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CT」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 華東地區第一條莫霍面反射剖面揭開...

2020-11-26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9月10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物測隊對外宣布,該隊成功探測並繪出華東地區第一條霍洛維奇界面反射剖面,實現了揭示莫霍面反射界面重大突破,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助力總局「透明地球」建設。

霍洛維奇界面簡稱莫霍面,由克羅埃西亞的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1909年發現,穿過這一界面,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跳躍性增加,地質學上認為這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物測隊隊長潘鎖良說,人類探索的腳步已經抵達百億公裡外的太空,但對地下僅幾公裡深處的莫霍面卻知之甚少。此次反射剖面的測繪成功,無疑是把地殼這個地球表面的「窗戶紙」捅了一個洞,讓我們能像CT看清身體結構一樣,更清楚地了解地殼深部和上地幔的地質情況。

該成果是物測隊施工山東省沂沭斷裂帶深部結構及對資源環境影響研究項目時取得的,目的層埋深約33-39千米。

地幔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質量的67.0%,是地球上最大的「化學儲庫」,地殼運動及演化、地球深部過程等一系列科學問題,無不與其息息相關。

人類在應對「上天、入地、下海」三大領域探索中,「入地」的成績最差,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科學家不斷嘗試鑽穿「莫霍面」進行直觀探測,但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

參與報告評審的專家表示,這個項目結果對中國黃金重要開採區域招遠地區的黃金探測具有重要裡程碑的意義,讓我們對太平洋構造運動及華東地區地殼演化史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顒在物測隊指導工作時表示,國家十三五期間啟動了面向2030的重大科技項目「地球深部探測」,提出了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號召。物測隊的相關成果是地球「全面檢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對城市地下空間探測與規劃,造山帶地下結構和構造、侵蝕、沉積演化研究發揮很大作用,為中國地學的領先發展提供基礎。

【責任編輯:王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地殼厚度剖面圖是怎麼繪製的?
    這個問題先通過下面一道題來解釋吧~~如果繪製地殼厚度剖面圖,那麼0km處應該是A.海平面 B.莫霍面 C
  • 特寫:探尋神秘的莫霍面
    原標題:特寫:探尋神秘的莫霍面  新華網「決心」號12月3日電(記者張建松)藍色的「決心」號靜靜地停靠在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高大的鑽井架幾乎與港口的吊架齊高。在船上的小會議室裡,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濟濟一堂,討論即將奔赴西南印度洋開展的大洋科學鑽探。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1957年  美國科學家提出「莫霍超深鑽計劃」,計劃穿透地殼至莫霍不連續面,以取地幔巖石樣品用於科學研究  1961年  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動力定位技術打下了第一口科學鑽孔,在墨西哥近海3558米水深處鑽了5口深海鑽井,最大井深183米  1964年  美國幾個研究單位發起組成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EPSL:巖漿補償,成就了東華夏白堊紀地殼
    巖漿底侵與區域性地殼伸展有關,可能發生在古太平洋板塊俯衝後的弧後伸展環境中。巖漿底侵和地幔流入形成了中下地殼的層狀基性巖基,形成了新的地殼和上地幔的成分和平衡邊界,最終形成了白堊紀新的莫霍面。莫霍面是白堊紀伸展過程中殼幔相互作用和均衡調整的必然結果。
  • 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 多國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自2008年開始,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中國入地計劃的序幕。專項自實施以來,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四條超長深地震反射剖面,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遊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卓有成效。
  • 河水能把地殼衝掉嗎?
    起初,原始地球差不多只是一塊物質成分相對均一的巖石,經過長時間的分異作用才逐漸形成了複雜的層圈結構。地球從裡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上)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面叫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真繞口啊),也叫莫霍面(Moho),得名於最早發現它的南斯拉夫地震學家、氣象學家莫霍洛維奇(Andrija Mohoroviic)。
  • 河水能把地殼衝掉嗎?-虎嗅網
    起初,原始地球差不多只是一塊物質成分相對均一的巖石,經過長時間的分異作用才逐漸形成了複雜的層圈結構。地球從裡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面叫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也叫莫霍面,得名於最早發現它的南斯拉夫地震學家、氣象學家莫霍洛維奇。毫無疑問,地球最外層——地殼最為我們所熟悉,但相比地球的內部,它在成分上卻最不均一。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河水最終能把地殼衝掉嗎?
    起初,原始地球差不多只是一塊物質成分相對均一的巖石,經過長時間的分異作用才逐漸形成了複雜的層圈結構。地球從裡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上)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面叫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真繞口啊),也叫莫霍面(Moho),得名於最早發現它的南斯拉夫地震學家、氣象學家莫霍洛維奇(Andrija Mohoroviic)。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為獲取與其相關的更多信息,在已經進行的貴德-莫壩380公裡深地震測深剖面,及跨崑崙斷裂帶的深反射剖面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中心副研究員徐濤及導師張忠傑研究員等人,沿著貴德  經過對接收函數進行分析研究,他們得出以下結論:(1)地殼厚度從松潘甘孜塊體下方的64公裡,逐漸變化到祁連、柴達木-崑崙塊體下方的
  • 地球三維透明化
    「玻璃地球」的概念最初是由澳大利亞地質學家提出的,其含義是利用地質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多尺度的、數位化的、透明的地殼淺層模型,凝聚所能採集的全部地質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玻璃地球」是一個把地質信息和地理信息相結合併存儲於計算機網絡上,可供多用戶訪問和開展決策分析的三維可視化虛擬地殼。
  • ...Geoscience:冰島近莫霍面處巖漿存儲千年及其快速運移至地表的...
    來自莫霍面附近深度的巖漿注入與巖漿混合通常被認為是火山噴發的重要觸發機制。然而,由於上升的巖漿在中上地殼易於產生成分分異與演化(包括地殼混染和分離結晶等),因此人們很難有效地研究來自莫霍面深度巖漿的上升、運移與演化過程,這也是多年來國際火山學界一直困惑的科學難題,並因此阻礙了有效開展火山噴發機制與監測、預測研究的進程。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在燈光的照射下,亞特蘭蒂斯淺灘的神秘面紗被小心翼翼揭開,通過電纜線在船上電視屏幕上直播。  隨著攝像機緩緩移動,亞特蘭蒂斯淺灘上白色的「沙灘」與黑色的巖石相互交錯的地形地貌一覽無餘。據英國卡迪夫大學克里斯多福·馬克裡德教授介紹,由於這片海域洋流很大,海底沉積物大多被衝走,這些白色的「沙灘」其實是石灰巖,黑色巖石就是下地殼的代表性巖石——輝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