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初夏時節,行走在美麗的峽山水庫環湖路上,顧盼綠水青山間,飽穗頷首,布穀聲聲,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迪夢華安田園綜合體、神州姜窖集團、中鐵國駿智造谷、優渥有機匯、興旺種業等數十個優質產業項目星羅棋布,鑲嵌在峽山湖四周,一幅飽蘸綠色發展筆墨的新時代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開。
從綠水青山「藍圖規劃」到金山銀山「現實畫卷」,峽山區如何創新實踐「兩山」理論,蹚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從生態優先「藍圖規劃」到金山銀山「現實畫卷」
一湖碧水挽一城綠色。
峽山區是全省首個以生態經濟命名的開發區,作為濰坊市的主要水源地和「藍黃」兩區的戰略水源地,既有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產品得天獨厚的優勢,又有不可動搖的生態紅線,如何在「兩難」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峽山區作為生態區,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峽山水庫144平方公裡的水域、6.03億立方米的興利庫容,排名全市前列的空氣品質,就是峽山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根源所在。我們將生態立區這張藍圖繪到底,聚集優勢做文章,一步步讓『藍圖規劃』變為現實。」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華剛如是說。
芒種時節,我們走進峽耕有機農業科技示範園,園區負責人楊炳軍正在忙著和幾個村民採摘西紅柿,期間不斷有客戶打電話訂購。他告訴記者,這些天收摘了近千斤有機西紅柿還不夠賣,甚至還有市區的客戶專程跑過來買西紅柿,自己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就僱了村裡的貧困戶來幫忙,既可以幫自己收西紅柿,還能讓他們有一份收入。
走進位於峽山區太保莊街道的優渥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的配送車間,一個個貼有送達北京、上海等地快遞單的泡沫保溫箱整齊碼放。「裡面都是配送的時令蔬菜,訂單來自我們的『有機匯』電商平臺,24小時之內就能配送到戶。」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會員制銷售渠道和「有機匯」電商平臺,公司四千餘畝生產基地的94種有機認證農產品正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就在今年4月,優渥有機農業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山東省唯一通過生態環境部第一批認定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目前,這裡已成立起全國最大的有機農產品專業類電商平臺,其產品在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也是供不應求,實現了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直配,年產值5000萬元。
優渥農業只是峽山區眾多有機產業園區龍頭企業的一個,該區堅持有機引領、綠色發展為導向,探索出了「園區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銷售」的「四化」管理模式,以高端農業的發展帶動常規農業發展。
目前,該區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2個,祿牌有機姜、優渥有機菜、康淨園金針菇等一批高端優質農產品品牌馳名國內外市場,通過有機認證的企業有7家,認證面積22.7萬畝,形成「濰河有機產業帶」,「峽山有機」在全國叫響。
新和盛農牧集團發展成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等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的主力供應商,同時產品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建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神州姜窖農業集團建設的30萬噸恆溫庫逐步投入使用,成為穩定國內生薑價格的定海神針;華以農業從引進以色列的水培蔬菜技術起步,對技術再創新後實現國產化,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設施農業集成供應商。
峽山發展的首要是農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經濟優勢,是峽山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成功之路。
前些年,峽山區農民收入低,根源是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不足、模式不新、路徑不寬。為此,該區打破一家一戶、結構單一的種植模式,以打造高端農產品聚集區為目標,瞄準市場需求、立足企業實際、順應群眾期盼,出臺了支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施意見,於2019年啟動了有機菜、有機姜、黑木耳「三個一萬畝」建設和地域品牌創建工作,向全區人民立下軍令狀:力爭三年內帶動全產業鏈實現產值30億元、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
位於峽山區昌峽路與峽寧街交匯處東南角的濰坊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地塊為紅板巖土質,透氣性極差,屬於峽山區最貧瘠的土壤之一。然而,這裡卻生長出了採用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培育出的基質栽培有機生薑。這兩項專利的發明者是被聘為有機姜產業發展科技總顧問的生薑「土博士」張其錄。產業園還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興旺種業合作,利用自有平臺加大生薑種苗的研發,進一步提升制種水平,提升了生薑品質,提高了峽山生薑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美譽度。
園區的大棚內統一配置了物聯網設施,自動檢測營養、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可自動施肥、澆水等。「年內我們會把有機姜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脫毒姜苗50畝,土地已經流轉到位,有機姜畝產目標是8000斤至9000斤。」產業園負責人孫建濤說,目前已經與種植戶籤訂收購合同300餘畝,未來產業園將帶動更多農戶進入有機姜產業鏈條。
電商農業、雲上農業的創新,讓「有機峽山」農產品品牌實現「線上線下」「產量銷量」跨越式發展。像仙峽湖有機產業園採用「線下門店體驗+線上會員消費」的模式,有機生活體驗館現已覆蓋北京、天津、西安等省內外多個城市。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範區」……一個個國字號品牌花落峽山,印證著守住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的硬道理。
新興產業項目匯聚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把準發展方向不動搖,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放鬆。峽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標尺,把各項工作都量一量,符合條件再上架,不符合條件的剔除轉化,徹底拋掉低產能的瓶瓶罐罐。基於這樣的理念,峽山區謀劃布局了一批「四新」產業,文旅教育、生命健康與養老、科技、金融、綠色工業等生態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6月3日,氣溫儼如盛夏。在峽山區中鐵國駿智造谷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高溫下的項目建設現場一片忙碌。
這個項目建設的2000餘畝用地,原來是主城區關停搬遷30家落後產能企業的「騰籠換鳥」之作。高標準建設的中鐵國駿智造谷,已成為峽山區招商引資、培育綠色工業的載體和平臺,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學等新舊動能轉換「四新」項目進行重點招引。
項目總工程師趙新波介紹說,智造谷項目分四個片區開發建設,已經有三個車間交付使用。目前已經籤約落戶總投資5億元的韓國新型顯示屏、韓國植物精華萃取、韓國海洋生物深加工、伊士頓電梯產業園、華信萬噸級綠色纖維純化5個項目;還有北京越遠智慧機器人、無錫迪淵特科技、浙江博開低溫真空泵、中國農科院山東生物與納米技術產業研究院等10餘個項目正在洽談中。
在城區南部、峽山湖畔,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學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呼之欲出。項目建設負責人邵長君介紹說,目前研究院的科研樓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室外項目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實驗室的室內設計施工,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作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項目,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計劃建成30個世界前沿實驗室,成立多個研究中心。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為支點,峽山加速撬動北京大學的技術引領、技術服務、技術集聚優勢,引進和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造血功能。
位於峽山區創新創業中心的生命科學產業園是峽山打造新動能的又一陣地。園區成立以來,先後引進源宜醫學科技、荊衛生物科技、維泰生物科技、瑞輯通慧生物技術、精準數基生物科技、山東全盛時代等在生命科學領域處於國際高端研發水平的12家高科技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55人,打造科技研發團隊10個,一批高水平重點實驗室陸續建成投用,現代生物育種、基因測序編輯、幹細胞抗衰老、新型土壤修復、新型動物疫苗等前沿技術成果不斷湧現。
金融是產業的支撐。峽山區成立金融創新小鎮,吸引80多家金融機構入駐。依託註冊成立的峽山綠科集團,完成資金投放70多億元,其中為峽山區內企業注入資金30多億元。組建北方票據中心,建設電子票據大數據平臺,運用供應鏈金融手段,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專業管理、產融一體」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形成。
文旅教育產業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建成濰坊實驗中學、峽山中學、峽山實驗初中、峽山雙語小學,規劃建設271拓展中心、創新技術大學、書院、論壇等四位一體的271教育小鎮。投資80億元開工建設迪夢溫泉小鎮,峽山迎春燈會、峽山教育論壇、金風箏國際微電影節等節會活動成功舉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生命健康與養老產業在綠水青山中培育長大。峽山區健康養生之城的美譽聲名鵲起,獲得了「世界艾灸之都」「全球首家熱敏灸小鎮」的稱號,這得益於峽山區把大健康作為一個產業來規劃發展。依託中國艾·大健康運營中心和山東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施市場化、產業化運作,延長艾灸產業鏈條,把艾草產業發展與艾灸技術推廣同步向前推進。
綠康源養老中心、福樂源康復中心等養生養老項目建成投入使用,中韓黃金時代抗老化、荊衛生物等生命健康項目先後落戶,峽山醫康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在峽山區全民艾灸知曉率超過80%,艾灸使用率超過60%。
打造生態就是生產力的峽山樣板
甘甜的湖水、翠綠的山巒、清新的空氣已成為峽山區的「金字招牌」,為深化動能轉換、推進「雙招雙引」、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我們看到,無論是產業布局、資本市場,還是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峽山的綠色經濟釋放著高質量發展的紅利,生態建設昭示著城市建設的美好未來。
峽山區聚焦「雙招雙引」攻堅行動,集中優勢資源力量,在不斷提升生態硬環境和服務軟環境的同時,深入實施全員招商和專業化、精準化招商,全面加快項目洽談、籤約、落地進度,為發展拓空間、添動能。
疫情擋不住攻堅克難的步伐,峽山鉚定開春即開工目標,加速推動總投資190餘億元的50個重點項目建設,在抓好迪夢溫泉小鎮、華安田園綜合體、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中鐵國駿製造谷等在建項目的同時,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在落地生根中加速形成,為峽山區「4+2」現代產業體系的進一步壯大注入了強勁動力。
迪夢華安田園綜合體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輻射整個山東半島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年可接待遊客40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帶動就業3000人以上,為峽山乃至濰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新開工總投資60餘億元的恆信康養小鎮、北大科普公園及拓展基地、峽客島藝術田園拓展基地等項目;新引進了總投資50億元的宏濟堂中醫藥現代產業園和總投資10億元的峽山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華信纖維素萬噸級綠色纖維純化等項目運營投產,經濟運行平穩回升。
回眸建區之初,這裡徒有生態之景,卻無錦繡之美,作為四個縣市區的交界之地,人水爭地、人魚爭水,經濟發展與水源地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基礎差、底子薄的現實情況,也讓當地群眾對加快發展的呼聲和願望愈加強烈。
峽山區給生態保護劃定了一條清晰的紅線,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刀刃向裡的決心,直面阻擋在綠水青山間的區域經濟發展陣痛,堅決打贏水源地保護與治理攻堅戰,先後關停區內最大稅源的焦化企業,關停畜禽養殖場220家,汙染企業290餘家、小鑄造企業84家……
在招商引資時,峽山區拒絕了多家汙染企業遞過來的橄欖枝,勇敢邁出了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促共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共生的第一步。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峽山區堅持黨建引領,始終圍繞區情精準發力,把扶貧攻堅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脫貧質量,進一步聚焦精準,更加注重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全力以赴抓扶貧項目、抓兜底保障、抓幫扶關愛。
「雖然有機種植投資大收效慢,但卻是今後高端農業發展的方向。過去菜農擔心蔬菜銷路,現在外地客商都知道我們這裡產銷有機蔬菜,新老客戶紛紛來訂單,銷路根本不用愁。像有機西紅柿一斤賣20塊錢不成問題!」楊炳軍笑逐顏開。
綠色有機群落環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真正讓農民分享到了「生態紅利」。一位位像楊炳軍這樣的峽山人在綠水青山中找準了發展的方向,走上富裕之路。
創新「1126+」智慧醫護養老救助體系,成立1億元「助老扶困」慈善基金,建成智慧養老平臺,採取集中護理、居家護理的模式,對190餘名貧困人員進行救助,較好地解決了失能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照料問題,實現兜底脫貧。
保護水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峽山區黨工委、管委會念茲在茲的三大使命。
把水源地保護和保水護水工作作為全區首要工作任務來抓。實現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全封閉管理和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監控管理,峽山水庫水源地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將一湖清水送到千家萬戶。
造林綠化,涵養水源。峽山區實施的「綠滿峽山」戰略和「三年生態提升」計劃已初見成效,以環湖、沿河為主,造林23萬餘畝。
去年8月,峽山水庫啟動向青島地區調水工作,總調水量為2500萬立方米,其作為戰略水源地的水資源保障作用在未來膠東經濟一體化發展中有著重要意義,可謂功在當前,利在未來。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還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綠水青山讓梧桐葉茂,鳳凰樂棲。2019年以來新引進博士以上人才13人,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寧一等博士以上人才達到58人,王春林、王喜萍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在6月9日的峽山區高層次人才俱樂部成立大會上,紛至沓來的高層次人才讓峽山區熠熠生輝。
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培育生態產業,在發展生態產業中更高水平地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一個「綠水青山集聚絕佳發展際遇,各類資本爭相競逐峽山」的良性循環多贏格局。
曾經,那條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紅線」,在峽山區不斷的自我革命與蛻變中,早已變成峽山人的紅利與福祉,並將以一種更為科學的模式不斷完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