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綠水如弦,初冬時節的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迎來一茬茬遊客,安靜的小山村,成為城裡人嚮往的田園牧歌。
白塔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業,護好一片美景,富裕一方百姓,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畫卷。「十縣十鎮十村十企」調研組這樣評價:白塔人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點亮了「生態農業、優美環境、文化底蘊」三盞「明燈」。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
走進白塔村,只見大片的白楊樹挺拔遒勁,藤蔓纏繞的古建築掩映在綠樹青草間。近觀連綿茶園,遠看靜謐村莊,東南方的雲湖像一塊亮晶晶的「寶石」,西南方的天目湖如畫卷舒展,往南極目遠眺,是雲霧繚繞、重巒疊嶂的皖南山區。
白塔村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處於發展的「神經末梢」。儘管工業經濟發展滯後,但自然環境優越、生態良好,建設美麗鄉村優勢獨特。「我們要守護好祖宗留下來的好山好水,打造秀美村莊和魅力田園,讓人每天都能在小鳥的叫聲中醒來。」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介紹,白塔人最大的共識就是「像愛護眼睛一樣去愛護環境」。
早在20年前,白塔村就劃定了不開發區域,把張戴公路以南作為原生態保護區,堅決摒棄汙染、有隱患的企業。去年,因為擔心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村裡拒絕了8個上千萬元的項目。在新農村建設中,白塔村沒有大拆大建,也絕不生硬地植入現代化城市景觀,而是保留每一個自然村、每一個建築物自然古樸的原有風貌。
近三年,白塔村引進2.8億元資金注入高效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業。全村7.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遍植南天竹、紅桃、葡萄、茶葉……瓜果花卉應有盡有。
水清、樹綠、景美,白塔村先後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產業打通農民致富路
上世紀90年代初,白塔村村集體經濟欠帳一年比一年多,村幹部拿著白條回家過年。因為交不起電費,全村曾連續8個月被拉閘。村裡種了6000畝水稻,儘管能讓人吃飽飯,卻掙不來錢。歐陽華外出考察後,決定把種植南天竹作為脫貧的第一個項目。村民王志平原本欠債十多萬元,他借錢買籽種下南天竹,第一年收入就達7萬多元。現在,南天竹成了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種植戶從最初的零星幾戶發展到200多戶,種植面積達2800多畝。南天竹的成功激勵了白塔人的幹勁,村裡建成茭白、櫻花、苗木等8個千畝農業示範基地,組建了5家合作社,高效生態農業搞得有聲有色。
好的農產品多了,一些農民辦起了採摘園,以前批發價5元一斤的紅提一下子賣到12元。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民陳益民把自家小樓改建成民宿,取名「牽稼園一號」,一推出便受到追捧。「每個小長假,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遊客爆滿。」 目前,白塔村已有十多戶農戶開辦了民宿。
嘗到鄉村旅遊的甜頭,村裡順勢成立了鄉村旅遊合作社,打造集生態養殖、觀光園區、鄉村休閒、農家樂等於一體的旅遊產業鏈。徜徉在白塔村,果樹苗木、農牧生態園的「小豬賽跑」「行香竹苑」的禪意民宿等錯落有致,烏米、蓮藕、竹筍等特色農產品讓遊客感受到「舌尖上的白塔」。
去年,白塔村接待遊客超過80萬人次。全村3000多人中,吃上「旅遊飯」的超過一半。3年間,白塔村村級經濟實現翻番,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3.8萬元,幸福洋溢在每個人臉上。
文化凝聚人心促振興
白塔村文化資源豐富,既是著名劇作家於伶的家鄉,也是星雲大師祖庭白塔寺的原址所在地。面對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村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鄉村的美要由表及裡,沒有文化內涵,再富的鄉村也沒有靈氣。」歐陽華說。
經過積極打造,於伶紀念館、於伶詩詞書法長廊、白塔書院、古陶收藏館等一批文化設施相繼落成。來自南京的陳先生在鄉村記憶館駐足:「一屋子都是鄉愁」,煤油燈、手提木質食盒、老磨盤……每個老物件都勾起了他年少時的回憶。館內上千件老物件,時間跨度從清末至上世紀80年代,呈現出別有味道的「白塔文化」。以前,多數村民吃過晚飯就關門閉戶,幾乎沒有什麼文化生活。如今,許多村民已養成晚飯後到這些文化場所散步遊玩的習慣。
環境好是「面子」,民風好是「裡子」。引導文明鄉風,白塔村用上了自己的名人文化。「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鄰裡和睦,處處是淨土。」星雲大師的名言,村民人人都能說上幾句。
隨處可見的「村規民約」「家訓家規」「善行義舉榜」等融入了白塔村優美的風景中。村裡堅持開展 「新風沐農家」活動,用先進典型感染凝聚全村人。好媳婦嚴愛娟2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事跡,在村民中口口相傳,成為崇德向善的榜樣。
記者 浦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