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新餘日報融媒體 新餘發布
新餘發布往期熱文推薦
「桃花流水鱖魚肥」。作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在暮春時節最為肥美。眼下,正值鱖魚稀缺的冬季,然而在羅坊鎮竹山村,數萬條新鮮肥美的鱖魚即將出塘上市,銷往全國各地。近日,新餘日報新媒體中心《走村看脫貧》來到羅坊鎮竹山村一探究竟。
鱖魚養在大棚裡
走近羅坊竹山村委頤養之家旁,一個個白色大棚映入眼帘,裡面並沒有種植大棚蔬菜,而是養了一缸缸鱖魚,這裡正是全省首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新餘科儂創富漁業有限公司。
進入大棚內,仿佛置身於暖春之中。放眼望去,整個車間內滿是巨型「魚缸」,每個「魚缸」直徑6.2米,距離地面1.25米高,底下呈漏鬥狀,最深的水位有1.7米。據基地工作人員鄒海龍介紹,每個缸體能裝30立方水,裡面有3000尾鱖魚,按96%的產出來算,每個缸體大概產出2800尾魚,根據每尾魚0.8斤~1.2斤計算,一個缸體能達到2500-3000斤的產量。像這樣的巨型「魚缸」,每個車間有10個,在養殖基地,共有6個這樣的車間。
一條魚背後的科技含量
工廠化養魚是怎樣實現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基地對養殖水體進行科學淨化循環處理,同時將溫度、溼度等指標控制在最適宜鱖魚的生長繁殖狀態,相當於人為給魚兒營造了一個像大湖養殖的生態環境。這樣養魚佔地面積少,養殖密度大,存活率高,品質得到提升,還能實現全年穩產、高產。
記者看到,每個巨型「魚缸」內通著4套管道,分別是供氧、面水、底水和補水系統。經過過濾、生化菌處理、紫外燈消毒等一系列的科學淨化程序,缸體內的鱖魚便能「喝」上循環水,「吸」上新鮮空氣。據介紹,經過這四套系統,一個車間10個缸體,共300立方水,每天的換水量為60-100立方,不僅節約了水源,實現水的循環利用,而且不產生養殖系統內外汙染。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投餌和排汙需要人工操作外,大棚內水質、水溫、水流的控制已實行全自動化管理,在手機app上就能操作。
養殖鱖魚的「寶藏村」
眾所周知,鱖魚是「三花五羅」中最為名貴的魚,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然而養殖難度高,人工養殖存活率低也讓很多養殖戶望而卻步。說起當初養殖鱖魚的難題,基地負責人孔小冬娓娓道來,原來,鱖魚養殖對水質要求高,而且鱖魚膽子小,很容易因受驚而相互攻擊造成死亡。「車打個喇叭都會嚇到它,鱖魚需要幽靜的地方養殖,特別要避開交通要道,離公路至少達到一公裡以上。」正因如此,考察了多個地方後,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水質優良、生態宜居的「十三五」省級貧困村——羅坊鎮竹山村成了孔小冬眼中的「寶藏村」。2019年底,在市、區扶貧辦、鎮政府、竹山村委的多方支持下,竹山工廠化養魚基地建立。新餘科儂創富漁業有限公司對場地、大棚等設施進行租賃,所得租金的80%將由竹山村委按照本村的產業分配方案對全村32戶貧困戶進行二次分配;其他20%的資金,納入村集體收入,用於曉康驛站等村集體公益事業。
孔小冬告訴記者,這是全省第一家工廠化養魚基地,加上「寶藏村」優質的生態資源保障,這裡也是全國首家成功實現鱖魚工廠化的養殖基地。據介紹,鱖魚的生長周期是4個月,這樣的工廠化養魚,一年可以養2個周期。「2號車間的鱖魚養了3個多月,每條魚的平均重量已經突破了八兩。12月就能上市了。希望早點上市開賣,讓竹山村真正成為我們村民的致富『寶藏村』。」孔小冬說。
來源:新餘日報
文/圖:記者陳玉霞 見習記者唐齊 通訊員何蕾蕾
視頻:見習記者唐齊
原標題:《新餘有個「寶藏村」,村裡數萬條「科技魚」即將上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