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新視野號拍攝的這張高解析度圖像是結合拉爾夫/多光譜可見光成像相機(MVIC)拍攝的藍色,紅色和紅外圖像所得。圖中明亮廣闊區域是「心臟」史普尼克平原的西葉,已知該區域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
照片來自:NAS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HUAPL)/美國西南研究院
1.科學家通過分析冥王星表面的隕石坑,來確定不同區域的地質年齡。數據表明冥王星在過去的40億多年來一直處於地質活躍狀態。此外,冥王星上比德克薩斯州面積還大的巨大冰原——史普尼克平原,則因為表面完全沒有觀測到隕石坑而估計其地質年齡不超過1000萬年。
2.現已發現冥衛一卡戎有著古老的地表。譬如,位於卡戎赤道區域、廣闊無垠的伏爾甘平原(「護城河山」庫布裡克山與克拉克山正位於此),很可能是40億年前冰火山噴發到卡戎表面巨大的冰巖漿流形成的。這些巖漿可能與卡戎地下海洋的凍結有關,這一凍結曾導致卡戎地殼全球性破裂。
3.冥王星地表構成要素的分布極其複雜——富水、富氮、富甲烷——這為了解冥王星的氣候和地質歷史出了諸多難題。這種地表成份的多樣性在太陽系外星系是聞所未聞的。
4.冥王星的高層大氣溫度比地球上的研究結果要低得多(約低70華氏度或21攝氏度),對大氣逃逸率有重要影響。為什麼冥王星高層大氣如此低溫仍是個謎。
5.首次檢測出冥王星大氣中大量重要氣體(如分子氮、甲烷、乙炔、乙烯和乙烷)的組成分布隨高度變化。
6.首次發現形成冥王星大氣霧霾層的可能機制。這一機制涉及到大氣重力波對霧霾顆粒濃度的作用,而大氣重力波則是由風吹過冥王星的山地地貌形成的。
7.在新視野號飛掠之前,冥王星四顆小衛星的存在使科學家擔心冥王星體系中的碎屑會給新視野號帶來危險。但威尼西亞伯尼學生制測塵器(Venetia Burney Student Dust Counter)在五天裡只記錄到一顆塵埃粒子。這近似於與外太陽系開闊空間內塵埃顆粒的密度(每立方英裡6粒塵埃),表明冥王星周圍區域其實並沒有滿是物質碎屑。
8.新視野號所載的帶電粒子儀顯示,太陽風與冥王星大氣層之間相互作用的區域僅限於冥王星的向陽面外6個冥王星半徑(約4500英裡即7000千米)的範圍內。這比飛掠之前的預期要小得多,可能是因為先前紫外大氣掩星觀測數據模型降低了大氣逃逸率。
9.冥王星小衛星的反照率(反射性)高達50%至80%,這與柯伊伯帶小天體5%至20%的低反照率完全不同。這種差異更加證實了這些衛星並不是從柯伊伯帶捕獲,而是在那次創建整個冥王星系的巨大碰撞之後,在碰撞產生的物質盤中凝聚而成。
來源:Nasa中文
如涉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繫我們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一鍵關注我們)
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ove_hhyz
也請您推薦給您身邊的朋友們,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