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有人喜歡豔陽高照,因為可以驅趕心中的陰霾,有人喜歡細雨連綿,因為可以讓心沉靜下來。但如果說一場暴雨持續200萬年之久,這樣的天氣你還會喜歡嗎?其實不僅僅是喜不喜歡的問題,200萬年連續不斷的降雨,會導致生物衰敗滅絕,當然也會有物種藉此機會蓬勃發展起來。
此前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雅各布·科索、宋海軍,以及布裡斯託大學的邁克·本頓等17名科學家聯合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他們認為發生在2.33億年前那場持續了200萬年的降雨,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那是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連續的降雨導致地球上很多物種消失滅絕,但也給恐龍的後續發展埋下了伏筆,簡單來說就是那場持續200萬年的降雨把恐龍送上地球之王的寶座。
目前已知地球上共發生過五次較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每次滅絕事件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消失,但生命是頑強的,只要有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空出來,就會有某些物種趁著東風發展起來。例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就讓給了哺乳動物的發展時機,而哺乳動物也沒有令人失望,快速的崛起,在1000萬年左右的時間內迅速地佔據了海陸空。
殊不知恐龍的崛起也是類似的過程,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讓當時統治地球的生物大部分消失,而生活在南部大陸角落裡的恐龍,在暴雨之後迅速的發展,快速地佔據了主要的生態位。而恐龍也開始了它長達1.6億年的統治時期。
進入三疊紀以來,地球上的板塊移動,各個大陸開始聚集成為最後一個超級大陸:盤古大陸(Pangaa),因為板塊的移動科學家預計下一次超級大陸的出現可能要在2.5億年之後。超級大陸有一點不太好,會影響地球的氣候環境。全球性的降雨也是水循環的重要過程,但是超級大陸讓周圍海洋中蒸發的水汽難以達到大陸中心,只能在邊緣位置。
在炎熱高溫的環境下,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蕨類植物,而在二疊紀時期統治地球的獸孔類早都已經日落西山,偽鱷類統治者當時的陸地,而這個時候恐龍剛剛出現,只生活在盤古大陸南部很小的區域內,苟延殘喘的生活著。當時陸地生物的排位第一就是偽鱷類、第二是獸孔類,剛出現的恐龍勉強可以排在第三位。
而隨著板塊的繼續移動,到了卡尼期盤古大陸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大陸,而有部分分離導致海水進入,盤古大陸上的超級季風不再是乾旱的,而是變成了潮溼,這也導致降雨量增多,但這並不足以形成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重要的原因是板塊移動導致大量火山爆發,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蘭格利亞火山(wrangellia eruption)爆發了,火山爆發導致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噴發出來。
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多地球上溫室效應嚴重,在卡尼期地球上就像是桑拿房一樣溫熱潮溼,全球水循環速度變快,持續200萬年的極端氣候開始了。大雨導致盤古大陸紅色泥土被衝擊,最後進入海洋,科學家從地質構造上的研究可以找出「卡尼期洪積事件」的證據。
因為持續性的降雨導致很多陸地植物消失滅絕,而為了爭奪更多的陽光,植物趨向於向更高更大生長,成為一片片的森林,而隨著雨量的增多,地球上也迎來了琥珀爆發期,因為植物需要分泌出更多的樹脂。很多草食性動物因為植物的變化也變得沒有優勢,例如二齒獸等相繼沒落。
恐龍的快速發展非常顯著,種群數量已經佔據了陸地生物的50%以上,雖然沒有完全的統治地球,但已經從盤古大陸南方的小區域內走了出來,就像是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一樣。要知道「卡尼期洪積事件」之前,恐龍僅僅佔據陸地生物的1-2%左右,屬於夾縫中求生存那種地位。但是在200萬年的大暴雨之後,恐龍崛起了,為以後統治地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上這場大暴雨的成因跟地球溫度的升高有著直接的關係,而目前人類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導致溫室效應日漸嚴重,地球平均溫度逐步的升高。例如最近兩年的森林大火:亞馬遜雨林大火、澳洲大火以及西伯利亞森林大火,這些都跟全球氣溫的升高有著直接關係。
未來人類的活動如果不受到限制,地球溫度會一種升高,也許未來也會迎來持續性的大暴雨,屆時誰將消失滅絕?誰又將崛起?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