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園村:蕭山雨具生產專業村

2020-11-23 湘湖網

聽說陳家園村有30多家雨具生產企業,在新街有雨具專業村之說,現在你只要到蕭山的任何一家商店裡看雨具,那十有八九是陳家園村企業生產的。

陳家園村生產雨具最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那時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私營企業也運用而生,村民王柏興,王友海看到自行車上的雨披,相當走俏,於是便從杭州買來高頻機進行生產,那時是夫妻搭檔,兒女幫忙,鄉裡的一些企業,紛紛把雨披作為福利分發給職工,,那時生意是相當地好,王柏興、王友海試著擴大規模,高頻機二臺,直至五六臺,生產量也從每天20多件,增至200多件,看著王柏興做雨具賺錢,村民們也試著興辦雨具廠,趙元夫、、王金妙、王建茂、王建剛,一家家家庭手工作坊的雨具生產企業便雨後春筍般地在村子裡冒出來。

現在,陳家園村的30 多家雨具生產企業,生產職工有1000多人,多數是外來打工者,有的舉家來到雨具生產企業,成了企業的重要幫手,新街方圓雨具廠王金妙說:「他們企業熟練工每月的工資也有7000-8000元」。要發展,必須加大創新,陳家園的雨具,從原先單一的自行車雨披,到後來的摩託車雨披,現在是,雨披、套裝、兒童雨具、防雨鞋套。而且設樣是相當地潮。

在杭州麥雨旅遊用品有限公司,有生產、設計、外貿、電商、銷售等多個部門,董事長王偉強說:「現在,我們企業銷售的雨具,主要是色樣要新,像我們生產的兒童雨具,小孩子就要看上去漂亮,我們專門設計了有米老鼠、功夫熊貓,熊出沒,喜洋洋等圖案的雨披,家長哪怕是價格貴點,也會買」。近年來,麥雨旅遊用品有限公司,在銷售上,有20多人在做網上銷售,銷售的網點在江浙一帶,由於銷售形勢好,公司還在平湖,江西弋陽設立了聯合的企業,年銷售正在逐年增加,說話間,王偉強信心滿滿,要創億元企業。

杭州燕麗雨具廠將銷售的觸角放在國外,廠長趙元夫說:「我們現在銷售主要是歐美市場,現在有葡萄牙,西班牙,美國和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做外貿資金迴轉快,做點內銷的主要是看看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的看法,從而改進我們的產品工藝,我們的目標是做精。」新街方圓雨具的王金妙則經常到商

店站櫃頭,聽聽消費者對產品的意見,像雨披擋風帽簷,就是他在商場聽顧客意見的基礎上改進的。
雨具生產的發展,使陳家園村也聯動了其他一些產業的發展,有的專門為雨具企業生產線帶,釘扣和包裝的紙箱、紙板。村民也從雨具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實惠。村黨委書記王斐這樣說。通訊員:應長根

相關焦點

  • 陳家園村:一隻雨具打響村級經濟品牌
    這幾天陰雨連連,出門總少不了雨具。在新街街道,就有一個「雨具生產專業村」,蕭山區市場上的雨具十有八九是那裡生產的。現在,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品牌效應的提升,雨具又出口到了歐美市場,進一步打響了雨具生產的名聲。這個村便是陳家園村。  陳家園村是何時開始雨具生產的?這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 蕭山這些特色村太美了!快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蕭山各村把美麗鄉村當做「藝術品」打造,將乾淨、整潔、有序作為基底,再用公路網、村道網、綠道網、水道網、林道網作為骨架,串珠成線、連線帶面,打造城市後花園。  美麗鄉村示範鄉鎮  1、蕭山區臨浦鎮  臨浦鎮位於富饒的錢塘江南岸,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臨浦歷史悠久,自古商貿發達,物資繁盛,素有"小上海"的美譽。
  • 全省首創 城市大腦蕭山平臺區、鎮、村三級駕駛艙上線發布
    繼2019年7月,城市大腦蕭山平臺啟動數字駕駛艙建設以來,一年多時間裡,數字駕駛艙逐步落地應用並加速迭代升級,從1.0版到2.0版,再到3.0版,完成了華麗的「三級跳」。  11月30日,全新升級的城市大腦蕭山平臺區、鎮、村三級駕駛艙上線發布,這不僅是全省首個數字賦能基層治理一體化建設數字平臺,在全國範圍內也屬首創。
  • 午夜夢回上池村
    三年前我與姜衛華副院長、汪雲飛同志尋訪十一世紀改革家王安石故裡上池村的情景又夢幻般展現在我眼前。那還是三年以前的事啦!  2010年7月20日上午9時許,天空沒有一絲雲彩,太陽把大地早已烤得滾燙,一陣南風從地上捲起一股熱浪,火燒火燎,令人窒息。雜草抵不住太陽的曝曬,葉子都捲成了細條。小車淋浴著金色的矯陽朝東鄉上池村疾駛而去。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8月3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經過專家評選後脫穎而出,予以公示。
  • 邢臺水業集團駐村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
    2018年初,河北省邢臺水業集團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廣宗縣馮家寨村,三年來,在派出單位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從基礎工作做起,從細微處入手,按照省、市、縣各級領導機構有關扶貧脫貧的具體要求,以「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標準,按照「住得下、底數清、施策準、行動快、成績優」的工作目標,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地開展了駐村幫扶工作。
  • 看美麗鄉村 訪黨員企業 蕭山基層委開展專題走訪調研活動
    6月4日,蕭山基層委開展「看美麗鄉村 訪黨員企業」專題走訪調研活動,組織黨員到所前鎮三泉王村及黨員企業杭州蕭山恆利製衣有限公司、杭州金地生態農業觀光園有限公司,實地走訪調研美麗鄉村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 成群「臭屁蟲」 侵襲蕭山浦陽舜湖村
    「臭屁蟲」侵襲村莊「我們村快變成『臭屁蟲』的天下了!」最近,很多浦陽鎮舜湖村的村民打進本報新聞熱線82654321說,成群的「臭屁蟲」正侵襲他們的村莊,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希望蕭報可以幫忙找到趕走「臭屁蟲」的辦法。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舜湖村。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莊是浦陽鎮較大的村莊之一,有400多戶村民。
  • 邯鄲臨漳縣孫陶鎮沙河岸村村貌煥然一新
    邯鄲臨漳縣孫陶鎮沙河岸村村貌煥然一新 本網訊: ( 採編 王 華 申清河 董志飛 )近日,在孫陶鎮沙河岸村、村民們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路街道開寬了,路邊也栽上了綠化樹,改善了環境,心裡都特別高興!
  • 「村社合一」讓貧困山村「柳暗花明」
    與當地許多擺脫貧困的農戶一樣,他家的改變也得益於石阡縣推行的「村社合一」機制。近年來,石阡縣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結合山區實際,積極探索村級組織與專業合作社「村社合一」發展模式,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
  • 網紅村: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
    網紅村的出現就是空間視覺化進程不斷加深的必然產物。本文基於社會批判理論中的視覺景觀概念,深入剖析寧波市奉化區王家嶺村的網紅村發展歷程與機制,闡述視覺景觀生產在資訊時代重構鄉村的機制與效應。作為一種鄉村經濟發展模式,視覺景觀生產能帶來鄉村的消費化轉型、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繁榮的表象下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困境不容忽視。
  • 泰山景區曹家莊村建設首批地質文化村
    在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的推動下,泰山景區曹家莊地質文化村建設列為國家首批十大地質文化村之一。11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省地質學會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曹家莊村就地質文化村建設進行了實地踏勘評估。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村社合一」的「紅利」,讓吳永太看到了新希望,對致富奔小康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吳永太所說的蜜瓜扶貧產業園區位於瓜州鎮三工村二組,該園區立足蜜瓜產業振興和提質增效,緊盯促農增收、助力脫貧,依託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瓜州縣西域風瓜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強力推進蜜瓜產業的規範化、合作化、高效化進程。
  • 天涯海角村 幸福不遙遠
    2017年12月,工作隊組織海角村「兩委」幹部和漁民50餘人到廣東海洋大學船員培訓基地開展漁業安全生產技術專題培訓,增強了從事漁業捕撈生產作業的生產能力和安全意識。駐村工作隊隊員、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工程室主任池典賜介紹,4年多來,工作隊不斷拓寬群增收渠道,鼓勵貧困群眾提高生產技能和就業能力,多次組織開展水產養殖、農業種植和漁業安全生產等生產技能專題培訓,及時推薦市場就業信息,逐漸把貧困群眾培養成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我終於明白養殖黃鯛魚的竅門了。」
  • 駐村幫扶有力量 凝聚合力築新貌---岷縣閭井鎮後治村幫扶駐村隊...
    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後治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始終堅持幫扶力度不減、目標不變、重心不移,以幫扶為己任,全面落實「四不摘」總要求,精準幫扶,確保了駐村幫扶工作落實落地生根見實效。  傾心盡力,完善基礎設施。  以前的後治村基礎設施落後、村民生活水平低、思想落後、村裡環境髒、亂、差,特別是村落「無路可走」。
  • 峪口村
    1953年冬,由18戶農戶組成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王安書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由幾個初級社合併成立高級社,社長王安書,支部書記成國憲。1958年後,成立生產大隊,峪口大隊分為14個生產小隊,實行勞力、土地、牲畜、農具四固定,對社員實行基本糧、工分糧相結合的口糧分配辦法。1980年冬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 浙江溫嶺:村企結對共促黨建
    台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一次性環保餐飲具,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上市企業,在全球設有6家生產基地,目前在全國同行業企業中位列第一,是溫嶺市最大的對美出口企業。為助力鄉村振興,幫助農村有志青年解決就業並實現脫貧致富夢想,企業主動與松建村取得聯繫,以黨建共建的形式,攜手共謀發展。  松建村位於松門鎮南城管理區。
  • 我的駐村故事|滲雨的房子和一支「不專業」的修補隊
    淇濱區醫保局駐中柴廠村工作隊扶貧紀實撰稿人:王文奇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2019年5月我作為淇濱區醫保局局黨組派駐到中柴廠村工作隊的一員,第一次來到中柴廠村那一刻,我就想到了是這首詩。這裡很美,田園美,百姓更美。剛來的時候,作為新兵的我總是在學習,在實踐,在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做的更好。
  • 毛相林:「天坑村」的帶路人
    曾經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要4天時間。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發動村民們一起修路。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曾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2004年,下莊村人歷經艱險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裡長、2米寬的機耕道。後來,當地政府先後對下莊村的道路進行加寬、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
  • 杭州:城市大腦·蕭山平臺發布五大應用場景
    原標題:城市大腦·蕭山平臺 發布五大應用場景 從交通小腦開始,蕭山是杭州最早探索城市大腦建設的區縣。1月2日上午,「城市大腦·蕭山平臺」2019年建設成果發布會上,蕭山正式發布服務蕭山區域的數字駕駛艙V3.0,五大民生應用創新場景「雲嘯智查」,「寧聚藍」、「e鍵就醫」、「一路清新」、「碼上遊蕭山」也在這次大會上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