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陽島上的梭魚草。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消息,在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中,憑藉著獨具特色的江河景觀和自然生態資源,重慶廣陽島上榜。
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是廣陽島能夠入選「兩山」基地的「底氣」。在這座面積約10平方公裡的江心島上,遍布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山地灌草叢、竹林、經果林、草地等多種植被類型,已記錄植物約383種。超過300種動物或在此棲息,或於遷徙的過程中停留駐足,呈現出一套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
廣陽島上的白鷺。
豐富生境類型 優化棲息地功能
據了解,為保護好廣陽島的生物多樣性,給更多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實現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淨、草綠,重慶市運用「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對廣陽島進行自然恢復和生態修復。
通過近幾年的持續修復,目前,島內植物已恢復到380餘種,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良好的自然環境也引來了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遊隼、短耳鴞、白琵鷺等在內的三百餘種動物在此覓食休憩。
在為廣陽島「量身定製」生物多樣性規劃思路框架時,重慶市充分考慮了島上各個區域不同的生境類型,通過「豐富—構建—提高」三大手法,營建9種類型的生境(河灘、湖塘、溼地、陽坡密林、陽坡疏林、陰坡密林、疏林草地、平原密林、觀賞農田),更具體實現生物多樣性、生態棲息地和生態格局的整體保護。
俯瞰廣陽島一角。
控制人為幹擾 優化生態系統格局
廣陽島能夠獨享「與世隔絕」般的自然環境,這要歸功於當地部門對周邊環境的人為控制。為減少人類活動對動物棲息的幹擾,廣陽島在距離道路邊緣3米以外的綠地上加強種植圍合性;減少農田中稻草人、農藥等的使用;在動物繁殖、遷徙或越冬等季節,設立禁入區,減少旅遊、基建等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影響。規範管理部門在開展日常巡邏、江面清漂等時間、路線、著裝等要求,降低人為活動對動物的驚擾。
此外,為減少天敵與入侵種幹擾,針對島上動植物本底,避免使用引入有害天敵類的動、植物。對一年蓬、葛等有害入侵植物進行人工疏除。同時合理補植,恢復原生潛在保育植物生境,在島上構建起一套「保育-修復-提升」有機融合的植物群落系統。
分級分區修復 提升動植物多樣性
根據不同區域的本底特徵,整個廣陽島被分為六個區域,根據區域特性因地制宜開展修復,形成「消落帶溼地生態區—林草生態區—農業生態區—森林生態區」的生態修復體系。
例如將消落帶溼地生態區劃定為生態保護棲息地修復區,以恢復各消落帶片區植被基底,藉助小灌-高草-低草植物組合,栽植適地芭茅、蘆竹、白茅、中華文母等食源植物構建多樣的棲息型生境,利用香樟、水杉、黃葛樹保育林地,促進生態功能自我恢復。
而在高峰農業生態區依靠原位水稻土、黃壤、紫色土等,採取適地適田,種植水稻、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及香橙、枇杷、香柚等果樹。在疏田豐草基礎上,豐富區域內植物種類、林相類型,構建生態型林草田系統。
在保護原生物種方面,維持種群發展的同時,廣陽島適度引進少量與環境相適應的本土物種,如叉尾鬥魚、鰟鮍和紅腹錦雞等,並在全島範圍內實行禁漁、禁捕,雙管齊下提升動物多樣性。在礁石群長江水域、兔兒坪溼地和龍頭山山頂林地設立保護區域,為長江魚類、遷徙越冬鳥類以及森林動物群落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在生態建設和保護利用區域營造能夠滿足動物活動需求的微小生境,提供覓食、隱蔽、築巢、濯洗、休憩的精準「服務」。
原標題:入選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重慶廣陽島的「底氣」是什麼?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