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寫:探尋神秘的莫霍面
新華網「決心」號12月3日電(記者張建松)藍色的「決心」號靜靜地停靠在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高大的鑽井架幾乎與港口的吊架齊高。在船上的小會議室裡,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濟濟一堂,討論即將奔赴西南印度洋開展的大洋科學鑽探。
這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第360航次,其鑽探目標是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打一口1300米深的鑽井,為今後人類鑽穿殼幔邊界打下基礎。
191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人們將這一殼幔分界面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神秘的莫霍面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這一謎題吸引了無數地球科學家的好奇心。早在1957年,美國地質學家就曾提出「莫霍計劃」,在地球上打一口深井,鑽穿地殼,一直鑽到莫霍面,取一些樣品直接看看。由於地球上的洋殼比陸殼薄得多,該計劃選擇在深海大洋裡打鑽。
「人們對頭頂的天空充滿好奇,對腳踩的大地卻知之甚少,研究手段也十分有限。打穿洋殼,進入莫霍面,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夢想。」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亨利·迪克教授說,「在較薄的洋殼基巖鑽孔非常重要,因為那裡的巖芯能向我們傳遞地球深處的信息。」
科學家為此次前往鑽探的地點起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亞特蘭蒂斯淺灘」。根據以往的研究,位於西南印度洋中脊、面積約25平方公裡的「亞特蘭蒂斯淺灘」,是一處研究地球殼幔轉化的理想「構造窗口」。科學家曾在「亞特蘭蒂斯灘」成功打過兩個深鑽孔,都獲得了很長的輝長巖剖面。
在即將進行的第360航次中,「決心」號將在「亞特蘭蒂斯灘」的北部邊緣新鑽一個1300米的孔。新孔將與以前的兩個孔組成一個斷面,以便今後開展橫向的火成巖、變質巖與構造的層序對比研究,檢驗洋殼的磁性條帶異常特徵,並調查地球深部的生命活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