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石場原址上修建的遊樂園。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砂石場變成了生態旅遊景區,老漢我也在家門口就業了。」今年63歲的馬世祥,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又幹起了老本行——機修,不過現在收入穩定了,心情也好了。
「2012年我在村子邊上開過『農家院』,但因沒有多少客源一年後就歇業了。」隨著砂石場變景區,34歲的蔡萬軍瞅準了景區每天有幾千遊客的機會,重操舊業,僅旅遊旺季純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
「我是去年嫁到卓扎灘村的新媳婦,以前在無錫一家電器廠打工,現在決定在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幹下去。」二十出頭的石大蓮說。她的選擇源於:「城裡人喜歡去環境好的地方遊玩,現在這裡環境美了又有娛樂設施,日後發展前景肯定差不了!」
追本溯源,卓扎灘的蛻變歸功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取決於群眾生態發展理念的轉變。
「2017年8月,卓扎灘村挖了十年的砂石場被取締。村集體唯一的經濟來源被掐斷,村裡接近一半的勞動力閒置在家……。」面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老路被堵,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開始轉變思想,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路上謀求卓扎灘的未來。
「先從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子環境入手。修復和硬化了道路後,對村裡老舊房屋進行了修繕和牆體粉刷,完成了對村子及周邊1.5萬平方米荒地的綠化。」
村容村貌得到改觀後,顏章東發動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先後總投資1400萬元,用兩年時間以原砂石場為中心,建成了佔地15.4公頃的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以前採砂所形成的大坑,變為擁有「網紅橋」、水上浮橋等項目的水上娛樂區,砂石地被開發成了兒童遊樂園。
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收益,到分享生態旅遊所釋放的紅利,卓扎灘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
在砂石場幹了十年機修的馬世祥記憶裡,卓扎灘環境的惡化是從十幾年前開始的。「以前村裡的河水還很清,洗菜、飲騾子都靠這條河。」「後來就是機器轟鳴,因為採砂一片片植被被破壞,眼看著河水一天天的變渾。但當時為了掙錢沒有人在意這些。」
關閉砂石場一年後——2018年「十一」長假,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就接待了省內外遊客16萬人次。冬季舉辦冰雪節、宮燈展實現門票收入140多萬元,最多的一天門票收入就達到了12萬元之多。
顏章東算了一筆帳:沙石場每年只給村裡繳納5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如今的生態旅遊景區,收入是砂石場200多倍!並且景區的40多個保潔、售票、護林崗位,為全村60%上了年紀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村民們每月有固定工資拿,從今年起還將開始分紅。
卓扎灘村生態旅遊景區的建成,讓很多準備外出掙錢的人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以前砂石場讓村子環境變得髒亂差,加上村子位置並不處在交通要道,連個飯館都經營不下去。」如今蔡萬軍在原來飯館倒閉的地方重操舊業,還打出了有機食材的牌子。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日益增長的客流量讓蔡萬軍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不打川菜、粵菜等菜系的牌子,主打的是綠色無汙染的農家菜。先後推出了土豬宴、洋芋宴等互助特色品牌。」現在蔡萬軍在「農家院」使用的菜籽油等所有食材,絕大多數來自卓扎灘村及周邊地區。在他看來:「既然是生態旅遊景區的餐飲,就要秉持原生態的理念,用農民自己榨的菜籽油,用地地道道的農家菜樹起口碑和品牌。」
對年輕一代而言,煥然一新的卓扎灘是他們「轉戰」的致富新戰場。石大蓮,這個嫁到卓扎灘村的新媳婦,放棄了在無錫每月5000多元收入的工作,打算長期在景區幹下去,她有自己的規劃:「一來在景區打工,可以了解遊客的消費結構,二來可以拿工資攢錢,為日後自己開一家冰淇淋飲品店做準備。」石大蓮瞄準的是來景區的消費主體——「85後」和「90後」。她說:「時尚和洋氣的產品,在景區內必將受歡迎。」
砂石場卓扎灘已成為過去,生態旅遊景區卓扎灘才代表著未來。什麼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卓扎灘的群眾現在最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