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巖漿補償,成就了東華夏白堊紀地殼

2021-01-15 EarthScience讀書會

華夏板塊,經歷了古元古代到中生代的曠日持久的構造-巖漿演化,參與了努納,羅迪納和岡瓦納超級大陸的組合和裂解的一系列構造過程(Cawood et al., 2013 )。這麼多的風風雨雨,讓華夏板塊變得極其複雜,試問哪一期構造事件造成怎樣的影響?尤其是白堊紀時期,華夏板塊形成了大面積的火山盆地和火成巖省。


                                               本文研究的剖面位置

關於這些盆地的伸展方向,多為NE向,研究發現,華夏板塊巖漿活動的區域性東南遷移,表明伸展作用發生在弧後環境,與俯衝的古太平洋板塊的回退或撤退有關(Li et al., 2014)。雖然構造和巖漿巖的時空分布是眾所周知,基本顯而易見的(Li et al., 2020),但它們對地殼結構的影響、它們在適應地殼伸展、從而控制地球動力學機制方面的作用仍不確定,不巧的是,這種不確定性阻礙了對華夏地塊地殼生長和改造的認識。


(B)東華夏地震剖面中顯示推斷斷層和地質接觸的解釋剖面;(C)根據地震剖面解釋構造的地質截面。


顯示了與軟流圈上湧相關的局部巖漿,以解釋沿海地體中廣泛的巖漿分布。巖漿底侵與區域性地殼伸展有關,可能發生在古太平洋板塊俯衝後的弧後伸展環境中。巖漿底侵和地幔流入形成了中下地殼的層狀基性巖基,形成了新的地殼和上地幔的成分和平衡邊界,最終形成了白堊紀新的莫霍面。莫霍面是白堊紀伸展過程中殼幔相互作用和均衡調整的必然結果。

地震剖面為成像整個地殼和上地幔特徵提供了一種非常關鍵方法,從而將形成大陸地殼結構的表層和深層過程(即巖漿作用、沉積和變形)聯繫起來(Klemperer,1986)。為此,本文結合SINOPROBE (Dong et al., 2013)的地震反射數據和地表地質資料,很好的完成了破譯東華夏演化的地殼結構的工作。作者論證了對比鮮明的地殼域以及中生代巖漿和變形事件在古太平洋俯衝帶內部的作用。地殼結構研究可以反映幔源物質的加入情況,彌補與伸展有關的地殼變薄認知,是研究地殼改造和生長的關鍵方法。


東華夏大規模地殼伸展可能的構造模式。(A)麥肯齊(McKenzie, 1978)最初提出的純剪切模型,預測巖石圈收縮和地殼相對均勻、對稱拉伸,地殼上部為疊瓦狀正斷層,中下部為滲透塑性流動;(B)最初由Wernicke(1981)提出的簡單剪切模型強調了預期的低角度拆離斷層和顯著的莫霍隆起的應變調節。(C1)首選的巖漿補償模式解釋了以巖漿為主的地殼,沒有大規模的地殼變薄,以及新一代廣泛平坦的東華夏莫霍面。(C2)一幅卡通畫顯示了地幔對地殼的補充作用,彌補了一些預期的地殼變薄,因此解釋了沒有大規模的地殼變薄和寬扁的莫霍面。摘要東華夏白堊紀陸相伸展主要受上地殼正斷層與中下地殼流動解耦作用、低角度伸展(拆離)剪切作用以及幔源物質大量流入地殼的共同作用所調節。


SINOPROBE地震剖面與地質資料的結合表明:(1)武夷山與東華夏沿海地體的地殼結構特徵明顯不同;(2)武夷山地體表現出豐富的截斷型和褶皺型反射體,與早古生代板內造山運動有關的多層滑脫體系;(3)沿海地體的地殼表現為大尺度低反射率被高反射率的亞水平層狀反射率帶截斷,表明地殼結構以巖漿為主,並與白堊紀伸展有關;(4)將兩個域分開的鄭和-大鋪斷裂帶以一套向西北傾斜的穿透地幔的反射體為特徵,對應於一個至少記錄了新元古代地層混合和白堊紀伸展活化的多相剪切帶;(5)莫霍面(Moho)在武夷山地體中表現為平面窄反射,在沿海地體中表現為漫反射波陣,是白堊紀伸展期巖漿下侵的結果。海岸地體下方的無數層狀反射體(被解釋為白堊紀基性巖床)表明,由於巖漿底侵,大量地幔源物質進入地殼,這一加入過程彌補了一些與伸展相關的地殼變薄。巖漿補償過程可能是東華夏白堊紀地殼生長和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S.W. Dong, J.H. Li, P.A. Cawood, R. Gao, Y.Q. Zhang, Y.J. Xin,Mantle influx compensates crustal thinning beneath the Cathaysia Block, 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Sinprobe reflection profiling. Earth Planet. Sci. Lett., 544 (2020)Cawood, P.A., Wang, W., Zhao, T.Y., Xu, Y.J., Mulder, J.A., Pisarevsky, S.A., Zhang, L.M.,
Gan, C.S., He, H.Y., Liu, H.C., Qi, L., Wang, Y.J., Yao, J.L., Zhao, G.C., Zhou, M.F., Zi, J.W., 2020. Deconstructing South China and consequences for reconstructing Nuna and Rodinia. Earth-Sci. Rev. 204, 103169.翻譯: 康曉燕   EarthScience讀書會    


請閱讀原文!如有侵權,刪除,加小編微信:Milanda357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早古生代(峰期年齡約425 Ma)和晚古生代(峰期年齡約261 Ma)等多期巖漿活動年齡,並具有明顯不同的Hf–O同位素組成(圖2),記錄了華夏地塊下地殼的多階段演化過程,晚太古代和晚古生代具明顯的地殼增生特徵,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主要為地殼重熔再造,而早中生代的地殼增生伴隨了地殼再造。
  • 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田小波等-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地震學研究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持續向北擠壓,高原還會不斷向北擴展。
  • (原創)地殼比中生代加厚了許多!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軸傾斜,地臺活化,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地殼裡的巖石與礦物。在太平洋兩岸,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了山脈與洋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二氧化矽及二氧化矽衍生的矽酸鹽按「鮑文反應序列」分布。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傳統上,對造山帶區域進行定量的地殼厚度估計是非常困難的,古地形的重建同樣如此。許多區域性的研究工作已經定性的解析出了大陸地殼的伸長和縮短事件,但是仍然欠缺進一步的定量解析工作。在下地殼基性巖部分熔融或者幔源基性巖漿演化過程中,壓力較低時(小於1.0GPa),斜長石為穩定相,而Sr為相容元素。
  • (原創)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的地質構造
    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是許許多多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的地質構造在太平洋西岸逆掩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波浪狀鑲嵌構造和多旋迴構造,順推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島弧;在太平洋東岸逆掩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地體平移,
  • EPSL:巖漿熱液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侵入的水文過程對比
    巖漿體侵入地殼的深度範圍和時間尺度無法直接監測和量化。., 2015)、巖漿注入速率以及巖漿活動的體積(Caricchi et al., 2014)和持續時間(Michel et al., 2008, von Quadt et al., 2011, Bachmann et al., 2012)的差異可導致不同的巖漿和相關的熱液系統,例如形成上地殼深成巖體或大型火山噴發(Caricchi et al., 2014)。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珊瑚礁,大都是在受過了長期侵蝕的火山島的基底上成長起來的,成長的時期在白堊紀。同一條列島不是同時形成的,而大都是由東南向西北進展,只有極少數進展的方向相反。每一條雁行排列島的構造性質,現在還不大清楚。從夏威夷群島西北部的情況來看,那裡存在著走向西南一東北的張裂帶。這一現象,對太平洋東部海底以下地殼的運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原創)巖漿不是從地幔溢出的
    隕落地質學認為巖漿不是從地幔溢出的。巖漿巖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流聚合形成的;是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矽與其衍生的石英、矽酸鹽等在衝擊波的高溫、高壓下堆積熔融形成了巖漿巖。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地殼會發生極大的彈性變形,所以說巖漿是在中生代的地表形成的;巨大的能量在產生巖漿的同時,原始地表也會被燒結為巖石。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關於東準噶爾乃至準噶爾地區的地殼基底,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和晚古生代洋殼或島弧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爭論的原因是缺乏巖石學與年代學的證據。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
  • Nature:花崗巖較低的結晶溫度及其對地殼巖漿作用的影響
    傳統的巖漿形成模型需要高溫巖漿體,但新的數據表明火成巖大部分時間是在低溫下存在的;因為花崗巖是侵入巖,我們對花崗巖結晶溫度的較低的定義支持了對冷巖漿儲存的觀測。它還影響著火山、礦床和花崗巖之間的聯繫:礦體由其下方地殼單元中的花崗巖釋放的流體提供養分;因此,如果流體的溫度比以前認為的要低數百度,這將對斑巖礦床的研究產生影響。地殼熱結構和巖漿系統溫度的地球物理解釋也將受到影響。
  • 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撞擊是導致地質發生變化的動力;形成巖石與礦物的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產生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軸傾斜,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新的地殼及地殼裡的巖石與礦物。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此時此刻,中美英等12國科學家正在西南印度洋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此時此刻,遠在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大量網友,發出了自己的擔心:「打穿了地幔,海水是否會倒灌進去?」 「是不是會打出巖漿?」 「會不會引起火山爆發?」
  •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的方向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     郯廬斷裂帶南端兩側的大型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導致其「被動錯位」。
  • 巖漿和地殼薄弱,哪一個因素對火山噴發更重要?
    巖漿和地殼薄弱,哪一個因素對火山噴發更重要?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巖漿和地殼薄弱都是火山噴發的必要條件,缺了誰都不行。從這個角度說,兩者都重要。巖漿屬於火山噴發的內因,地殼薄弱屬於火山噴發的外因。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從這個角度說,巖漿對火山噴發更重要。
  • 「地殼一號」入地7018米 穿過整個白堊紀地層
    2018年6月5日訊,「地殼一號」由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這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深部科學鑽探裝備,首次在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為研究白堊紀陸地氣候演變和深部資源勘探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國家地殼探測後續工程的全面實施,探求地球深部奧密提供了高技術手段。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博科園-科學科普:Maas是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探索了古代巖漿海洋是如何冷卻的,以及其中的礦物質是如何結晶的。這些過程都開始於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上了這個新生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了月球,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地球表面變成了幾千英裡深的巖漿海洋。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白堊紀末期形成的地質構造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中生代淺海環境的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形成陸地;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巖石和礦物。太平洋東、西兩岸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碳酸鹽,碳酸鹽被後續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穿通,形成溶洞。
  • 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地殼內部的低速薄弱層既是地球板塊構造作用的產物,也是控制後期構造模式和孕育地震地質災害的重要構造因素。地殼內部低速層的形成通常與巖漿或部分熔融活動、拆離斷層、古縫合帶、韌性剪切帶以及流體活動等存在緊密聯繫。對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現今地殼的形變機制以及回溯地質構造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