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霍面到地幔:人類第一次觸摸到地球最原始的巖層

2020-09-03 太空伊卡洛斯

DSDP深海鑽探項目、ODP海洋鑽探項目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海洋地殼,科拉超深鑽井也讓人類第一次觸摸到地球最原始的巖層,科拉超級井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處於廢棄狀態。根據不完全統計,除了科拉鑽井外,全世界還有21口類似的鑽探井。這些超深井的存在讓人類第一次觸摸到地下世界,最原始的地層,但我們距離揭開莫霍面及其下方的地下奧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

人類能夠上天也能遁地,登天之路雖然非常艱難,也算是順利的,1969年美國人成功登月,在過去的50年我們已經讓衛星遍布地球周圍,無人探測器抵達了冥王星、旅行者探測器飛出了日光層,但是遁地之路卻卡在了1994年。至今我們仍然沒有突破科拉超深鑽取得的1.2萬米深的鑽探記錄。我們知道地球半徑為6371公裡,有史以來最深的鑽孔達到了1.2萬米,即12公裡的深度,距離地球內部還有很長的距離,近相當於鑽透了地球的「皮毛」。地球內核中心壓力極大,相當於我們海底最深處的3000倍以上,溫度超過5000攝氏度,幾乎沒有人類製造的探測器在這樣的溫度下倖存。德國人在1990年開始了他們自己的超深鑽孔項目,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科研動力不足。


圖註:火箭能夠帶人類進入太空

圖註:遁地之路卻非常艱難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或80年代末,當俄羅斯願意與西方合作時,一些西方科學試圖利用俄羅斯的一些技術和已經取得的成功,繼續推進科拉超深鑽的作業。不幸的是,科學家也未能及時得到設備,復工之路也是半途而廢。可以認為,所有的鑽探工作都以一定程度的挫敗告終。這些失敗經驗中有錯誤的操作,還有機器在如此深的地下遭遇的高溫、成本和政治因素,這些幹擾因素都讓科學家們的夢想破滅了,他們想要鑽得更深,並打破最深洞的記錄。

從莫霍面到地幔

科學家對地下世界的鑽探來自對莫霍面的痴迷,1909年,科學家莫霍首次發現,淺層地震波在不同深度出現折射,於是莫霍面被發現。其位置深度不確定,如果是陸地,那麼最深可達到75公裡,平均為35公裡深度,如果是大洋中脊,可能只有5公裡深。於是世界各國地質學家就開始研究如何打鑽莫霍面,這應該是人類理論上能夠獲得的地球最原始的巖層!科拉超深鑽項目已經超過地下5公裡深度,此時溫度為70攝氏度,在12公裡深度時,傳感器記錄的溫度為220攝氏度。1992年,鑽井停止了工作,1994年,項目正式停止。以今天的貨幣計算,蘇聯科學家大約花費了數億美元開採出了幾米長的玄武巖。這個深度已經達到了預期的兩倍,再往深處鑽也不可能了。


圖註:DSDP深海鑽探項目、ODP海洋鑽探項目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海洋地殼

蘇聯解體後,沒有資金來資助這些項目,三年後,整個設施被關閉。現在這個荒涼的地方成了愛冒險遊客的目的地。鑽井雖然倖免,巨大的鑽機仍然在那裡,只不過現在是一個旅遊景點而已。但是起重機目前為了測量降低了儀器性能,這個鑽井實際上只在發揮地球觀測點的作用,甚至更像是一個藝術畫廊。

有人曾把隔熱罩保護的麥克風放到鑽孔下面時,麥克風接收到了科學家無法解釋的低沉隆隆聲,這種隆隆聲讓人「覺得自己非常渺小;似乎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球甦醒過來,它聽起來讓人難以忘懷。有些人認為這聽起來像地獄,其他人認為他們能聽到地球的呼吸。德國也是類似的計劃,目標要比蘇聯科拉鑽更深,但當時甚至還沒有達到10公裡就停止了,這是因為德國人鑽探的地方比俄國人的要熱得多。很明顯,要想再深入下去將會困難得多。


圖註:科拉超深鑽破敗的模樣

圖註:停留在1.2萬米深的位置

上世紀90年代初的德國沒有很好的理由籌集額外的資金,來進一步推進項目,因為德國的統一已經花費了一大筆錢。雖然科學家們並不期望找到一個充滿恐龍的隱藏洞穴,但將自己的項目描述為「探險」也是一個事實。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一次探險,因為在準備和執行過程中確實花了點時間,而且因為科學家要進入的是以前沒有人去過的無人地帶。你總會在那裡發現一些真正讓你吃驚的東西,尤其是當你深入地殼的時候。

全球還有21口超深井鮮為人知

如果我們談論科拉超深鑽井,那麼該項目目標背後的理論在鑽探開始時已經有30至40年的歷史了。這些任務的意義在於:它們就像行星探索,這是純科學事業,你永遠不知道你會發現什麼。DSDP深海鑽探項目、ODP海洋鑽探項目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海洋地殼,科拉超深鑽井也讓人類第一次觸摸到地球最原始的巖層,科拉超級井場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處於廢棄狀態。




從莫霍爾到地幔項目是國際海洋發現計劃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和最初的莫霍工程一樣,科學家們計劃在地殼只有6公裡深的海床上進行鑽探。耗資10億美元的超深鑽井項目的目標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新獲得原位地幔巖石。儘管這個項目十分重要,巨大的鑽井船在20年前這個項目還在醞釀中的時候就已經建造好了。科學家使用GPS系統和六個由計算機控制的可調控鑽頭,可以使船位置的誤差保持在為50釐米以內。這艘船將拾起火炬,繼續50年前莫霍爾項目沒完成的工作。超深鑽孔在發現大陸厚地殼的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我們要做的是找出更多關於地殼-地幔邊界的信息。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有三個主要的候選鑽井地點。其中一個在哥斯大黎加,一個在巴哈,還有一個在夏威夷。

每一個地點都需要在海洋的深度、與鑽探地點的距離以及是否需要在海岸上建立一個基地之間做出妥協,這個基地可以支持一天24小時數十億美元的海上作業。基礎設施可以建立起來,但需要時間和金錢。說到底,這確實是一個成本問題。這些鑽探非常昂貴,因此很難重複。它們的成本可能高達數億歐元,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將用於地球科學,其餘部分將用於技術開發,當然還有運營。



除了在海床上進行鑽探,科學家也在陸地上進行鑽探,比如2000年至2006年執行的恩雅金斯基超深井計劃,已經打穿了8200米深的地層,美國的北登鑽探井,深度達到了9159米,這也是一口非常深的鑽探井。烏拉爾超深井深度為6000米,在2004年停止工作。根據不完全統計,除了科拉鑽井外,全世界還有21口類似的鑽探井。這些超深井的存在讓人類第一次觸摸到地下世界,最原始的地層,但我們距離揭開莫霍面及其下方的地下奧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人類將首次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中國科學家參與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目標:鑽穿地殼,「觸摸」地幔國家地震局地質所研究員陳九輝表示,在亞特蘭蒂斯淺灘鑽孔,可能會真正看到莫霍面的樣子。莫霍面是個什麼玩意兒?太專業了!科通君給大家解釋一下: 根據地球科學的研究,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其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莫霍面正是根據這位地震學家進行的命名。
  • 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2日,美國「決心」號鑽探船停靠在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這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第360航次,也是名為「SloMo」計劃的第一個航次。「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鑽探船由一艘增加到兩艘以上,鑽探範圍擴大到全球所有海區,研究領域從地球科學擴大到生命科學,手段從鑽探擴大到了海底深部觀測網和井下試驗  整理/康克兢  新華社電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 多國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這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第360航次,也是名為「SloMo」計劃的第一個航次。「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莫霍面地殼和地幔層間的一個界面平均深度17 陸地區為33 海洋區平均6199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人們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說明其下物質的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因此得知地幔的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人類登月已過四十幾載春秋,馬裡亞納海溝也留下了人類探測的痕跡。而神秘的地球內部究竟是怎樣的?人類依然在探尋。  2008年,根據法國科幻巨匠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改編的電影上映,主人公來到了地球深處,在從未想像到的夢幻般的世界中穿行,遇到了很多奇異的生物。他們越來越接近地心,也面臨越來越多驚心動魄的危險,地心深處的火山即將爆發,炙熱的巖漿飛濺,勇敢的探險家們也必須迅速找到逃離的路。
  • 地球內部結構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地球內部存在兩個主要的間斷面:第一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平均30多公裡處,稱莫霍洛維奇間斷面(簡稱莫霍面或M界面);第二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下約2900公裡處,稱谷登堡-維舍特間斷面(下稱谷登堡面)。而這兩個間斷面就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是固體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由矽酸鹽巖石構成,其範圍從地表到莫霍面。
  • 地球的形成:地球原始痕跡暗示真相
    科學家發現在加拿大北部以及西格陵蘭島上出現洪流玄武巖巖層包含著古老地球的原始地幔痕跡。
  • 人類鑽過最深的孔有12公裡深,但對地球來說,如同撓痒痒
    聽起來不少對吧,但是相比地球6400公裡的半徑來說,不足千分之二,即便這點「成績」,也已經讓人類使出了渾身解數。這不,蘇聯剛在太空競賽中拿了個第一,在1961年由加加林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這麼一個搞,美國就不服氣了,放出豪言:十年內咱月球上見!然後以舉國之力憋了八年大招,終於在1969年完成了登月飛行任務,這個任務的完成,不僅讓美國揚眉吐氣,也把蘇聯給整服氣了,畢竟這個事上,蘇聯一時半會還是真辦不成,也就只能是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 特寫:探尋神秘的莫霍面
    原標題:特寫:探尋神秘的莫霍面  新華網「決心」號12月3日電(記者張建松)藍色的「決心」號靜靜地停靠在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高大的鑽井架幾乎與港口的吊架齊高。在船上的小會議室裡,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濟濟一堂,討論即將奔赴西南印度洋開展的大洋科學鑽探。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此外,船上裝有最先進的航行控制系統、航海圖、雷達系統、可旋轉360度的推進器及全球最高的鑽井架。同時,亦配備石油探測公司的先進技術,在抽取巖層樣本的同時朝其注入泥漿。  「地球」號目前正漂浮在日本東海岸待命,乍一看,它就像一艘非常奇怪的油輪。體型龐大:棲息在甲板上的是直升飛機場、起重機和一個大約30層樓高的腳手架塔。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進入地幔,是科學的奇蹟還是作死的第一步?
    ,人造飛行器能飛出太陽系但幾千年來沒有人類的任何設備鑽透過那薄薄的——最厚只有十幾公裡的地殼。  在地殼與地幔之間有一層名為莫霍面的結構,它將地殼與地幔上層的軟流層分開,而從地殼層較薄的大洋(平均厚度5-7公裡)鑽探比從大陸地殼(平均厚度12-17公裡)鑽探要容易得多,因此SLOMO計劃應運而生。
  • 蘇聯挖地12262米,僅相當於地球半徑0.2%,人類能挖通地球嗎?
    挖通地球這種牛叉的工作,還是蘇聯合適,畢竟這是唯一將暴力美學進行到極致的國度。1957年,美國海洋物理學家提議在大洋底部打一口超深鑽井,隨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莫霍計劃,結果兩時間過去,美國鑽孔才達到183米,而預算已達1.1億美元,計劃就此擱淺。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地殼和地幔的邊界。今天我們知道,那54公裡是他呆的地方地殼的大概深度,地球上其它地方地殼的深度變化是很大的 (例如海洋上基本都在10公裡以內),但是研究殼幔邊界的方法還是基本上沿用莫霍洛維奇的套路。為了紀念他的發現,我們親切的稱這個地殼地幔邊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界面,簡稱莫霍面。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Damon Teagle領導的科學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他們將在太平洋某海域開始向地幔鑽探,開始為進軍地幔邁出第一步。這個瘋狂的計劃選擇太平洋進行,是因為此處地殼最薄,只有4023米。
  • 海洋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下面已經到底了?是不是已經到地心了
    目前我們已知的地球最深處就是馬裡亞納海溝。它於1957年由蘇聯潛水器測出,深度大約11,034米。之後,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們都曾經使用各國最先進的潛水器試圖找到更深的地方,但每次測量值幾乎都與11,034米差不多,這表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大約就是11,000米。海洋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下面已經到底了?
  • 1970年,前蘇聯開始挖地球,為何挖到萬米深時,卻突然不挖了
    二戰結束後,前蘇聯跟美國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二國為了確立霸主地位,美國跟前蘇聯基本上在任何能較勁的方面都下了血本,今天你扶持這個國家,明天我就花重金去拉攏;今兒個你研究個探月工程,明天我就開始計劃載人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