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2018年5月3日,一場災難悄然降臨在美國夏威夷島。伴隨著奇怪的轟鳴,夏威夷島東南側的一處居民區——雷拉尼莊園的地面突然裂開一條幾百米長的裂縫,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的巖漿從這裡噴出,房屋瞬間燃起熊熊大火,數千居民只得帶上貴重物品匆忙逃離,眼看家園化為廢墟。
2018年5月,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產生的熔巖流進入居民區|npr.org巖漿源源不斷地從新出現的裂縫中湧出,不僅摧毀了民房,還霸佔了周圍的公路。當地政府因此封鎖了噴發附近的主道路,並派出軍隊把守在出入口。
噴發形成的巖漿湧上公路|usatoday由於工作原因,我當時正好在夏威夷島,傍晚駕車行駛在距離噴發口幾公裡外的公路上,可以清晰地看見流動在地表的熔巖倒映於天空中的紅色火光。
2018年6月1日,夏威夷島。流動於地表的熔巖倒映在天空的火光 | 作者拍攝從雷拉尼莊園噴出地面的巖漿,其實來源於三十公裡開外的基拉韋厄(Kīlauea,夏威夷語意為「噴湧」)火山。它是夏威夷島四座活火山中最活躍的一個:僅在20世紀,就曾噴發過大約52次。
夏威夷島火山分布 | nytimes與常見的「火山口噴出巖漿」不同,發生在基拉韋厄火山的,是稍顯狡猾的「裂隙式噴發」——由於處在裂谷區,這裡的淺層地殼比較「脆弱」,更容易被巖漿折斷、撕裂,形成噴發,因此也更難以防範。2018年的這次噴發一共形成了大約24個噴發口。
2018年5月,巖漿從夏威夷島雷拉尼莊園的地表,撕開一條長達六百多米的裂縫|theatlantic夏威夷火山的巖漿,大多數是鎂鐵元素含量較高的矽酸質玄武巖。這些巖漿的粘度較小,像從地下源源不斷擠出的番茄醬,在地面上緩緩流動,有的可以長途跋涉數十公裡。
「八號裂縫」(圖上方火光處)當屬2018年噴發中最「長壽」的噴發口。它持續噴發了三個多月,噴出巖漿的速率最高達到每秒鐘50到150立方米|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這場噴發持續了四個月,直到2018年9月才結束。巖漿覆蓋了約35平方千米的土地,摧毀了超過700座房屋,造成了超過8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一部分巖漿流入太平洋,與原有的海岸線連結起來,使夏威夷島的面積增加了超過3平方千米。
2019年拍攝的衛星圖像顯示了2018年噴發形成的熔巖流覆蓋的巨大區域(圖中灰黑色部分)|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火山噴發的背後推手大多數情況下,火山噴發與儲藏在地幔或下地殼的深部巖漿向地表運動有關。當上湧的巖漿體積足夠大,位於地表的火山山體往往會發生形變,整體向上抬升。這些巖漿活動,通常會被位於地表的火山監測系統(比如形變觀測儀和GPS),或環繞地球的衛星(以拍攝圖像的形式)記錄下來。然而,2018年的這次噴發,並沒有在衛星圖像中留下明顯的「山體抬升」痕跡。究竟是什麼引起了這次噴發?為什麼這次噴發與過去三十五年中發生過的噴發相比,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2020年4月,來自邁阿密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傑米·法誇爾森(Jamie I. Farquharson )和法爾克·阿梅隆(Falk Amelung)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1],提出這次噴發可能與噴發前過量的降雨有關。夏威夷島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三月到八月之間。在2018年1月中下旬,夏威夷島所在的北太平洋地區的大氣圈曾出現大規模(範圍超過1000千米)的氣流變化,使得該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持續處於低氣壓環境。這篇論文指出,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數據,基拉韋厄火山所在地區2018年第一季度的降雨量累積達到2.25米,遠高於過去十九年(第一季度)中平均0.9米的降雨量,而2018年噴發前一個月的總降雨量約1米,這大約是過去十九年每月平均降雨量的10倍。

基拉韋厄火山2018年噴發前的降雨量,與2000-2019年之間降雨量的對比(a)每日累計降雨量;(c)每月累計降雨量;(e)每半年累積降雨量 | 參考文獻[1]這篇論文還提出,自1790年以來,基拉韋厄火山的噴發超過六成(總共33次噴發中的20次)都發生在「雨季」。就連發生在1924年5月,基拉韋厄火山自19世紀以來最劇烈的那次噴發,也正好發生在異常大量的降雨之後。然而,即使降雨與噴發時間恰好重合,降雨到底如何引起火山噴發呢?論文的兩位作者認為,大量降雨會滲入火山底下的地層,導致地下深度約1千米~3千米的地層水壓力增大,使本就脆弱的裂谷區地層更容易破裂。巖石破裂產生的裂隙使巖漿更容易從地殼深部上湧,最終促成了噴發。利用火山所在區域以往的降雨記錄及衛星數據,他們計算出了2018年噴發前火山所在區域地下水水壓隨時間的變化,認為這次噴發前的壓力,達到了過去45年來的最大值(約數百帕斯卡)。不僅如此,過去45年中暴雨導致地下水壓力陡增的時間段,也恰好與衛星數據顯示的多次巖漿上湧的時間段相吻合。因此他們認為,過量的降雨是引起2018年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的主要原因。不過,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過量降雨引起火山噴發」仍存爭議這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自今年4月刊出以來,在火山學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降雨可能引起淺層蒸汽式噴發」的說法雖早已存在,但這個過程被認為僅發生離地表很近的地方,遠未達到論文中提到的「距地面3千米深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火山學家麥可·曼加(Michael Manga),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針對此文的評論文章 [2],提出了三個疑慮。首先,這篇論文計算的地下水壓力增值很小,僅數百帕斯卡,這一數值甚至小於潮汐對火山體系造成的應力變化。如此小的壓力變化,只有在地下巖石已達到「幾近破裂」的臨界點時,才有可能發揮文中提到的作用。其次,雖然這樣的地下水壓力變化有可能引發地震(2018年噴發初期,基拉韋厄火山周圍也的確發生過一次6.9級地震),但是,地震可能會使積聚在巖漿房周圍地層中的壓力得到釋放,壓力減小的巖漿則更難「突出重圍」向地表移動,這反而抑制了火山噴發的發生。最後,較淺地層中的地下水很可能以氣體(而非液體水)的形式存在,這就意味著地層中實際的壓力變化,很可能比論文中推導出的壓力值更小。另外,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夏威夷火山監測所的科學家們曾在2019年的《科學》雜誌發表過一篇論文。他們,早在2018年噴發前兩個月,他們就利用安置於Pu『u 『『ō噴氣口附近的測斜儀,觀察到了由巖漿地下活動引起的地表形變,並且在4月17日(噴發前約兩周)公開發布了預警,提出可能會有新的噴發口出現在Pu『u 『『ō噴氣口周圍,或者是東部裂谷區內(這也正是實際噴發發生的區域)。如果要驗證兩位學者提出的「降雨與地下水壓力變化」的模型是否正確,還需要對比地下水的監測數據。可惜的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火山的監測工作,還並未涉及到地下水監測。如此看來,降雨到底能否引發火山噴發,答案還有待商榷。極端天氣,會導致更頻繁的火山噴發嗎?雖然目前無法確定暴雨與火山噴發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繫,但可以確定的是,降雨量及地下水壓力的變化,應該在未來被納入火山監測的範圍。在全球變暖,極端天氣越發頻繁的今天,火山噴發除了很大程度上受地球內部活動的影響,也很可能誘發於多種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上關於火山噴發成因的爭論,也間接告訴了我們,人類目前對火山的認識非常有限。不論是對火山,還是對其他自然現象的探索,仍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不過,藉助科學的手段,更多謎題會在未來揭開。
作者:liweiran編輯:Yuki排版:雷穎參考資料:[1] J. I. Farquharson & F. Amelung (2020). Extreme rainfall triggered the 2018 rift eruption at Kīlauea Volcano. Nature, 580: 491-495. DOI: 10.1038/s41586-020-2172-5[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091-4?draft=journal&proof=true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來源:新華號 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