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億年成功「瘦身」小天體「天涯海角」的秘訣是曬太陽

2020-10-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NASA

本報記者 張 曄

柯伊伯帶數以億計的含冰小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中遺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馬天體和木星族彗星的來源地。因此,研究柯伊伯帶天體對了解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等問題具有關鍵的科學意義。

2019年元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飛越柯伊伯帶小天體「2014 MU69」。

這是目前人類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天體,它那扁平的雙瓣狀結構,宛如一個胖乎乎的雪人。這個「胖娃」引起了科學家的濃厚興趣。它的名字Arrokoth來源於美洲原住民波瓦坦人的語言,意指「天空」;同時它也有個詩意的中文名字——「天涯海角」。

10月5日,《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建立並利用太陽系小天體活動性物質揮發導致其形狀演化的模型,對「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這個圓乎乎的「胖娃」在其誕生後100萬到1億年的時間裡,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等活動性氣體揮發導致了其扁平狀結構的形成,而且這種「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神秘的柯伊伯帶小天體

柯伊伯帶的命名來自一位美籍荷蘭天文學家——G.P.柯伊伯。

1951年,柯伊伯把愛爾蘭天文學家E.埃奇沃思提出的關於短周期彗星起源的設想發展成相應的理論,於是後人將這一預期中的環帶稱為柯伊伯帶,或埃奇沃思—柯伊伯帶。

1992年,天文學家用光學望遠鏡在海王星軌道外的環日軌道上觀測到一個小行星,隨後又發現更多類似的天體。到2006年,觀測到的總數已超過1000個,其中最大的一個直徑達1200千米,其餘的直徑多為200—400千米。

現在,人類已經可以通過地面望遠鏡觀測到柯伊伯帶不計其數的小天體,或者像「新視野」號那樣,飛越柯伊伯帶,為那些神秘的小天體拍張特寫近照。

趙玉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柯伊伯帶在太陽系圓盤外圍,海王星軌道以外,距太陽30—50個天文單位(AU,1天文單位約為1.496億千米),主要由小型天體或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組成。

它與小行星帶類似,分布著數億固態小天體,是木星族彗星的發源地。但與小行星帶不同的是,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主要由凍結揮發物構成,如二氧化碳和水,而非金屬物質。

說起柯伊伯帶中最著名的天體,就是曾經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不過後來它被排除在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大小和柯伊伯帶某些小天體的大小相當。

關於柯伊伯帶小天體的成因,目前還是一個未解的謎,科學家傾向於認為不同族群的柯伊伯帶小天體可能形成於太陽系的不同位置。在45億年前,在接近太陽的區域,許多星際物質繞著太陽轉動、互相碰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以及氣體巨行星的固體核。而在遠離太陽的區域,比如柯伊伯帶,溫度極低,許多宇宙塵埃、冰、氣體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了大量比行星小的天體。

保留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物質

柯伊伯帶數以億計的含冰小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中遺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馬天體和木星族彗星的來源地。因此,研究柯伊伯帶天體對了解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等問題具有關鍵的科學意義。

而「天涯海角」作為柯伊伯帶中最穩定的一類小天體——「冷經典」族群,其軌道在演化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幹擾很少,屬於該區域土生土長的小天體。對於「天涯海角」的探測可以為人類研究太陽系和太陽系天體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之所以把『天涯海角』稱為『冷經典』,並不是因為它的溫度低,而是從動力學上看,這類天體的軌道更加穩定,可以說是太陽系內最穩定的一類天體。」趙玉暉介紹說,除了「冷經典」族群,在柯伊伯帶內還有「熱」經典柯伊伯帶天體、離散盤小天體、海王星共振軌道小天體等其他類型的小天體。

「天涯海角」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天文發現。它距地球約66億千米,是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雙瓣結構天體,表面直徑不超過32千米,它奇特的扁平形狀被認為是「新視野」號探測器獲得的最令人意外的探測結果。而且它的顏色偏紅,溫度極低。「這說明它含有託林,一種如甲烷、乙烷等簡單結構有機化合物在紫外線照射下形成的、存在於遠離恆星的寒冷天體上的物質。現有資料表明,它的表面最高溫度約為零下218.15攝氏度。」趙玉暉說。

而在柯伊伯帶內,「天涯海角」又是極為穩定的「冷經典」族群,可以說它自45億年前誕生後就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因而「天涯海角」很可能保留著一些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物質。

輻射差異決定小天體「體形」

雙瓣結構的小天體在太陽系中較為普遍。但是扁平結構的天體則較為罕見,目前也沒有相關的理論和模型對於它的存在給出合理的解釋。

在此之前,國際天文學界並未對「天涯海角」奇特的形狀給出相應的解釋,此前曾有猜測,這種扁平形狀是在太陽系早期的星雲坍塌過程中形成的。

趙玉暉團隊自主開發出一套活動性物質揮發作用下小天體形狀演化的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他們對木星族彗星67P/CG,以及其他木星族彗星開展了相關的研究。

「雖然受觀測數據限制,我們的樣本比較有限,但是該模型在67P/CG彗星形貌的南北不對稱及彗星的表面地貌演化等問題的研究中都得到了驗證,這就說明我們的模型是可信的。」趙玉暉說道。

趙玉暉告訴記者,儘管如它的名字一樣,「天涯海角」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新視野」號對它也僅僅是匆匆一瞥,但是對它的形狀的研究仍然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在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的初期,微米量級的塵埃相互粘結形成毫米或釐米大小的顆粒,這些顆粒不斷聚集形成幾十到百千米大小的球形或橢球形星子。「天涯海角」可能最初就是由兩個這樣的星子結合形成的。

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星際空間中仍充斥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遮擋了大部分太陽輻射,遙遠的柯伊伯帶區域溫度依然非常低,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這類活動性極強的分子能夠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於星子中。隨著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被驅散,太陽輻射變得強烈,溫度逐漸升高,「天涯海角」表面和內部的活動性氣體開始揮發,物質逐漸流失。

由於「天涯海角」兩極受到的太陽輻射遠遠大於赤道區域,因而氣體的揮發速度也大大提高,整體形狀不斷的趨於扁平。

「這個形狀演化過程在它形成後大約100萬至1億年的時間內完成,相比起它45億年的年齡,這個過程是非常短暫的。」趙玉暉說。

據趙玉暉介紹,太陽系形成初期,這種形狀演化機制在柯伊伯帶小天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但是某些小天體運行到距離太陽更近的區域,比如半人馬天體或者木星族彗星,由於受到更強的太陽輻射,導致活動性相對較弱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水)揮發,再次經歷類似的形狀演化過程。

「研究表明,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有大量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等活動性氣體存在。了解它們的作用機制對於研究太陽系早期星子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形成演化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趙玉暉說。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花一億年成功「瘦身」 小天體「天涯海角」的秘訣是曬太陽
    科研人員建立並利用太陽系小天體活動性物質揮發導致其形狀演化的模型,對「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這個圓乎乎的「胖娃」在其誕生後100萬到1億年的時間裡,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等活動性氣體揮發導致了其扁平狀結構的形成,而且這種「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胖娃」天體瘦身成功!研究發現:耗時1億年,它一直在曬太陽
    據報導,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和德國科學家展開的合作中,通過建模分析,最終對小天體「天涯海角」的扁平狀結構,找到了解釋,原來,它曾經用1億年的時間來完成「瘦身」。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紫金山天文臺最新揭秘:小天體「天涯海角」為何是扁平形狀的?
    交匯點訊 中文名為「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是目前人類飛船近距離探測的距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近日,關於該小天體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利用太陽系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為「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圖1)的形成提供了新穎、有趣且合理的解釋。
  • 紫金山天文臺最新揭秘:小天體「天涯海角」為何是扁平形狀的?
    交匯點訊 中文名為「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是目前人類飛船近距離探測的距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近日,關於該小天體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利用太陽系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為「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圖1)的形成提供了新穎、有趣且合理的解釋。
  • NASA公布人類探測最遙遠天體「天涯海角」照片 (1/3)
    NASA公布人類探測最遙遠天體「天涯海角」照片 (1/3) "← →"翻頁
  • 新視野號創造歷史 飛掠「天涯海角」 實現最遠天體探索
    」探測器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遠天體探索。就在全球慶祝2019年新年之際,NASA的新視野號創造了歷史,它飛掠了距離地球41億英裡(約合66億公裡)的柯伊伯帶神秘天體「天涯海角」。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形成時的冰凍遺蹟。這是人類探索太陽系歷史上最遠的一次飛掠,也是新視野號第二次執行柯伊伯帶飛掠任務。2015年7月,新視野號已經飛掠了冥王星。
  • NASA公布太陽系邊緣天體「天涯海角」照片 狀似「雪人」
    「新視野」號所拍攝的首批「天涯海角」圖片。(圖片來源:NASA)中新網1月3日電 綜合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日前飛越一個暱稱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太陽系邊緣天體。
  • 在太陽系邊緣遊蕩的「雪人」:新視野號揭開「天涯海角」真面目
    「新視野」號以每秒 14.5 千米的速度飛掠這顆 30 千米長、15 千米寬的天體。在美國東部時間 1 月 1 日上午 12:33,「新視野」號與「天涯海角」的距離達到最小值,只有 3500 千米。飛掠過程中「新視野」號一直在收集數據。在 10 個小時之內,該太空飛行器成功地把數據傳送回地球,這表明它成功完成了與該遙遠天體的近距離接觸。
  • 科學家揭秘「最遠天體」如何「瘦身」
    記者1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國、德國、美國天文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人類探測器「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阿羅科斯如何由「圓」變「扁」「瘦身」的。這一研究或能幫人類揭開更多太陽系早期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之謎。
  • 新視野號近距離飛越太陽系邊緣小天體—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洛杉磯1月1日消息,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1日近距離飛越一顆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太陽系邊緣小天體。這是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   美國東部時間1日零時33分(北京時間1日13時33分),「新視野」號以每小時約5萬公裡的速度從距離「天涯海角」僅3500公裡處飛過。
  • NASA揭「天涯海角」秘密:表面相對光滑,未發現水!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飛越一個暱稱為「天涯海角」、形似雪人的太陽系邊緣天體一年後,目前仍在距離地球40億英裡的地方,為人類揭示「天涯海角」的秘密。據報導,最新數據表明,科學家們發現這個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天體表面相對光滑,隕石坑比預期的少得多。它外表很紅,科學家認為,這種紅色色調由其表面有機物質的改變引起,這在柯伊伯帶中很常見。另外,儘管天體上存在凍結的甲烷,但目前仍未發現水的存在。
  • 楊紫向任賢齊求取瘦身秘訣,任賢齊用四個字形容,網友:人艱不拆
    本以為只是網友拍攝的角度問題,那麼瘦的小猴子怎麼可能那麼容易長肉呢,誰知這消息還真不是空穴來風。楊紫做客「親愛的客棧」時,喬欣想吃東西,不好一個人吃東西,問楊紫吃不吃,楊紫當時就說自己在減肥,不能多吃。下一秒,楊紫和喬欣一點也不顧形象的啃起了烤羊腿,連劉濤都看不下去了。提醒楊紫:「這位著名的女演員,請你放下!」
  • NASA公布最遙遠天體「終極遠境」天涯海角高清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新視野號」,元旦飛越距離地球約65億公裡的「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又譯終極遠境),是人類飛行器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
  • 天文學家無法揭曉 「天涯海角」的神秘葉瓣結構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小天體「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是葉瓣狀結構,科學家也不確定為什麼。1月1日午夜之後,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太空飛船近距離掠過「天涯海角」,這是一顆小型、冰冷天體,距離冥王星軌道大約16億公裡。
  • 新地平線號即將飛抵天涯海角,揭示人類從未到達過的極地真面目
    還有3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即將飛抵天涯海角!這是NASA帶給我們的新年新驚喜。不知情的小夥伴可能會奇怪:新地平線號來三亞度假了?其實,此天涯海角並不是在三亞的天涯海角,而是一顆位於柯伊伯帶的古老天體。
  • 年後肉多必看~演藝圈瘦身狂 陳明真換夫成功 小甜甜醜女變辣妹
    減肥是不少人一輩子都在努力的目標,尤其是春節年後的大魚大肉之後,剷肉更是勢在必行,去年就演藝圈有不少剷肉成功的案例,有的胖胖女變辣妹,有的大肚男變清秀鮮肉,其中有不少甘苦談,讓年後要減重的你我都能引以為參考。
  • NASA「新視野」號飛掠迄今最遠天體
    據美國科技雜誌《連線》,早在2014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功地發現了一些新的柯伊伯帶天體,其中就包括2014MU69(在取得它的足夠軌道資料後由小行星中心編號),並將這個小行星列為「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後的下一個探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