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富民」帶動「兩山」實踐北京密雲探索生態富民之路
發布時間:2020-12-02 05:30 星期三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斌 張雪泓
初冬時節,清晨的清水河河口霧氣升騰,一隻䴉嘴鷸悠閒地站在河床裡飲水,覓食。不遠處,一群野生白天鵝時而埋頭休憩,時而梳理羽毛,時而伸長脖子環顧四周……近幾年,每到候鳥遷徙季,密雲水庫經常可見遷徙水鳥休整待發、棲息覓食的身影。當地多年「保水」形成的優美生態環境,為遷徙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歇腳棲息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探索「兩山」實踐過程中,北京密雲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始終走在前列。「保護力度最大、環境質量最優、生態資源最豐富、體制機制最具推廣性、『兩山』品牌最具競爭力。」說到這些年密雲區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變化,密雲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蘭天一口氣用了五個「最」字。
法治護航水源保護
密雲水庫位於燕山群山丘陵之中,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素有「燕山明珠」之稱。如今的她,山靈水秀,景象萬千,用範仲淹的詩文「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來形容它的美並不為過。
說起近幾年的變化,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黨組書記、大隊長宇興評感慨萬千。密雲水庫治理曾被當地老百姓戲謔為「九龍治水」——在綜合執法大隊成立之前,其歸水庫管理處、生態辦、農業局、環保局等多個部門管理,因為職責上的交叉與空白,經常出現各部門都來管或都不管的現象。「那時的水庫,有漁船私自加掛發動機的,有挖沙取土盜採砂石的,還有擅自進入庫區盜獵的,向水庫水體傾倒垃圾、亂排汙水的……」宇興評向記者回憶,甚至有的漁民就在水庫岸邊搭灶燉魚,開起了農家樂。
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的成立彰顯了政府治水的決心。作為區屬正處級行政執法機構,執法大隊在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範圍內集中行使區級生態環境局、城管執法局、農業農村局3個部門131項行政處罰權。大隊成立後,百餘名專業執法人員進行日常執法,全面履行131項執法權,嚴厲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
與此同時,密雲區2150名網格員上崗巡查,覆蓋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及上遊潮河、白河主河道。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的394名「科技哨兵」也正式上崗。這394套監控設備承擔著輔助執法人員調查取證、提升「保水」科技含量的職能。「沿著水庫155米高程線,密雲區建設了300公裡長的鋼製圍網。在實現全封閉管理的基礎上,綜合執法。宇興評說,密雲水庫「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保水工作體系正逐步形成。
而今,探索「兩山」實踐,密雲區的成績已有目共睹:生態環境保護年均投入接近30億元,佔GDP近9%;截至2019年底,PM2.5累計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排名北京第一;密雲水庫蓄水量創世紀新高,達到26.8億立方米,其水質及主要入境、入庫河流水質均符合Ⅱ類水質目標要求……不久前,密雲區獲評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生態優先「保水富民」
後八家莊村緊鄰密雲水庫東岸,是一個只有2.3平方公裡的小村莊,曾經,農業生產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於村莊位於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內,根據水源保護地要求,2014年開始,村裡開展退耕退養,10戶養殖戶全部退出牲畜養殖,全村實現退耕4800畝。
「這樣一來,村裡的人均耕地由8.6畝減少到了0.1畝,人均收入減少了5000元。這個村因此成為鎮裡唯一的低收入村。」密雲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天傑說,為了密雲水源保護工作,村民識大局明事理,放棄了自己小家利益。
為了推動「脫低」工作,密雲區、鎮、村三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後八家莊村發家致富奔小康。「我們扶植了果樹種植、養蜂等綠色產業及提供綠崗就業等,並制定了促進水庫一、二級保護區農民增收實施方案。」張天傑向記者介紹,在此背景下,後八家莊低收入村產業鞏固提升項目提上了日程,進一步推動了低收入戶「脫低」。
張天傑告訴記者,工作中,推進網格化管理促進農民「保水」就業對村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了解,該項措施實施後,全村共安排了42位村民在家門口參加「保水」工作。村民在不影響家庭生產生活的情況下,每人每月通過看護庫區圍網、巡查庫區環境,可直接獲得保水勞務補貼1500元,實現全年增收18000元。僅此一項,全年就實現了全村戶均增收3124元,人均增收1370元。
據了解,密雲水庫一、二級保護區內自2014年起全面實施退耕、禁養、「庫中島清理」等一系列水源保護工作後,保護區內農民收入減少,增收困難。為破解這一難題,密雲區以產業扶持為重點,加大產業幫扶力度,扶持黑木耳、果品、甘薯、小雜糧、蜜蜂等產業發展,並對水庫保護區內現有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土地結合生態林和新百萬畝造林管護,安排600人實現「綠崗」就業。
小蜜蜂釀造「大金山」
「崖壁」中蜂養殖是馮家峪鎮的一大特色。在馮家峪鎮的懸崖上,錯落有致地懸掛著幾百個蜂箱,成千上萬隻小蜜蜂在辛勤勞作。位於密雲區西北部的馮家峪鎮,山場面積達27萬畝,林木覆蓋率近90%,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飼養中華蜜蜂提供了優良的蜜源基礎。
南臺子村吳大爺年逾80歲,有著豐厚養蜂經驗。他告訴記者,馮家峪鎮是全國最大的崖壁蜂場,這裡的中華蜂專採零星蜜源,蜂蜜質量高。中華蜂對零星花卉植物授粉,是森林物種延續的「功臣」。
北京保峪嶺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小力介紹,密雲區擁有野生蜜粉源植物上千種,充足的蜜粉源植物資源為蜂產業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由此,依託蜜粉源植物資源,密雲區創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完善機構設置、資金政策扶植、規劃方案引導和技術人才培訓等舉措,大力推進特色蜂產業發展,打造「蜂盛蜜勻」品牌,使其更好地發揮生態富民作用。
據了解,2016年開始,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北京市委對精準「脫低」工作的要求,密雲區大力發展低收入戶養蜂,並按照每群蜂700元—900元的標準給予物資補貼,使全區362戶低收入戶實現了養蜂「脫低」。此外,蜜蜂授粉還直接推動了全區植物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和發展。據調查,蜜蜂授粉有效促進了全區148.19萬畝闊葉灌叢生態系統和15.3萬畝的草叢生態系統的植被更新,且在連續20年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顯著提升了密雲水庫79條小流域的動、植物物種豐富度指數。蜜蜂為全區農業作物授粉,直接促進果蔬增產效益超過了8.5億元。
記者了解到,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同時,密雲區還注重科技支撐,引進培育出生態友好、環境友好型的企業,建立了世界領先水平現代化設施的農業園區,實現荷蘭溫室園藝技術在國內成功落地,小番茄、大番茄和水培生菜產量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產效率是傳統設施農業產量的五六倍。基於優質的生態涵養資源,密雲區還將休閒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提出鄉村旅遊「十百千」工程,即利用5年時間在全區打造10個精品鄉村旅遊項目,改造100個精品鄉村酒店,提升1000個精品民俗院落,不斷探索實踐「生態富民」之路。
責任編輯:劉一鳴
837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