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份名為《北方園藝》的雜誌刊登的《中國10大富裕村排名》中,上海市馬橋鄉旗忠村排名第二,僅次於天津市靜海縣大邱莊,在這張榜單中,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排名第六。如今,華西村已經發展成為年入五百億的華西集團。
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土地上,湧現了一批走在改革前列的村莊。由於積極興辦工業,分享市場經濟的紅利,這些村莊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了大量財富,發展成為一批「億元村」。
旗忠村曾是這些村莊中的明星。依靠村辦企業的發展,旗忠村的財富增長速度令人驚訝:1990年底,旗忠村工業產值實現2.3億元,利潤2126萬元,村級經濟實力居華東地區首位,被譽為「華東第一村」。
與此同時,旗忠村興辦學校、文化中心,村民們也都住進了別墅。旗忠村的發展成果令人矚目,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過年時,特意前往旗忠村考察。
20年後,當我們再次前往旗忠村採訪,走進旗忠村文化中心參觀時,時間仿佛仍然停留在那個風光無限的1990年代——四層大樓內空無一人,歌舞廳的裝潢是上世紀90年代的風格,汪道涵題寫匾額「旗忠村足跡」的村史展覽廳大門緊閉,圖書館的雜誌更新則停留在2008年。
30年間,昔日的明星村莊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華西村依然吸引著外界的關注,有些村莊則淡出公眾的視野。
旗忠村又如何走過來?
鄧小平視察旗忠村
重走集體發展之路
旗忠村黨總支位於光華路2685號內的十號樓,院子中共有十座小別墅,村委會、旗忠集團董事會等行政單位坐落其中。據當地村民介紹,旗忠村發展最為巔峰的時候,前來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這十幢別墅作為招待所和引進人才的員工宿舍。後來人越來越少,兩年前,村裡的行政單位搬來此處辦公。
旗忠村的發展始於1984年。當年,全國上上下下都在稱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的奇蹟,新上任的旗忠村書記高鳳池卻沒有盲目跟風。旗忠村人均一畝地刨了了三十多年,卻依然沒有擺脫貧困。1983年,旗忠村全村工業利潤只有5000多元,年人均收入287元,在馬橋全鄉倒數第一,被稱為「馬橋鄉的西伯利亞」。
高鳳池上任後逆潮流而動,將「第一把火」燒向了承包責任田。1984年,旗忠村黨支部終止承包合同,把所有的承包責任田收上來,全村內重新進行一次分工,實行「全農、全副、全工」式專業化生產。當年,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旗忠村試種了80畝甘蔗,不僅平均畝產值近千元,糧食總產還比上年增長4%。此後,旗忠村又集體發展了漁、牧、副業,使得當年的收入增加20多萬元。
農業發展好之後,高鳳池又瞄準了工業發展。為了爭取大項目、辦大廠,他多次跑到上海市科協去找技術,半年後,終於以1.2萬元諮詢費的代價,籤訂了開發闊布電線生產項目協議。旗忠村借貸6萬元,辦起了電器材料廠。
一年後,旗忠村帳本上的數額由5000多元增加到幾十萬元,全村勞動力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00多元。旗忠村的下屬企業也從一家電纜廠,發展成為電線電纜、電器材料、線材、紡織器材四家。
1992年,高鳳池從美國考察回來,決定將旗忠村建成架在「車軲轆上的村莊」,他決定大力發展與汽車工業相關的服務產業,開拓第三產業市場。旗忠村先後組建了旗忠村汽車服務公司,上海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和旗忠村汽車修理廠。1993年,旗忠村擁有450輛計程車,成為上海市計程車行業四強之一。當年,全村社會總產值達到10億元。
旗忠村高速發展的同時,旗忠村村民開始分享紅利。1988年,旗忠村村民陸續搬進了別墅。在旗忠村,一共有十二個別墅區,依次命名「旗忠一區」、「旗忠二區」……據旗忠村負責基建的工作人員介紹,「旗忠三區」是最早建成的別墅區。當時建造一間兩層高、300平米的別墅,要花費約6萬元。村裡負責統一的規劃、設計和施工,並出資進行公共設施建設,同時向每戶村民提供了3萬元的無息建房貸款,分6年還清。
雖然旗忠村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別墅,但是全村的年終分配並不高,1990年,旗忠村全村總收入和淨收入比1978年分別增長404倍和80倍,但人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旗忠村把95%的利潤留成都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當時,不少前去參觀考察的人稱,這是旗忠村依靠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土地財富帶來的隱憂
進入2000年後,隨著上海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處於近郊的旗忠村充分享受了土地升值帶來的紅利,其收入來源也隨之變化。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02年之前,作為一個工業村,旗忠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村辦集體企業,包括馬橋電纜廠(後改為華普電纜廠)、馬橋紡織器材廠、旗忠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心等企業,其中華普電纜廠的收益最高。2002年,華普電纜廠實現淨利潤2.3億元,2003年為2.7億元。
2004年,華普電纜廠轉制為華普電纜有限公司,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華普電纜廠現任營銷部員工告訴記者,電纜廠轉制的時候,「將股份賣給了38個自然人,但其中並不包括本村的村民。」記者在旗忠村村委會採訪時,村委委員高麗玲也承認,華普電纜廠已經不是旗忠村的企業,「現在旗忠村只是參股,持有10%的股份。」
2002年,為了承辦上海大師杯網球賽,旗忠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徵地。據媒體報導,旗忠村徵用了周邊七個半村的土地,共13000畝。這些土地用於建造旗忠高爾夫球場、網球中心以及高檔別墅的房地產開發。而經營高爾夫球場及網球場的收入亦算是旗忠村收入的一部分。
不過,高麗玲亦表示,高爾夫球場和網球場只是冠上了「旗忠」的名字,但所有權不屬於旗忠村。
在旗忠村的村務公開欄中,記者看到一份名為「旗忠集團公司2013年各企業公務消費匯總表」的表格,顯示旗忠集團下共有13個企業,包括建於1990年代的上海市機動車駕駛員第一培訓學校(旗忠駕校)、旗忠汽車服務公司、旗忠汽車修理廠,也包括旗忠村文體俱樂部、上海旗忠酒家等面向村內的企業,旗忠村委會同樣在列。
記者查閱「2012年旗忠村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預算計劃」報告顯示,2012年旗忠村全村實現收入4162.3萬元,其中全資企業佔總收入的16%,房屋租賃收入佔23%,參股企業收入佔19%,還有42%的收入來源於金融理財收入。不難發現,曾經是全村最主要收入來源的村辦企業,如今在全村總收入中已經降至末位。
村民對於旗忠村近年來的發展並不滿意。上述華普電纜廠員工將旗忠村的「衰落」歸結於村委會賣地的「短視行為」——「他們把土地都賣給別人,這是在透支子孫的財富。沒有地我們辦不了工廠,現在村民都要到外面的工廠打工,怎麼增加收入?」
更多的村民則表達了對於「貧富差距大」的不滿。從2007年7月1日開始,旗忠村所有居民都轉為非農業戶口,通過小城鎮養老保險獲得保障。為此,當年旗忠村為每位村民繳付小城鎮社會保險中心5.8萬元左右。2012年,旗忠村共有929人參加城鎮保險,村集體為此支付1159多萬元。
旗忠二區的一戶村民向記者介紹了全家的收入。她告訴記者,丈夫在村裡當門衛,每個月固定工資2500元左右,女兒在電纜廠工作,過著三班倒的生活,每個月收入兩千多元,自己則在家打理家務。除了日常的工資收入之外,每個月村裡都會評選「文明新風戶」,被評選上的家庭能收到現金獎勵,之前一直是700元/戶的標準,從今年開始漲到1000元/戶。逢年過節的時候,村裡還會發給每戶200元的購物卡。
雖然與全國大多數農村相比,這些福利待遇已經顯得不錯,但旗忠村村民的比較對象是曾經的輝煌時期。與旗忠村發展之初相比,十幾年間村民的收入增長並不算快。當初,旗忠村選擇將大量資金投入再生產而緩慢提高人均收入的分配方式也留下了隱患。
據媒體報導,2008年3月旗忠村曾發生過一起群體性事件,起因是村民偶然拾得原本由村委會保管的記錄著村幹部「分紅」的帳本,其中記錄了旗忠集團董事會核心成員及旗忠村村委會成員的分配情況,分別分得800萬元、400多萬元和100多萬元不等。村民們因此上訪,要求村委會「村務公開、財務公開」。
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有村民將2008年的群體性事件形容為村民「造反」,並告訴記者,為了平息事端,當年村委會給每戶人家發了28萬元的紅利,但卻是以「房屋修繕款」的名義讓村民們都打了借條。
如今5年過去了,這些「借款」是否需要歸還?村民們心裡都沒底。記者兩次前往旗忠村村委會採訪,均遭婉拒。「我們現在發展不好,別採訪我們了。」村委委員高麗玲說。
集體經濟的新出路
2008年的群體上訪事件之後,旗忠村村務的透明度已經大大增加。記者看到,村委會公開了每一年度的民主評定村幹部報酬明細,根據民主評議的打分,村幹部報酬有所不同。2012年,旗忠村村幹部報酬最低者為29萬多元,最高則達到40萬元以上。
不過,亦有村民認為,經過2008年的事件之後,村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受挫,導致近幾年村裡都沒有開辦新的企業。「有能力的人都到外地開工廠了,不會留在村裡。」旗忠八區的一位村民說。
旗忠村也在探索集體經濟的新出路。從2012年開始,旗忠村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經過農齡統計、資產量化、入股意向、入股登記等程序後,旗忠村共有1004人辦理登記入股手續。入股金額總共4235萬元,其中量化資產4027萬元。
社區股份合作社是閔行區最先探索保障徵地動遷農民長效增收的模式。早在2009年,閔行莘莊工業園區下轄五個行政村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個社區股份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轉變為合作社之後,村民自願參股,可參與決策集體資產的使用和利潤分配,入股村民每年都可拿到分紅。
閔行區黨委網站上的一份報告對社區合作社的產生背景做了說明,稱「徵地動遷使得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獲得大量徵地補償款,村級集體資產總量迅速增加。同時,也因為徵地農民離開農村、進入社區生活,不利於對集體土地、經營性資產等集體產權及收益界定、分配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和監督,也引發了一些新的矛盾。」
2010年,旗忠森林體育城範圍內的星星、聯工、聯盟等六個村率先開始社區合作社的改革。方案設定,6個村分別組建村級社區股份合作社,並與閔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新的經濟實體,以承租轉租收入、政策扶持的補貼收入、後續投資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作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規定,馬橋鎮下屬村級社區股份合作社前3年的紅利分配預計為稅後8%左右;3年後根據新經濟實體的經營情況確定年紅利分配,原則上不低於前3年紅利分配率。
在旗忠二區的張貼欄中,一份表格顯示2012年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已經獲得了入股的補貼,以每股400元的標準發放給村民。
對於旗忠村的村民而言,現在開始的股份合作社改革似乎有些「為時過晚」,言談間他們問起記者華西村的情況,顯得很羨慕,「他們好啊,又發房子又發車子,我們當時起步早,但現在搞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