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顛簸,驅車500餘公裡,終於從廣州市抵達雷州市企水鎮海角村。這個近2000人的省定貧困村,三面環海,遠離大陸,曾是雷州最窮困的邊陲一隅。但記者今番到來,卻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
村口海堤上修建的海岸護欄蔚為壯觀,海岸線上一棟棟現代化的漁民新居拔地而起,村南面800餘畝的養殖池塘碧水微瀾……
扶貧先扶智,口袋「鼓起來」
「今天魚不賣,我要招待客人!」10月24日一大早,又是海角村扶貧養殖基地收穫的日子。李老伯邊從魚網上摘下活蹦亂跳的黃鯛魚,邊樂呵呵對魚販子說,現在養魚技術有了,口袋也有錢了,不需要天天從海裡討生活了。
海角村由一個自然村組成,行政範圍9241畝,其中建設用地318畝,農用地2917畝,水域及其他6006畝;在全村399戶人口中,貧困戶佔66戶,共325人,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58戶306人,無勞動能力貧困戶8 戶19人。
2016年4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負責海角村對口幫扶和精準扶貧工作。如何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任務,實現貧困漁村美麗的「蝶變」?該廳駐村工作隊深深意識到,扶貧先扶智,只要讓群眾的腦袋「富起來」,口袋才能「鼓起來」。
為此,工作隊釆取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輔以自選行動的「4+X」扶貧模式,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做好統籌規劃,在大力發展項目產業同時,加大對貧困戶勞動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群眾的創收能力。
2017年12月,工作隊組織海角村「兩委」幹部和漁民50餘人到廣東海洋大學船員培訓基地開展漁業安全生產技術專題培訓,增強了從事漁業捕撈生產作業的生產能力和安全意識。
2018年5月,工作隊組織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開展漁業科技下鄉培訓活動,為海角村60名村民舉辦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培訓班,開設了「魚蝦混養技術」和「沙蟲高密度養殖技術」等進行專題講座,並組織村民前往廣東海威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紀家基地,實地考察學習循環水養殖與育苗技術。
「今年又舉辦了粵菜師傅等技能培訓。」駐村工作隊隊員、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工程室主任池典賜介紹,4年多來,工作隊不斷拓寬群增收渠道,鼓勵貧困群眾提高生產技能和就業能力,多次組織開展水產養殖、農業種植和漁業安全生產等生產技能專題培訓,及時推薦市場就業信息,逐漸把貧困群眾培養成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我終於明白養殖黃鯛魚的竅門了。」李老伯手捧一條身長約20釐米的黃鯛魚說,過去只知道肉質鮮美、清爽可口,現在終於明白它生活在清淨海域,第三年才開始產卵,「每年的六月和十一月是產卵期,千萬捕不得」。
貧困戶在家,端上「金飯碗」
37歲的陳創、李小慧夫婦,當年是海角村令人羨慕的一對。孔武有力的陳創從事漁業捕撈生產作業,聰慧漂亮的李小慧則採小海和帶娃,小日子過的美滋滋、甜密密。
2013年5月,陳創不慎發生車禍,頭部遭到嚴重撞擊,智力受損,經醫院籤定為二級殘疾。「10來年打魚、打工積攢的十幾萬元錢全部花光。」李小慧說,原本蓋房款全部搭進了,一家5口借住在他人60年代的泥磚房中,日子變得苦澀難過,整天以淚度日。
2019年11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副處長,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沈志宏興衝衝地告訴陳創、李小慧夫婦,已將他家無房情況上報雷州扶貧部門,爭取政務補助。「有國家和政府的危房改造補貼,你們家一定能住上新房的。」
隨後,經過村「兩委」研究決定,由陳創擔任海角村衛生保潔員,負責每日垃圾轉工作。聞迅而動的廣東省地圖院及時贈送了1臺垃圾轉運車和2臺環衛電動車,解決了垃圾清運難題。「每月有2500元的固定工資。」10月24日下午,智力恢復越來越好的陳創站在自家新蓋的房子面前,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老婆每天到灘涂挖沙蟲和採螺,掙錢穩中有升,日子過的絕對沒問題。」
據了解,當年海角村集體經濟薄弱,漁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整村基礎設施條件落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多戶農戶的生活難以為繼。如何驅散貧困的陰霾,成了全村人的「心頭病」。
近年來,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行業部門優勢,不斷變「輸血」為「造血」,通過實施海水養殖、生態農業和林間養雞業、入股民營企業分紅、成立農民合作社、增設公益崗位等增收措施,讓貧困戶增收脫貧,使12名貧困戶和村民在家門口端上了「金飯碗」。
貧困戶李維陸說起扶貧產業,興奮不已、滔滔不絕,「我們貧困戶是被招聘進魚蝦混養項目的,每個月工資不少於3500元。」他說,主要進行日常經營管理,工資不封頂,豐產的話,還有分成獎!
據統計,2018年底,海角村建檔立卡的66戶317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2020年5月,通過湛江市、雷州市兩級考核,7月通過省級第三方評估。2016至2019年幫扶以來,海角村相對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858.2元、12616.82元、17597.8元、15663.48元,年均增長率達42.8%。
規劃助脫貧,駛上「快車道」
鏡頭一: 驅車通過唯一進村的人工長堤,進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棟棟面朝大海的新式樓房。「這是我們村最好的海景房。」33歲的豪仔放下手中活計,神氣十足地說: 「我這個樓房建好後,保證遊客都會來住宿。」
豪仔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深圳打拼。2020年春節,回家過年,發現昔日無人光顧的窮漁村在對口幫扶下,先後獲得「生態文明村」「湛江市衛生村」稱號,特別是看到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碧桂園集團聯手推出的「海角村村莊整治規劃方案」後,趁著疫情無法外出,他對全村新規划進行了詳細的研讀。「我不僅要搬回來住,也要開民宿。」
鏡頭二: 「放線千萬不能馬虎。」「海堤軟土地基一定要做牢固。」在海角村300米長的海堤上,海岸帶俢復正在抓緊施工,忙的不亦樂乎的駐村工作隊隊員陳曉欣對著施工方,千叮嚀、萬囑咐。
90後的陳曉欣是廣東省地圖院地圖研發部工程師、註冊測繪師,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他告訴記者,海角村潮汐由於受到海洋地貌和海岸附近地形的影響,形成了無規律潮汐,給海岸帶俢復帶來了種種困難。為此,在施工中,針對不規則半日潮和全日潮特點,他們見海行事,「往往深夜挑燈夜戰,加快工程進度。」
記者看到,在海角村2500畝的紅樹林上空,一群群白鷺迎風飛揚,有的飛向海面覓食,有的在半空中翩翩飛舞,有的在紅樹林築巢棲息,好一幅生態和諧美景畫面。
據了解,工作隊在抓好扶貧產業的同時,多方籌資為海角村實施美麗「蝶變」,新建了碼頭、衛生站、公共廁所、體育休閒廣場、候車廳等;改造了村道硬底化、排汙管道、沿海防護堤、汙水處理池、自來水管道、燈光球場、路燈、石景小公園、辦公樓等一系列民心工程,受到了村民交口稱讚。
「我嫁到這裡有40年了。」喜歡熱鬧的陳大媽說,當年嫁到漁村,圖的是有海鮮吃,沒想到隨後的日子,老公打的魚蝦越來越少,往外搬的村民越來越多,平時想串個門、聊個天也難見人,如今村莊變美了,外地遊客也來了,「我現在成了義務宣傳員,見到生人都會主動迎上去聊幾句,哈哈……」陳大媽爽朗的笑聲在美麗的海岸線上空久久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