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青,綠水綠,藍藍天空白雲白。輕風拂斜陽,白鹿銜花繞古城,城裡城外好風光……」正如這首《溫州環保之歌》所唱,近年來,溫州市的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青山綠水隨行、藍天白雲相伴的場景已是常態。
2019年,溫州納入考核省控斷面Ⅲ類以上水體比例達到歷史最好,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水質首次實現全優。市區PM2.5濃度提前兩年達到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標準,今年1-6月,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6.7%,綜合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20名。
七山一水二分田,綠色,是溫州鄉土天然的底色,也是溫州發展的底氣和動力。當前,溫州正堅定不移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真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綠色崛起。
咬定「綠水青山」不放鬆
「圍繞保護和改善楠溪江流域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宣傳,我們全力配合縣普法辦的工作。」永嘉縣綠色環保志願者協會會長楊建南說。3月1日,《溫州市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實施,立法保護一江清水。楊建南坦言,保護楠溪江,將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
楠溪江
三百裡楠溪江,是永嘉人民的母親河,也是國家級風景區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早在1988年,永嘉就實施楠溪江保護,30多年來堅持守護「碧水、藍天、綠地」,當地編制了《楠溪江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控制楠溪江中上遊的工業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對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楊建南感受深切,也在身體力行,全力護江。
13年來,楊建南帶領協會從68名志願者壯大到現在近四千人,一年百場環保宣講,一周兩次巡江成為常態,民間力量作為重要支撐,配合政府一道守護一江清水。
楊建南參與環保宣講活動
山連山,水連水,山水鋪就了甌越大地美麗畫卷。文成縣是溫州人的「大水缸」,生態環境是最大資本。在這裡,水源保護區不能任意開發,許多水上項目因此擱淺,工業發展受限。從打造「生態旅遊縣」到「將生態旅遊作為一號產業」,文成縣歷屆黨委政府持續接力,繪就了一幅生態富縣、旅遊強縣的發展藍圖。
有人不理解,「生態」定位像個緊箍咒,束縛了發展手腳。但主政者清醒地認識到,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不是單一的、不可持續的、低效益的經濟收穫,而是精細化的、可持續的、高效益的經濟增長,必須走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綠色發展新路。文成縣環境再造辦主任藍旭丹介紹,文成縣依託生態培育旅遊產業,但生態好,環境差,曾經一度面臨發展瓶頸。從2017年開始,文成實施全域旅遊環境再造,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環境高地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樣板,成就顯著。
各地的思路,都在圍繞「保護」這個主題展開。溫州的綠水青山,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優美生態帶來發展紅利
保護好了綠水青山,美好生態也讓溫州人實現了發展效益的最大化。
洞頭區在「兩山」實踐中,結合「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讓昔日美麗的海島重煥光彩。作為全國首批18個「藍色海灣」試點城市,去年,洞頭區再次入圍新一輪「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並公布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1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成果顯著,基本建成全國「兩山」實踐創新海島樣板。
洞頭區東岙段海洋生態廊道效果圖
同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蒼南縣,於2017年11月作出一個決定:放棄大漁灣圍墾工程,將原生態海灣還給大自然。曠日持久的「人海之爭」,終於以綠色發展觀獲勝畫上了句號。如今,大漁灣圍墾工程已被「藍色海灣」項目取代,蒼南在此開展海岸線整治修復,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漁業,致力打造浙江最美海岸線,給當地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平陽縣南麂島被譽為「碧海仙山」,當地憑藉優美的海島風光,打造集海底探秘、養生度假、商務會議、金融產業創新等功能為一體的海島型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
平陽縣南麂島
不論是海洋還是森林,如今,溫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現出勃勃生機,百姓也從中真正收穫了生態紅利。城市人下來、農村人回來、遊客住進來、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讓綠色成為核心競爭力
「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泰順縣司前畲族鎮黨委書記蘇志利介紹,當地堅定一張藍圖繪到底、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生態鎮。當前,全鎮正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畲鄉風情小鎮,把美麗轉化為競爭力和生產力,讓環境更優美、百姓更富足。
泰順畲鄉風情小鎮畲族風情節
2003年12月1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泰順視察下山搬遷工程時,就對泰順的扶貧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後,當地圍繞「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把下山搬遷作為脫貧攻堅主抓手,還探索出一項特色的扶貧模式——從「一鎮帶三鄉」到「無區域生態移民」再到「生態大搬遷」。其搬遷經驗在全國生態保護和修復大會上推廣,列入2019年度省級深改試點項目。
下山的百姓富起來,而騰出的青山也同樣有了新發展。泰順鼓勵搬遷農戶以閒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資產作價入股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等項目,按股分享經營收益,利用山上閒置資源實現穩定增收。這片山水的生態價值,正迎來新的契機。
為激活溫州的「綠色」發展活力,近年來,溫州啟動鄉村振興「六千六萬」行動,以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為主平臺,以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為引領,「兩帶」起舞,繪就「兩山」轉化新圖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著我們的『兩帶』建設,讓我們堅定路子,把溫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溫州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發展規劃處)處長季旭仁介紹,「兩帶」已成為溫州「兩山」轉化的主平臺,成效正逐步顯現。
據統計,溫州共謀劃鄉村振興示範帶109條,2019年,已建成51條,帶動沿線258個村莊抱團發展,完成投資75.20億元;去年在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上謀劃產業類項目261個,新增投資136億元;去年全市農家樂休閒旅遊接待遊客4486.15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25.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6%。
溫州的「兩山」轉化還在繼續行進的路上。下一步,溫州將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用好生態資源稟賦,守住生態保護底線,使「綠色」真正成為美麗溫州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 | 本文刊載於11月19日《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 金朝丹 韓堅 朱智翔 晏利揚
圖源 | 浙江新聞、溫州發布、永嘉發布等
原標題:《《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溫州把生態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