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掩星,預覽新視野號下一站

2020-12-06 果殼網

2019年,新視野號將近距離飛掠柯伊伯帶小天體2014 MU69,而目前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還幾乎為零。不過,接下來幾周內,將有幾次罕見的機會,讓遠在地球上的我們能夠提前窺探這顆天體的基本狀況。圖片來源:NASA

2019年元旦這一天,在距離地球超過64億千米的地方,NASA的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將高速掠過一顆柯伊伯帶小天體,名為2014 MU69。這顆從行星形成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巖石遺蹟,將成為有史以來被探測器造訪過的最遙遠天體。

不過,迫不及待的科學家用不著像新視野號探測器那樣,非得等到2019年才能一窺這顆天體的芳容。未來幾個星期之內,新視野號任務團隊的科學家將抓住幾次罕見的機會,在地球上提前探測MU69的基本性質,為規劃新視野號探測器的最終飛掠搜集關鍵信息。

6月3日,以及接下來的7月10日和7月17日,MU69將依次掩食3顆不同的恆星,遮擋住那些恆星發出的星光。為了觀測6月3日的這場掩星現象,超過50位新視野號團隊成員及合作者,計劃在阿根廷和南非的掩食帶沿線附近一字鋪開。他們會用配備相機的可移動式望遠鏡觀測將被掩食的恆星,查看這顆恆星的星光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透露關於MU69本身的許多信息。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確定MU69附近是否存在可能影響我們飛行規劃的危險——比如光環、塵埃帶,甚至衛星。」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艾倫·斯特恩(Alan Ster)說,「不過,我們還期待能夠對它的軌道了解更多信息,甚至測定的它的大小和形狀。所有這些都將有助於我們規劃最終的飛掠方案。」

他們要看些什麼?

簡單來說,天文學上的「掩食」指的就是一個天體移到了另一個天體的前面。「如果月亮移到了太陽的前面,我們就會看到日食,這也是一種掩食。」新視野號合作研究員、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喬爾·帕克(Joel Parker)說,「如果你位於一場日食的全食帶中,這意味著月球在從我們和太陽之間經過時,它的陰影會在地球表面掃過一條線,而你就位於這條線上。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站在了正確的地點,你就能看到持續好幾分鐘的一場日全食。」

至於MU69的掩星現象,團隊成員在時間上可就沒有這麼寬裕了。領導此次掩星觀測的新視野號合作研究員、美國西南研究院的馬克·比伊(Marc Buie)說,由於MU69個頭太小,估計大概只有40千米寬,掩星應該只能持續大約2秒鐘。不過,就算是這樣,科學家也能夠從中了解許多信息,而且不同的望遠鏡所作的觀測能夠看到這個天體不同部分的陰影,能夠揭示出它的形狀以及亮度。

新視野號團隊的科學家正在準備一臺全新的40釐米望遠鏡,這樣的望遠鏡將被安置在阿根廷和南非,對MU69的掩星現象進行觀測。圖片來源:Kerri Beisser

太空挑戰

任務團隊已經準備好了22臺全新的可移動式40釐米望遠鏡,還有3臺其他的可移動式望遠鏡和超過20臺固定式望遠鏡,它們都將被布置在橫穿阿根廷和南非的掩食帶沿線。不過,決定布置它們的確切位置卻是一項挑戰。這顆柯伊伯帶天體3年前才被人發現,所以它的軌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由於不知道這個天體的確切位置,也就不清楚它狹長的影帶具體會沿哪條路線橫穿過地球——研究團隊打算把它們的望遠鏡排列成一道「柵欄」,每隔10到25公裡就放上一臺,以便提高至少一臺或者多臺可移動式望遠鏡抓住掩星現象中心線的概率,從而幫助測定MU69的大小。

其他望遠鏡將對MU69附近可能存在的碎屑進行多重探測。要知道,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將以大約每小時56000千米的速度掠過這個天體,那些碎屑如果存在的話,有可能會對探測器構成威脅。

「在兩個不同的大洲上展開觀測,我們遇到好天氣的概率將會最大化。」新視野號項目科學家助理、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凱茜·奧爾金(Cathy Olkin)說,「掩食帶預計將穿越非洲和南美洲,我們想在兩地進行觀測,因為我們可不想遭遇一場巨型風暴,把我們全蓋在雲層之下——這次掩星非常重要,機會不容錯過。」

7月10日的那次掩星現象,觀測團隊還將得到來自天空的幫助,被NASA安置在飛機上口徑2.5米的SOFIA平流層紅外天文臺將參與觀測。有了SOFIA的加入,遭遇壞天氣的情況就完全被排除了,因為它佔據了雲層之上的有利觀測機位。這架飛機還將機動飛行到掩食帶的正中心,應該能夠大大提高它的觀測精度。SOFIA和新視野號之間的合作早有先例。就在2015年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之前, SOFIA曾經觀測過冥王星掩食一顆背景恆星。

6月3日(左)、7月10日(中)和7月17日(右),MU69將依次掩食3顆背景恆星。第一次掩星的掩食帶將從非洲和南美洲經過,天文學家已經在兩地安置了幾十臺望遠鏡,確保至少一臺能夠抓住掩星現象的中心線。圖片來源:asteroidoccultation.com

規劃飛掠方案

任何有關MU69的信息,不論是天上採集的還是地上觀測的,都將大受歡迎。新視野號上Ralph設備的副首席研究員、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卡莉·豪利特(Carly Howett)說,研究團隊正在規劃對MU69的觀測方案,而他們對這個天體還幾乎一無所知——而且進一步了解它的時間也很緊張。「直到2015年飛掠冥王星之後,我們才能夠開始規劃對MU69的近距離探測。」她說,「只給了我們2年時間,而在此之前差不多用了7年時間,我們才規劃好了近距離探測冥王星的方案。所以,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次的飛掠方案規划起來非常困難,挑戰性也更高。」

如果天氣不壞,預報也不差,即將發生的這場掩星將第一次透露MU69的確切大小,以及它表面的反照率。對於規劃飛掠它的觀測方案來說,這些數據至關重要——舉例來說,知道了它的大小和表面的反射亮度,新視野號團隊才能正確設定探測器上相機和光譜儀的曝光時間。

「探測器飛掠是沒辦法重來的,」斯特恩說,「沒有第二次機會。即將發生的掩星事件,是近距離遭遇MU69之前我們能夠了解它的寶貴機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這場獨一無二的飛掠,去拜訪太陽系形成時期留存下來的這顆科學價值非凡的重要遺蹟。」(編輯:Steed)

相關焦點

  • 觀測罕見掩星,為新視野號開路!
    由於不知道這個天體的確切位置,也就不清楚它狹長的影帶具體會沿哪條路線橫穿過地球——研究團隊打算把它們的望遠鏡排列成一道「柵欄」,每隔10到25公裡就放上一臺,以便提高至少一臺或者多臺可移動式望遠鏡抓住掩星現象中心線的概率,從而幫助測定MU69的大小。其他望遠鏡將對MU69附近可能存在的碎屑進行多重探測。
  • 新視野號下一個更有趣的目標
    新視野號團隊布局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數個望遠鏡正好能夠捕捉到它一閃而過的影子——被稱為「掩星」的天文事件,並得以捕獲一些重要數據,以此幫助新視野號飛掠任務計劃者決定這個飛行器的軌道,以及了解MU69的大小、形狀、軌道和周圍環境。上圖是第二幅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的概念圖,MU69是新視野號探測器任務的下一個飛掠目標。
  • 歷時30年的掩星觀測:揭示冥王星大氣壓變化之謎
    來源:新浪科技由新視野號拍攝到的冥王星真實色彩圖片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每當冥王星經過一顆恆星的前面時,我們就能探測到有關其大氣層的寶貴信息。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冥王星的掩星現象非常罕見。
  • 新視野號的最新發現
    NASA新視野號拍攝的這張高解析度圖像是結合拉爾夫/多光譜可見光成像相機(MVIC)拍攝的藍色,紅色和紅外圖像所得。
  • 新視野號關於柯伊伯帶的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飛掠伊伯帶小天體2014MU69,如約為我們揭開了這顆小天體的神秘面紗,這也是人類通過探測器近距離探訪到的最遠的太陽系天體。儘管這次電光火石的邂逅只有幾個小時,而參與此次行動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在宇宙中服役了12年。不斷地探索太陽系的新疆界。2006年1月19號,新視野號探測器正式發射升空,而當時新視野號的目標是探測距離太陽約四十個天文單位外的冥王星。
  • 新視野號探測器下一個目標確定,兩年後抵達,這裡從未被觀測
    川陀太空訊 2015年7月,美國航天局的新視野號飛船成為了第一艘飛過冥王星的飛船,並創造了歷史。從那時起,宇宙飛船可執行的任務範圍擴大了,它可以深入太陽系外部並且探索一些柯伊伯帶天體(KBO)。2015年,MU69被確定為新視野號飛船的兩個候選目的地之一,並由特派團科學團隊向NASA推薦。MU69成為候選目的地,是因為它能夠為研究提供寶貴的機會。
  • 看影識佳人:「新視野」號下一個「約會對象」長啥樣
    但是,「新視野」團隊的科學家為了這一刻,準備了好幾個月。  2014MU69,一顆古老的柯伊伯帶天體,從一顆恆星面前匆匆掠過,並短暫地遮住了它。  這就是「新視野」科學團隊要看到的掩星現象。他們想知道,2014MU69到底是啥模樣、是何大小。因為,它就是「新視野」號在繼冥王星之後的下一個飛越目標。
  •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
    如今「新視野號」探測器已在太空遨遊9年。在信息傳遞介質上,「新視野號」與以往的深空探測器稍有不同,以往的探測器攜帶的是錄音帶,而「新視野號」帶著刻著45萬名支持者的名字和DVD以及克萊德·威廉·湯博的骨灰,(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了冥王星)在「新視野號」完成主要任務後,它將遠離太陽系,循著早期的「先驅者」和「旅行者」的足跡前進,飛往更遙遠的地方。
  • 看影識佳人:「新視野」號下一個「約會對象」長啥樣-中新網
    但是,「新視野」團隊的科學家為了這一刻,準備了好幾個月。2014MU69,一顆古老的柯伊伯帶天體,從一顆恆星面前匆匆掠過,並短暫地遮住了它。這就是「新視野」科學團隊要看到的掩星現象。他們想知道,2014MU69到底是啥模樣、是何大小。因為,它就是「新視野」號在繼冥王星之後的下一個飛越目標。8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從這次掩星觀測獲得的初步信息。
  • 「新視野號」的10個數~
    、10個數字全方位了解一下「新視野號」。 30克骨灰 冥王星和太陽系」第三區」的發現者克萊德•W•湯博的30克骨灰被裝在一個小盒子裡,跟隨新視野號來到了冥王星,這裡是這位英雄理應安息之所。 1991年郵票 「新視野」號除了裝載專業觀測設備,還攜帶了很多和科學沒什麼關係的物品。
  • 新視野號探測器的四大發現
    上圖是北京時間2015年7月16日凌晨三點,NASA召開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的新聞發布會,公布的一段畫面。當然還公布了一些其他令人興奮的發現,小編在這裡整理一下,呈現給大家。三:冥衛一卡戎下圖是冥衛一卡戎的高清圖,7月13日由新視野號探測器的長距離探測成像儀(LORRI)拍攝,當時相距約為46.6萬公裡。
  • 解密冥王星—不平凡的新視野號
    這個神秘的地區擁有著太陽系構成的線索,並且,它遠遠超出了人類可以觸及的範圍,直到新視野號的出現。新視野號的目的就是:探索冥王星,收集越多數據越好,並傳送回地球,然後探索柯伊伯帶及更遠的地方。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視野號研發團隊讓它全副武裝,裝有七個超高水準的科學儀器。
  • 冥王星地下黨和新視野號的故事
    為表彰應用物理實驗室在太空探索中的卓越貢獻,國際天文聯合會把132524號小行星命名為APL。2015年7月14日晚上20:52,應用物理實驗室控制中心門庭若市,這一刻是新視野號發射以來最為期待的時刻。為了讓新視野號電力充沛,集中精力開展科學探測,控制中心已連續21個小時沒有與它進行通信聯繫了。
  • 新視野號觀測下的宇宙
    2015年7月,NASA發射的新視野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近距離對冥王星進行探測的探測器。接著,在2018年12月31日,該探測器首次邂逅了一個名為Arrokoth(編號為2014 MU69)的柯伊伯帶天體。同時新視野號在外太陽系的獨特位置能幫助天文學家進行罕見而有益的科學研究。
  • 新視野號歷經九年已經到達冥王星,其也發回了柯伊伯帶的照片!
    發射探測器到柯伊伯帶,然後對它進行深入的探測,才會給我們帶來大量有用的信息,因此科學家們發射了新視野號飛船,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對柯伊伯帶進行全面的詳細的探測。歷經九年的飛行,它到達了冥王星,之後將會飛向柯伊伯深處。在行進的過程當中,不斷的有照片發回到地球。通過發回的這些照片,人們看到了柯伊伯帶不可思議的奇特景像。
  • 新視野號給冥王星送去9件神秘貨物
    再過6個月,也就是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將近距離飛掠冥王星。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自2006的1月19日發射升空以來,已經孤獨地在太空中飛行了近9年時間。
  • 新視野號觀測到冥王星大氣層:高度擴散
    新視野號團隊的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富含氮的大氣層從冥王星表面一直擴展到1600公裡高度。這也是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到距離冥王星表面270公裡以上的大氣層。這幅冥王星全球地圖顯示了新視野號在對冥王星掩食太陽觀測時,冥王星上日出與日落的位置這次對冥王星大氣層的觀測是在新視野號14日最近距離飛掠冥王星之後的一個小時,約在北京時間14日晚20點51分,當時新視野進入到冥王星日食陰影區,即被冥王星星體遮掩太陽光的地方,新視野號上的Alice紫外成像光譜儀通過測量透過冥王星大氣層的太陽光,得到它的大氣層高度、成分、溫度等分布
  • 細說新視野號成功飛越冥王星的這一壯舉
    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於2006年1月19日,發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太空船升空,歷經了9.5年的時間,於2015年7月14日這一天抵達,當初發射新視野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索太陽系中尚未被太空船探測過的第九號行星- 冥王星。
  • 新視野號在冥王星發現藍天和水冰
    冥王星的藍空:上周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傳回了首批冥王星大氣層的彩照,照片顯示冥王星有藍色的大氣層。美國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新視野號計劃的主要研究者Alan Stern說道。冥王星大氣層的微粒本身可能是灰色或紅色的,但是他們把太陽光散射成藍色的方式引起了新視野號科研團隊的注意。
  • 新視野號飛船訪問過的最遙遠物體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於2006年1月19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裡/秒,或58,536公裡/小時(10.10英裡/秒或36,373英裡/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