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號到達柯伊伯帶,竟發現一個類似「雙星」的小行星

2020-08-25 宇宙科學室

在與冥王星成功會合後,新視野號宇宙飛船被送往位於柯伊伯帶的一個更小的天體。當它飛過時,宇宙飛船捕獲了一個由兩個截然不同的葉瓣組成的小世界的圖像,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葉瓣的屬性有點令人困惑,但具體細節還需等待深入研究,因為距離和電力預算的結合意味著將「新視野號」的大部分數據傳回地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隨著高解析度圖像的出現,對這些數據的等待終於結束了。科學家們利用這些圖像,試圖更好地了解現在被稱為阿洛克特(Arrokoth,以波瓦坦語中「天空」的意思命名)的形成和結構。雖然這些數據並不能回答我們關於阿洛克特的所有問題,但它確實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這種奇怪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很好的想法。

「接觸雙星」小行星,阿洛克特


「新視野號」是自地球發射以來速度最快的探測器(由於重力的幫助,比其他探測器的速度更快),而阿洛克特非常小,這意味著探測器必須離得非常近才能拍到更多的細節。這為在飛行過程中收集數據留下了一個狹窄的窗口,但今天公布的文件詳細說明了它有多窄。就在最近一次飛越前兩天,阿洛克特還在新視野號的相機上以單個像素的形式出現。直到大約半天前,它才長到超過10像素。所以絕大多數數據來自一個只有12小時寬的窗口。

新視野號

儘管如此,在那段時間裡,「新視野號」上的照相機捕捉到的圖像探測到了阿洛克特的構成,它們能夠分辨出阿洛克特表面上小至33米寬的特徵。隨後的論文描述了人體的結構,建立了它的歷史模型,並對其化學成分做了一些猜測。

海王星引力影響之外的區域,新視野號發現的小行星其成分與太陽系本身40億年的年齡一致

阿洛克特來自太陽系的柯伊伯帶,特別來自海王星引力影響之外的一個區域,海王星是太陽系最大的固態行星。在這一地區,有足夠的物質形成冰體,但其分布太稀疏,以至於這些冰體看起來仍然很小,沒有足夠頻繁的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行星。海王星的影響使柯伊伯帶的一些天體向內分散得更遠,這些天體更有可能與其他天體相撞,太陽的影響也更強。但是目前阿洛克特的軌道已經超出了可能發生的範圍。

柯伊伯帶

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意味著該天體很可能由自太陽系形成以來基本沒有變化的物質組成。從各種跡象來看,這是真的。對阿洛克特表面隕石坑密度的評估與太陽系本身40億年的年齡一致。它的表面呈現出柯伊伯帶這一區域其他物體的典型紅色,這表明它的表面沒有明顯的化學變化。

紅色(下圖)似乎來自一種複雜的長鏈碳氫化合物混合物,統稱為多林。它們是由受輻射影響的短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產生的。在阿洛克特的例子中,這些較短的分子似乎包括甲醇,一種單碳醇,以及新視野號數據中唯一被明確識別的單一化學物質。甲醇可能是由甲烷和水之間的化學反應形成的,但是在阿洛克特上只有微弱的水存在的跡象,沒有甲烷的明顯特徵。考慮到我們對柯伊伯帶和其他物體的了解,它們有可能存在於地表以下,但這還沒有得到這次飛越的證實。

無論它是由什麼構成的,阿洛克特的密度不是很大,很可能與彗星的密度相似。如果它的密度不到一般彗星的一半,它的旋轉速度就會快到足以使它分裂。如果密度太大,兩個葉瓣合在一起時就會相互擠壓得更厲害。

「雙星」小行星的形成方式還有待研究確認,最大可能是由兩個小型碰撞而形成

需要解釋的事情之一是阿洛克特不尋常的形狀。它似乎是所謂的「接觸雙星」,意思是說它是由兩個物體輕輕碰撞形成的。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物體本身似乎有點模糊,需要解釋它們扁平、細長的形狀。

小行星

飛掠的關鍵結果之一是產生了兩個連續的圖像,從略微不同的角度,允許阿洛克特的立體視圖。該視圖的三維重建顯示,兩個腦葉並不像它們最初呈現的那樣平坦。這種水平的扁平化可以用每個物體的旋轉來解釋,更圓的形狀意味著每個部分的旋轉只需要比當前阿洛克特的旋轉稍高一點就可以創造出合適的平直度。

對可能把兩個獨立的物體撞在一起的碰撞的建模表明,任何速度超過每秒5米的接近都會導致兩個物體的破裂,而不是我們看到的整齊的雙葉結構。這表明這兩個天體一定是靠得很近的地方形成的,是由同一塊坍縮的物質雲形成的。除此之外,不太可能提供這種漸進的速度。

但是,即使是像這兩個物體所經歷的緩慢過程,也需要一些東西來消耗它們最初的動量。因此,研究人員考慮了多種可能的方法。但許多簡單的選擇都行不通。阿洛克特離太陽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0倍,對於光線來說,它離太陽太遠了,所以不會對物體的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碰撞的頻率還不夠高,不足以損失足夠的動量。

他們留給研究人員的是在太陽系早期最初環繞太陽的氣體。雖然太陽的能量驅散了大部分的氣體,但在兩個星體最初形成的時候,這些氣體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環繞太陽的速度會更慢。這將提供一個摩擦的兩個機構,形成了阿洛克特,讓他們慢慢接近足以融合,而不是粉碎其中任何一個在他們第一次接觸的點。

阿洛克特上最大的一個特徵是一個隕石坑,以新地平線控制中心的所在地命名,被稱為「馬裡蘭」。馬裡蘭州位於兩個耳垂中較小的一個,直徑約6公裡,深度至少為半公裡。它的圓形輪廓被一個延伸到火山口的突出物打斷了;它是如何形成的還不清楚。有許多小的窪地看起來像是火山口,但沒有一個直徑超過一公裡。

隕石坑通常意味著像阿洛克特這樣的小天體表面的物質被炸飛了,因此研究人員對它們的殘骸進行了掃描:小衛星或小環,它們是在太陽系其他小天體上發現的。但是沒有任何衛星的跡象,如果有一個光環存在,它就會非常稀疏。

還有更多的細節已經被探索過,但數據的公布也意味著研究其他太陽系過程和柯伊伯帶天體的人們將開始根據我們現在對阿洛克特的了解重新思考他們感興趣的天體。

相關焦點

  • 新視野號歷經九年已經到達冥王星,其也發回了柯伊伯帶的照片!
    科學家們對於柯伊伯帶的描述就是它應該是早期太陽系開始。在太陽系開始初期,都處一片昏暗,大量的天體和塵埃充斥在其中。之後強大的太陽風把太陽系的小型的天體吹到了太陽系之外,慢慢的太陽系內變得乾淨了,而在太陽系之外也擁有了一條環形帶,它就是柯伊伯帶。
  • 新視野號關於柯伊伯帶的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儘管如此,新視野號還是為我們揭開了冥王星和他的幾個衛星的一部分面紗。但今天冥王星不是我要聊的主角。其實早在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之前,項目組就已經確認新視野號任務有餘力,在冥王星之後繼續探測另一個柯伊伯帶天體。柯伊伯帶作為太陽系富冰小天體的源頭之一,這些幾乎沒有經歷過地質活動的原始小天體。可以作為我們追溯太陽系歷史的時光膠囊。
  • 新視野號超越冥王星後面的柯伊伯帶,進入遙遠的外太空帶來新視野
    哈勃發現的物體命名為(486958)2014 MU69。括號中的數字是它的小行星數——我們知道超過50萬顆——而2014年是發現的一年。M代表6月下旬,U69表示這是這兩周內發現的第1745個物體。現代技術和太空望遠鏡正在發現許多物體。2014年,由於公眾投票,MU69很快獲得了一個暱稱,Ultima Thule。
  • 新視野號下一個更有趣的目標
    新視野號將於2019年1月1日飛掠遙遠的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然後科學家們將在整理完探測器收集的資料後回答這個問題。這次將會是航天探索史上距離最遠的一次飛掠,距離冥王星十億英裡(約16億千米)。上面是一幅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的概念圖,它描述的是NASA新視野號任務的下一個飛掠目標。
  • NASA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到達真正的天涯海角 準備在那裡呆10年
    新視野號探測器(也叫新地平線號)是人類迄今為止派出探測任務最遠的飛行器,現在已經完成了對冥王星的探測任務,到達柯伊伯帶考察小行星。這是一顆由美國航天局(NASA)製造發射的太陽系深空探測器,於2006年1月19日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經過近10年的孤獨旅行,於2015年7月到達冥王星,考察了冥王星和冥衛一後,深入柯伊伯帶考察既定的小行星,計劃在在這裡呆上5~10年。
  • 新視野號2019年將抵達下一個目標
    冥王星被認為是最有名的柯伊伯帶天體,這一天體帶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通常認為柯伊伯帶充滿了大量小行星和彗星據國外媒體報導
  • 天文冷知識:關於柯伊伯帶的那些事
    2019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元旦凌晨飛過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從神秘的柯伊伯帶開啟了探索的新時代。柯伊伯帶是一個擁有原始物體的區域,掌握著理解太陽系起源的關鍵。這張MU69的照片是在距離18000英裡(28000公裡)前30分鐘拍攝的。
  • 太陽系「柯伊伯帶」究竟是什麼?天文學家發現相互「糾纏的星球」
    2001年8月,太空人用最先進的望遠鏡在柯伊伯帶搜尋行星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碎片,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遙遠邊緣的廣闊空間,科學家們在太空中觀察這些天體,試圖描繪出行星系統的演化,他們跟蹤了一個被稱為2001QW322的小物體,將它的坐標輸入望遠鏡控制系統,望遠鏡旋轉指向天空的那一部分,他們得到了一個圖像
  • 新視野號終於傳回一張照片,然而科學家見了之後,直呼前所未聞
    文/行走天涯新視野號終於傳回一張照片,然而科學家見了之後,直呼前所未聞新視野號太空探測器是美國在多年之前向冥王星發射的,當時這艘探測器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工作就是研究冥王星,雖說這顆星球距離地球和太陽非常的遙遠
  • 柯伊伯帶,50個天文單位的恆星盤,你到底有多神秘?
    雖然許多小行星主要由小行星和金屬構成,但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主要由凍結揮發物(稱為「冰」)構成,如甲烷、氨和水。柯伊伯帶是三顆官方認可的矮行星的家園:冥王星、土衛五和神馬星。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如海王星的海衛一和土星的崔頓被認為起源於此。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從海王星軌道(距太陽30 天文單位)延伸到50 天文單位的區域。
  • NASA「新視野」號飛掠迄今最遠天體
    據美國科技雜誌《連線》,早在2014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功地發現了一些新的柯伊伯帶天體,其中就包括2014MU69(在取得它的足夠軌道資料後由小行星中心編號),並將這個小行星列為「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後的下一個探測目標。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帶來了關於柯伊伯帶的新訊息,這樣的觀測為理解柯伊伯帶的起源和演化,打開了一扇窄窄的窗戶。  這是一次速度與激情的相會——「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的速度達到每小時5萬公裡,在24小時的飛掠過程中收集冥王星表面、大氣和環境相關的圖像和數據。
  • 解密冥王星—不平凡的新視野號
    它處於名叫柯伊伯帶的地區,是眾多小行星的家,也是成百上千的古代冰體,以及數萬億彗星的家。這個神秘的地區擁有著太陽系構成的線索,並且,它遠遠超出了人類可以觸及的範圍,直到新視野號的出現。新視野號的目的就是:探索冥王星,收集越多數據越好,並傳送回地球,然後探索柯伊伯帶及更遠的地方。
  • 新視野號2019年的飛掠飛行計劃
    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任務已經為其2019年新年將要進行的飛掠的柯伊伯帶(Kuiper Belt)天體2014 MU69設定飛掠距離
  • 太陽系最神秘的區域:柯伊伯帶,形成原因至今未明
    我們都知道地球所處的太陽系也只不過是宇宙環境之中的一個極小的區域而已,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環境之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類去探索。2019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元旦凌晨飛過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柯伊伯帶掌握著理解太陽系起源的關鍵。
  •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近距離探秘冥王星系統和神秘柯伊伯帶
    新視野號是行星際太空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 「新前沿」計劃的一部分。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和西南研究所(SwRI)設計,由 S. Alan Stern領導, 該太空飛行器於2006年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執行於2015年對冥王星系統進行飛越研究,並在隨後的十年中進行了第二次飛行任務,以飛行並研究一個或多個其他柯伊伯帶天體(KBO)。
  • 柯伊伯帶是怎樣一個天體區域呢?
    圖:TheKuiperBelt_classes-en.svg: Lilyu and Eurocommuter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的一個恆星盤,其範圍是從海王星的軌道(30個天文單位)延伸到距離太陽約50個天文單位處。它與小行星帶很相似,但比小行星帶寬20倍之多,質量在20至200倍左右。像小行星帶一樣,它主要由太陽系形成時的小天體或殘留物組成。
  • 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在探索冥王星的旅程中看到了什麼?
    2006年1月新視野號探測器,開始了探索冥王星的漫長旅程。它成為第一個造訪冥王星的人造物體。而且還探索了柯伊伯帶中名叫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小行星。為了到達太陽系外部區域並完成探索任務。新視野號首先穿越了小行星帶,這是它拍攝的第一張圖像。
  • 新視野號飛船訪問過的最遙遠物體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帶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兩個古柏帶天體。
  • 新視野號抵達64億公裡外,拍到一些照片,讓天文學家們激動不已!
    在太陽系的最邊緣有一個隕石帶「柯伊伯帶」。正是由於這個隕石帶的存在,使得旅行者一號無法飛躍。柯伊伯帶就像是巨大的守護太陽系的存在。雖然地球上的探索器並沒有辦法通過突破柯伊伯帶,進入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但是這也表示著,太陽系之外的危險也無法突破柯伊伯帶,來到太陽系、來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