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噴發後留下的一個破火口湖:十和田湖

2021-01-17 琳時出發TravelLin

山噴發後會形成山脈,但在十和田,火山噴發後再經過地殼運動產生的湖泊,就是日本本州島北部的破火口湖:十和田湖。在青森與秋田兩縣交界處是一個典型二重式破火口湖,從安比出發開車兩個小時的路程就到達了十和田湖。

開車行駛進十和田湖,發現這裡是十和田八幡平國立公園的一個部分,也是日本東北地區的著名景點之一。自駕繞一圈的話會看到很多景色,湖面上開通有觀光船,湖中心的中山半島上坐落著建於9世紀的十和田神社。雖然說我們到達的時候是有點小雨,但是絲毫不影響見到美景的心情。

十和田的節慶活動也有很多:毎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十和田湖冬物語」,施放煙花。毎年7月的第三個星期五、六、七:「十和田湖湖水祭」毎年9月的第一個周末:「十和田湖國境祭」,青森、秋田、巖手三縣的祭典活動同時集中舉行。但我覺得冬天的十和田應該另有一番味道吧。

相關焦點

  • 日本東北部,美麗的十和田湖
    進入這個青森原始大森林,在門口有一個圓柱子,上面寫著有熊出沒。在這個紅葉開放的季節,有很多黑熊會在森林裡出沒。這的日本第一是指的這裡有一棵樹。這棵樹是日本最大的樹,日本人把它稱為森之神。日本人相信樹幹一分為三,就是裡面居住著神明。這個樹的園中是6.1米,高30.2米。即便是三個人手牽手也不能圍繞整個樹。這棵樹在07年才被發現。專家研究過它的樹齡特別大,有400年之久。
  • 日本旅遊東北自由行景點·十和田湖冬日物語
    日本旅遊東北自由行景點·十和田湖冬日物語 2016年07月05日14:0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十和田湖冬日物語在每年的2月份舉行,是北東北最大的雪祭,深受人們喜愛。
  • 與北海道各海峽相望 靜謐的青森之旅|津輕|青森縣|大阪|十和田湖...
    去時已是8月中旬,館內展示的各色人物燈籠花車,應該都是在月初的睡魔祭上剛剛出去巡遊過青森市大小街道後返回的,因此身上仿佛都還沾染著人間的氣息,在館內的竹笛和太鼓聲中猶有蠢蠢欲動之態。在這個昏暗的紅色鐵屋裡熬過一年的寂寞,它們將重見光明,迎來又一個夏日的狂歡。
  • 來潿洲島,欣賞火山噴發後留下的海蝕景象,到火山巖上觀看日出
    來潿洲島,欣賞火山噴發後留下的海蝕景象,到火山巖上觀看日出今天想給大家介紹是廣西的一座海島,這裡也被稱為是最大的死火山的島,它叫做潿洲島,在這周圍也有著美麗的風景,在這裡你能夠欣賞到五彩灘還能看到火山噴發後留下的各種痕跡
  • ...火山噴發後,後晉滅亡了,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非常有意思的因果關係
    像印度主體——德幹高原,其實就是在中生代末期,由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熔巖流堆積而形成的一個高原。所以火山噴發可以造就一個高原。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張圖上面最冷的一個夏天——1601年的夏天,其實是對應的秘魯的懷納普蒂納的噴發。另外一個標紅的就是所謂的「無夏之年」,對應的是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噴發。 其實在這張圖上面,絕大多數的涼夏,就是特別寒冷的夏天,都對應了火山噴發。所以其實大家可以看到,火山噴發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美國地質學家預警,黃石火山接近噴發周期,噴發後會造成全球影響
    由此可見火山噴發很可能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幸運的是,在新生代開始後,地球幾乎沒有出現過特別大的災難,除了偶爾的「冰期」之外,地球的環境還是比較穩定的,人類的歷史中也沒有出現過長時間的環境變化,如果黃石火山爆發,是否會在人類的歷史中劃上重重的一筆呢?
  • 你見過火山爆發後留下的痕跡嗎
    你見過火山爆發後留下的痕跡嗎?你想看到,請你到潿洲島看一看。潿洲島為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它的形成最早起源於200萬年前,北部灣海域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活動,止後經過四紀噴發,在七千到一萬年前形成了潿洲島。潿洲島面積大概有25平方公裡,島的最高海拔也就是79米,島上居住著1.6萬多人。島民都很熱情好客,勤勞淳樸。
  • 歐洲最大最高的火山,世界上最活躍的埃特納火山,去年才剛剛噴發
    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在山側的新裂縫處發生了側面噴發,有火山學家稱,埃特納火山上一次因噴發而在自己身上開出道口子,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目前科學家們有多種針對火山活動的預測方法,但由於火山活動的隨機性以及模式的不固定,很難有某種方式能保證準確預測火山的噴發。埃特納火山下部為一個巨大的盾形火山,上部為高約300米的火山渣錐,面積約1190平方公裡,底部周長約140公裡。
  • 青森十和田湖的冬物語,是旅遊的好去處!
    青森十和田湖的冬物語,是旅遊的好去處! 這裡詩情畫意。旅遊能讓你的知識面更廣,為你在今後的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裡分外妖嬈 。旅遊就是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喝心靈雞湯。這裡美倫美煥。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使自己的胸懷得以舒展,心靈得以淨化!
  • 冰島火山噴發幾年後,後晉滅亡了,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非常有意思的因果關係.
    因為它噴發得太早了,雖然它的熔巖流,就是這些玄武巖還在,但是我們一般已經不把它稱為火山,因為它上一次噴發距今已經上億年了。我們已經把它逐出了火山界。 火山有大有小。一般可能大家覺得它就是一個山包,但其實有些非常大的火山,它可以形成一個高原。像印度主體——德幹高原,其實就是在中生代末期,由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熔巖流堆積而形成的一個高原。所以火山噴發可以造就一個高原。
  • 我國的一次火山噴發,改變了一個城市的命運
    12座大約20萬年前噴發的火山早已被植物覆蓋長成了茂密的森林。最近噴發的火燒山和老黑山,巖漿大量流溢,巖漿流動情景至今保存清晰。由於噴發在清朝的康熙年間,距今僅270多年,關於這次火山噴發的記錄準確詳細,現在在北京故宮都能找到相關的記錄。火燒山,海拔392.6米,相對高度73米,火山錐體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巖堆積而成。
  • 太平洋海底超級火山或於1億年後毀滅性噴發(圖)
    根據地震波數據繪製的太平洋海底「巖石堆」出現碰撞的示意圖,碰撞預計將發生在地球的地幔與其液態外核的交界處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黑沙盆地,在過去200萬年裡黃石地區發生了3次大型的火山噴發,使北美大部分地區都覆蓋了火山灰科學家近日發現,太平洋海底正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超級火山噴發
  • 火山熔巖「大爆炸」,火山學:喀拉喀託火山噴發奠定了基礎
    ,在1883年喀拉喀託火山噴發之時,整個天空都飛舞的這種熔巖石塊。這是因為大量火山灰被拋擲空中,但是火山噴髮帶來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印尼,包括倫敦、紐約和巴黎的人們都在談論夕陽鮮豔的顏色。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1883年的火山噴發。
  • 峇里島火山噴發牽動全球 人類如何防範超級火山噴發
    地球上共有十幾座超級火山。一旦其中一個超級火山噴發,就會將大量的火山灰、硫酸、水等物質噴入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阻隔層,阻擋陽光到達地面。沒有陽光照射,地球氣溫會迅速下降,農作物無法生長,人類也將陷入饑荒和死亡。最近一次超級火山噴發是發生在7.4萬年前的印尼蘇門答臘島多巴火山噴發。研究人員認為那次火山噴發噴出的火山灰覆蓋半徑達到7000千米。
  • 暴雨後不見彩虹,卻引來一場持續四個月的火山噴發?
    流動於地表的熔巖倒映在天空的火光 | 作者拍攝從雷拉尼莊園噴出地面的巖漿,其實來源於三十公裡開外的基拉韋厄(Kīlauea,夏威夷語意為「噴湧」)火山。它是夏威夷島四座活火山中最活躍的一個:僅在20世紀,就曾噴發過大約52次。
  • 火山噴發後,氣候會變暖還是變冷?-虎嗅網
    火山噴發,一定有巖漿,巖漿是滾燙滾燙的,所以火山噴發後氣候會變暖。然而……火山噴發遏制全球變暖?我們知道,火山爆發可以向平流層注入SO2和火山灰,在平流層臭氧的氧化下,它們迅速轉化為硫酸鹽氣溶膠。由於在這一層幾乎沒有天氣變化,火山灰很難被消除,它們就會通過散射太陽輻射長時間擾亂全球氣候,導致全球表面冷卻。而由於海洋巨大的熱容量,這一過程總會延遲,可能在噴發後持續兩到三年。火山噴發越劇烈,這一效應就表現得越明顯。
  • 親歷冰島火山大噴發
    德國總理默克爾4 月15 日結束訪美後,經歷了長達3 天陸空輾轉,直到18 日才返回柏林。  這一切都是冰島火山惹的禍。有人聯想到災難大片,有人回憶起末日預言。  造成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位於冰島南部的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這座原本不為人知、名稱非常拗口的火山,在經歷了一月內兩次噴發後,在全球已經「臭名昭著」。
  • 紐西蘭火山噴發21人死亡,未來可能再次無徵兆噴發!
    (White Island)致命的噴發6個月後,新一批巖漿已經從火山中升起,科學家稱,該火山可能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再次噴發。 去年12月9日,懷特島火山突然噴發,造成21人死亡,26人受傷。
  • 巨量火山灰跨過大西洋,美國火山的劇烈噴發促進了羅馬共和國滅亡
    在格陵蘭島冰芯中,研究人員提取的火山灰沉積物進一步地球化學分析後,發現火山灰來自於公元前43年年初噴發的阿留申群島的奧克莫克火山,其規模也是足夠驚人,炸出了一個直徑10公裡寬的火山口。這場災難性的噴發在地中海的許多重大歷史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羅馬共和國和埃及託勒密王國的滅亡。從阿留申群島的烏姆納克島衛星圖來看,這座火山有該島的一半大小,積雪的火山口直徑達到了十公裡。
  • 為什麼紐西蘭的火山噴發讓全世界意外?
    攝影:JOHN BOREN,GETTY IMAGES 當地時間周一下午2點11分,紐西蘭豐盛灣的懷特島火山發生了劇烈噴發。火山發生了一系列猛烈的爆炸,火山灰衝入3600多米的高空,滾燙的巖漿灑落在火山周圍的地面上,幾分鐘後一切歸於沉寂。 很快人們就發現有人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