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新視野」號飛掠迄今最遠天體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2018年12月21日從NASA方面得到的藝術家插圖,描繪了「新視野」號飛掠「天涯海角」小行星的場景。圖/視覺中國

  據NASA官網,當地時間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將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2014MU69,這將是太空飛行器探索史上的最遠天體。科學家對這個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知之甚少,屆時「新視野」號將近距離飛掠此天體,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為什麼選擇「天涯海角」?

  據美國科技雜誌《連線》,早在2014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功地發現了一些新的柯伊伯帶天體,其中就包括2014MU69(在取得它的足夠軌道資料後由小行星中心編號),並將這個小行星列為「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後的下一個探測目標。「天涯海角」這個暱稱來自於一場全球徵集活動,任務團隊在34000個候選名稱中選中了這個詞,因為2014MU69對地面望遠鏡而言太過於暗淡,科學家無法觀測到具體情況,「天涯海角」則寓意著未知的世界。

  對於NASA如何選中了「天涯海角」這個小行星,BBC分析稱,科學家想要探測比冥王星更遠的天體,「天涯海角」則恰好處於「新視野」號能力可到達的範圍內。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新視野」號之所以選擇「天涯海角」作為探測目標,重要原因是探測器的能量限制。「新視野」號的主任務是探測冥王星,探測冥王星的時候是飛掠而不是環繞,但其實進入它的軌道環繞是最最理想的方式,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能量限制,如果要讓探測器制動剎車,消耗的能量太大。當「新視野」號飛掠過冥王星後,調整自己軌道能力已經極弱了,因此只能在它有限的可調整範圍內選擇一個路徑相對較近的小行星,所以並不是完全主動去選擇「天涯海角」,而是沒有多少可選擇的餘地。

  「天涯海角」具體什麼形狀?

  「『天涯海角』什麼形狀?由什麼構成?是否有大氣?無人知曉。」「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說道。NASA介紹,根據現有的探測資料,「天涯海角」距離地球約65億公裡,距離冥王星約16億公裡,它形成於柯伊伯帶的冰凍區,溫度極低,這樣的環境更加完好地保留其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新視野」號任務團隊通過太空望遠鏡觀測「天涯海角」的飛影,認為其形狀有可能是相互環繞的兩個物體,也可能是兩個物體相連,如啞鈴狀。而它的直徑大約只有30公裡,比冥王星的體積小得多。

  在過去幾個月裡,NASA研究人員通過「新視野」號對「天涯海角」進行持續拍攝,他們發現無法檢測到這顆小行星的任何光變曲線,即不知道它是否在自轉或相對於恆星進行移動。「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表示:「在確定它不是球體的情況下,自轉時應該能檢測到光變曲線,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真的是一個謎。」據《紐約時報》,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天文學家馬克·布伊博士分析,有兩種情況導致這一情況,一種是「新視野」號的路線和「天涯海角」的自轉軸重合,另一種情況是「天涯海角」可能被一團塵埃所包圍,這些塵埃掩蓋了它的光曲線。他說,「這是我們所研究過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蹟」。

  「新視野」號此次探測目標是什麼?

  NASA方面稱,「新視野」號1月1日將以52000公裡時間速飛掠「天涯海角」,屆時探測器與這一小行星的距離將只有3500公裡,比2015年飛掠冥王星時的距離近了三分之二以上。

  「新視野」號探測器裝配了Ralph影像及紅外線成像儀等科學儀器。當其飛掠「天涯海角」時,這些設備將用於拍攝天體的彩色及黑白圖像、繪製結構和地形、搜索天體表面的氣體和成分、測量溫度等。《連線》稱,因為探測器與天體距離很近,可以拍攝到非常細緻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將是冥王星圖像的兩倍。「天涯海角」的影像資料將會成為截至目前所有小行星照片中最詳盡的。不過,科學家們還無法確信「新視野」是否能帶回清晰的照片,因為「天涯海角」的自轉速度可能很快,照片可能會模糊。

  NASA官網上的「新視野」號任務計劃顯示,當探測器飛掠「天涯海角」,地面需要等待大約6小時才能接收到它的信號。隨後的20個月內,「新視野」號將陸續向地面傳回搜集到的數據和拍攝的照片。

  據《紐約時報》,負責「新視野」號拍攝任務的科學家哈羅德·韋弗博士說,當「新視野」號觀察「天涯海角」時,實際上也是在觀測四十多億年前行星生成與太陽繫結構形成的時刻。探測器收集的數據將有助於了解早期太陽系的物理和化學環境,也能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系外其他的行星系統。

  ■ 釋疑

  科學家為什麼要對柯伊伯帶進行探索?

  「新視野」號之前探測的冥王星以及此次將飛掠的「天涯海角」都是柯伊伯帶的小行星。柯伊伯帶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太陽系盡頭,這一區域存在著數量龐大的星體。科學家為什麼要對柯伊伯帶進行探索呢?

  楊宇光解釋,在柯伊伯帶,富含甲烷、水、水冰的天體比較多,總體而言質量都比較小。柯伊伯帶形成於太陽系早期,它保留了太陽系早期很多痕跡。而且柯伊伯帶天體基本都處在冰凍區,接收到的太陽光很弱,處於非常冰冷的狀態,不像一些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軌道,離太陽比較近的時候表面物質就會蒸發。像「天涯海角」這樣的天體可能就和幾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候的狀態沒有太大的差別,對了解整個太陽系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對柯伊伯帶的遙遠天體進行探測的任務還較少。楊宇光表示,目前深空探測不是以去往更遠天體探測為重點的,因為限制比較多,工程難度也比較高。目前的幾個大的探測器都是藉助木星的引力加速,而木星繞太陽轉的周期超過11年,所以後續探測需要等待窗口期。而且外太陽系探索要求探測器的規模非常大,所以實現起來也比較困難。現在探測的重點還是火星、月球這些天體。

  「新視野」號的軌跡

  ●2006年1月19日

  「新視野」號發射,飛船直接進入了地球和太陽的逃逸軌道,是人類有史以來以最快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高速飛行器,也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及其衛星的空間探測器。

  ●2007年2月28日

  「新視野」號飛掠木星,向地球傳輸了關於木星大氣和磁層的全部信息以及有關木星衛星的數據。同時,探測器藉助木星引力進行加速,使飛船飛行速度提升到1.45萬公裡每小時,飛向遙遠的冥王星。

  ●2015年7月15日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最近時與冥王星相距12500公裡,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的空間探測器。任務中,「新視野」號向地球發送了大量的冥王星及其矮行星系統的照片。

  ●2019年1月1日

  「新視野」號飛掠「天涯海角」。NASA估計,飛越過後,「新視野」號需要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才能穿越柯伊伯帶,進入星際空間。期間,「新視野」號團隊將會尋找下一個探測目標。(記者 陳沁涵)

相關焦點

  • 新視野號創造歷史 飛掠「天涯海角」 實現最遠天體探索
    」探測器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遠天體探索。就在全球慶祝2019年新年之際,NASA的新視野號創造了歷史,它飛掠了距離地球41億英裡(約合66億公裡)的柯伊伯帶神秘天體「天涯海角」。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形成時的冰凍遺蹟。這是人類探索太陽系歷史上最遠的一次飛掠,也是新視野號第二次執行柯伊伯帶飛掠任務。2015年7月,新視野號已經飛掠了冥王星。
  • 新視野號飛掠太陽系最遙遠古老的天體,還拍了照片
    ,造訪了太陽系內最遙遠的天體,也是太陽系內最古老的天體。 新視野號飛掠「天涯海角」時,距其 3500 公裡,傳回來的照片顯示「天涯海角」是一個花生米狀的天體,
  • NASA新視野號飛掠「終極遠境」,65億公裡外的新年祝福!
    「新視野號」於北京時間1日下午飛掠古柏帶的小行星「終極遠境」(又稱天涯海角),因為距離遠達65億公裡,首批照片預計最快要晚上10點才能傳到地球。
  • 新視野號2019年的飛掠飛行計劃
    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任務已經為其2019年新年將要進行的飛掠的柯伊伯帶(Kuiper Belt)天體2014 MU69設定飛掠距離
  • "新視野"拍到迄今最遠天體,距地超過61.2億公裡
    (原標題:「新視野」號拍到迄今最遠天體圖像,距地超過61.2億公裡)
  • 計劃有變,新視野號暫時不飛掠73.6億公裡外小天體,等待升級
    新視野號狀況良好,自2019年1月1日近距離飛掠小天體天空(Arrokoth)後,由於獲取數據量巨大,在過去的20個月時間裡,新視野號一直在向地球回傳數據,幾乎再沒分派其它任務。升級結束後,新視野號將帶著新系統飛掠另一個
  •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2015-07-15 00:48:09」(New Horizon)傳回一批迄今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不僅發現一個綽號名為「鯨魚」(The Whale)的陰影區,更揭露冥王星表面出現一個心型。
  •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探測器成功飛掠代號為「2014 MU69 」的柯伊伯帶小天體,距離地球約66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抵達地球也要6個小時,這是迄今人類探測器造訪的最遠天體。2018年12月20日,「新視野」小組報告說,從2014 MU69的亮度非常穩定,像是個比較圓的天體。造成這樣的差異的原因可能是,2014 MU69的極區可能正對「新視野」或被灰塵雲包圍,也可能是許多更小的天體圍繞其旋轉。 這次飛掠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 NASA發布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最遠天體」居然形似雪人
    NASA 於本周三(1 月 2 日)公布了新視野號探測器於距地球約 64 億英裡遠的位置傳回的首批照片,向世界展示了人類目前勘探過的最遠天體 Ultima Thule 的外貌。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於美國東部時間的 1 月 1 日凌晨以飛掠的方式「訪問了」這一位於太陽系邊緣,比冥王星離太陽還要遠約 16 億公裡的古老天體,並在距該天體最近的一個半小時內,在距其約 2 萬 8 千公裡的位置上對其進行了拍攝。
  • 新視野來到72億公裡外,現剩11千克燃料,計劃飛掠第三個天體
    柯伊伯帶小天體中,遠到用天文望遠鏡都發現不了蹤影,不過它仍然在與人類保持良好聯繫,8月22日最新數據顯示,新視野號與地球距離47.35天文單位,與太陽距離48.10天文單位,換算一下,約等於72.15億公裡。
  • 創紀錄的太空任務:新視野號飛掠太陽系邊緣,發首張圖像報平安
    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證實,「新視野號」太空船在新年首日飛掠太陽系的「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又稱終極遠境)。這顆巖石性質的物體約有美國首都華盛頓大小,繞行在黑暗且寒冷的庫柏帶(Kuiper Belt),在距離太陽約40億英裡(65億公裡)的軌道運行。這是太陽系的邊緣。
  •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 拍下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
    北京時間昨晚,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掠冥王星,也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清晰照片。  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為什麼依然引起人們的關注?揭開冥王星的神秘面紗意味著什麼?  位於美國馬裡蘭州的新視野號開發人員與飛行控制中心裡,興奮的科學家們舉著美國國旗歡呼雀躍著。
  • 新視野號關於柯伊伯帶的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飛掠伊伯帶小天體2014MU69,如約為我們揭開了這顆小天體的神秘面紗,這也是人類通過探測器近距離探訪到的最遠的太陽系天體。儘管這次電光火石的邂逅只有幾個小時,而參與此次行動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在宇宙中服役了12年。不斷地探索太陽系的新疆界。2006年1月19號,新視野號探測器正式發射升空,而當時新視野號的目標是探測距離太陽約四十個天文單位外的冥王星。
  •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天涯海角」:回頭一瞥 懵了
    2019年1月2日深夜,「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了柯伊伯帶的天體「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正式名稱為2014 MU69。初期照片顯示該天梯長得就像一個花生或者葫蘆。
  • 迄今造訪的最遙遠天體
    北京時間2019年1月2日1時33分(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月1日12時33分),新視野號最接近柯伊伯帶天體天涯海角(Ultima Thule
  • 新視野號下一個更有趣的目標
    新視野號探測器的下一個飛掠目標會不會一個變兩個?
  • 在太陽系邊緣遊蕩的「雪人」:新視野號揭開「天涯海角」真面目
    | 圖片來源:NAS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L,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編譯 張琪雅編輯 戚譯引當全球數十億人迎來新的一年時,「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正飛掠一個人類目前所探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
  • 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14日歷史性地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即將傳回的一張冥王星清晰照片上竟有一塊心形的圖案,「新視野」號當時正在最後一次歷史性飛掠冥王星。
  • NASA公布太陽系邊緣天體「天涯海角」照片 狀似「雪人」
    「新視野」號所拍攝的首批「天涯海角」圖片。(圖片來源:NASA)中新網1月3日電 綜合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日前飛越一個暱稱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太陽系邊緣天體。
  • 罕見掩星,預覽新視野號下一站
    2019年,新視野號將近距離飛掠柯伊伯帶小天體2014 MU69,而目前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還幾乎為零。不過,接下來幾周內,將有幾次罕見的機會,讓遠在地球上的我們能夠提前窺探這顆天體的基本狀況。圖片來源:NASA2019年元旦這一天,在距離地球超過64億千米的地方,NASA的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將高速掠過一顆柯伊伯帶小天體,名為2014 MU69。這顆從行星形成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巖石遺蹟,將成為有史以來被探測器造訪過的最遙遠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