就是保護自家的財產。
曾經,孫顯發為了脫貧致富,想辦養豬場。卻因地處保護區實驗區內不準發展養殖,剛新建的豬圈還沒用就得拆除。「剛開始真的不理解,有些想不通。後來鄉村幹部多次上門裡講政策、做工作,把豬圈拆了。現在看來,拆得值。要不,哪有現在的每年36000塊。」孫顯發笑著說。
姚河鄉位於大別山腹地、嶽西縣東北邊陲。境內山清水秀,植被完好,山場面積9.9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安慶市生態示範鄉」。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片山場在姚河鄉境內。實行集體林地政府租賃試點惠及姚河鄉香爐、龍王兩村18個村民組,共205戶,年發放的補償金513442元,兩個村也因集體林場每年增加21萬餘元的村集體收入。除了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體林地政府租賃試點外,全鄉還有公益林78859畝,年發放生態補償金多達112萬餘元,惠及1530戶。綿綿青山成了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姚河鄉堅持生態優先,踐行「兩山論」,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進精準扶貧,通過實施產業獎補,鼓勵廣大群眾積極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香爐村的甘聖發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產業獎補政策的支持下,他發展了20畝高標準茶園,而且做起了茶葉加工,每年茶葉收入有3萬餘元。
「我們香爐衝的茶葉就是好,客戶大部分都是回頭客。」甘聖發興奮地介紹說,「手工茶的品質更好,我還特地學習了手工制茶技藝,添置了手工制茶設備,來年我得參加手工制茶比賽。」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姚河鄉成為國賓禮茶嶽西翠蘭的發源地。該鄉通過產業獎補,引導群眾大力發展高標準茶園,做強茶產業。全鄉擁有高標準茶園1.2萬畝,茶葉年產值達540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3000餘元。除了茶葉外,該鄉還發展高山茭白4000畝,畝均增收6000元;種植油茶9700畝,畝均增收4500元;中藥材2600畝,畝均增收8000元;種植山蕗2700畝,畝均增收5000元。生態產業成為姚河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儲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