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最新揭秘:小天體「天涯海角」為何是扁平形狀的?

2020-10-06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中文名為「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是目前人類飛船近距離探測的距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近日,關於該小天體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利用太陽系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為「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圖1)的形成提供了新穎、有趣且合理的解釋。

該研究成果對太陽系早期星子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形成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於北京時間10月5日23時在線發表在《自然-天文學》 (《Nature Astronomy》)上。

圖1 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 (圖: PMO/X. Zheng/Y. Zhao;形狀模型: NASA/Spencer et al., 2020; 背景: Courtesy of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Alex H. Parker)

「天涯海角」:人類飛船探測的最遠的太陽系天體

2019年1月1日,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New Horizons)在圓滿完成了對冥王星的探測任務後,對柯伊伯帶小天體Arrokoth(天涯海角)進行了飛越探測,這是目前人類飛船近距離探測的距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一個小天體帶,這裡存在大量的形狀不一的含冰小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中遺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馬天體和木星族彗星的來源地。對柯伊伯帶天體的研究對了解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等問題具有關鍵的科學意義。

作為柯伊伯帶中最穩定的一類小天體—「冷經典」(Cold Classical KBOs)族群,Arrokoth的軌道在其演化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幹擾」很少,屬於該區域「土生土長」的小天體。對於Arrokoth的探測可以為人類研究太陽系和太陽系天體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圖2 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像設備獲得的Arrokoth形狀模型 (Spencer et al., 2020, science)

Arrokoth是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雙瓣結構天體,它奇特的扁平的形狀被認為是新視野號探測器獲得的最令人意外的探測結果 (圖2)。雙瓣結構的小天體在太陽系中較為普遍,研究認為Arrokoth的兩部分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相互繞轉的兩個星子,它們在潮汐作用下緩慢接近最終碰到一起。而扁平結構的天體在太陽系中則較為罕見,目前也沒有相關的理論和模型給出合理的解釋,研究人員推測是太陽系早期的星雲坍塌過程形成了Arrokoth的扁平形狀。

「天涯海角」扁平形狀的成因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由紫金山天文臺研究人員牽頭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柯伊伯帶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自然、合理地解釋了Arrokoth(天涯海角)扁平形狀的成因。

在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的初期,微米量級的塵埃相互粘結形成毫米/釐米大小的顆粒,這些顆粒不斷聚集形成幾十到百公裡量級大小的球形或橢球形的星子。Arrokoth最初就是由兩個這樣的星子結合形成的。由於此時星際空間中仍充斥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遮擋了大部分太陽輻射,Arrokoth所在的遙遠的柯伊伯帶區域溫度依然非常低,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氨氣這類活動性極強的分子可以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於星子中。隨後隨著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被驅散,太陽輻射變得強烈,溫度逐漸升高,Arrokoth表面和內部的活動性氣體開始揮發,物質逐漸流失。

圖3 Arrokoth軌道周期表面平均溫度分布 (Grundy et al., 2020, science)

圖4 MONET模型得到的Arrokoth類似柯伊伯帶小天體的扁平形狀形成結果 (Zhao et al., 2020, Nature Astronomy)

圖5 Arrokoth形狀演化過程 (圖: PMO/X. Zhang)

由於Arrokoth的自轉軸與軌道面非常接近且軌道接近圓形,在一個軌道周期內兩個極區受到的太陽輻射遠遠大於赤道區域,因而具有更高的溫度(圖3),氣體的揮發速度也大大提高。因此,相比赤道區域,極區損失了更多的物質成分,整體形狀從而不斷的趨近扁平(圖4,圖5)。研究表明這個形狀演化過程在小天體形成後大約100萬至1億年的時間內完成,這個時間尺度受到Arrokoth的原始尺寸、物質組成、主要揮發性氣體的活動性、以及表面塵埃層的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該研究結果表明,活動性氣體的揮發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對柯伊伯帶小天體(以及太陽系其他區域存在活動性氣體的小天體)的形狀的改變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某些小天體在其後續演化過程到達了距離太陽更近的區域(半人馬天體或者木星族彗星),將由於受到更強的太陽輻射導致此前活動性相對較弱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水)產生揮發,再次經歷類似的形狀演化過程。該理論對太陽系早期星子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形成演化等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相關焦點

  • 紫金山天文臺最新揭秘:小天體「天涯海角」為何是扁平形狀的?
    交匯點訊 中文名為「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Arrokoth,是目前人類飛船近距離探測的距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近日,關於該小天體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利用太陽系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為「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圖1)的形成提供了新穎、有趣且合理的解釋。
  • 花一億年成功「瘦身」小天體「天涯海角」的秘訣是曬太陽
    10月5日,《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建立並利用太陽系小天體活動性物質揮發導致其形狀演化的模型,對「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這個圓乎乎的「胖娃」在其誕生後100萬到1億年的時間裡,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等活動性氣體揮發導致了其扁平狀結構的形成,而且這種「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花一億年成功「瘦身」 小天體「天涯海角」的秘訣是曬太陽
    10月5日,《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建立並利用太陽系小天體活動性物質揮發導致其形狀演化的模型,對「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這個圓乎乎的「胖娃」在其誕生後100萬到1億年的時間裡,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等活動性氣體揮發導致了其扁平狀結構的形成,而且這種「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天文界的高度關注。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天文界的高度關注。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胖娃」天體瘦身成功!研究發現:耗時1億年,它一直在曬太陽
    據報導,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和德國科學家展開的合作中,通過建模分析,最終對小天體「天涯海角」的扁平狀結構,找到了解釋,原來,它曾經用1億年的時間來完成「瘦身」。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我們就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解天體變化。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 葛永良:天文望遠鏡是這個,有的是直接用眼睛看,有的它並非是用眼睛看。而是後面有一個接收設備,接收設備有的是照相、有的是測光的光電頭、有的是色譜儀,這些都是終端設備。
  • 紫金山天文臺將建近地天體觀測站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二十日電(記者陳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在江蘇省盱眙縣跑馬山建立近地天體觀測站,以便及早發現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外來客」。  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點科技項目。
  • 中國天文臺巡禮--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位於南京城幾何中心,又稱鐘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紫金山天文臺位於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遺址附近。
  • 科學家揭秘「最遠天體」如何「瘦身」
    記者1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國、德國、美國天文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人類探測器「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阿羅科斯如何由「圓」變「扁」「瘦身」的。這一研究或能幫人類揭開更多太陽系早期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之謎。
  •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近地小行星熱物理特性
    7月14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的關於近地小行星(101955)Bennu表面熱物理性質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該小行星表面熱慣量與表壤顆粒尺寸等重要物理信息,這些對深入了解近地小行星軌道漂移與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經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找到新證據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身世一直都是人類想解開的謎團。它和地球有「血緣」關係嗎?科學家對月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擊地球」:危言聳聽
    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擊地球」:危言聳聽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地球」:可能性為零
    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中新網南京4月15日消息,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迎來新臺長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官網消息,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來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召開主要領導調整宣布會議,分院分黨組書記朱懷誠同志宣讀了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有關任免通知,趙長印同志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官方簡歷顯示,目前,紫金山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已由趙長印「一肩挑」。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這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的前身。  這年年底,所長高魯領導完成對臺址的踏勘測量,並做出天文臺的設計。但它的建設直到1931年才動工。經費短缺成了最大難題。那年日軍侵入東北,南方遭遇洪災……直到1934年,天文臺才建成。  如今,最早一批天文儀器仍置放在風景如畫的山巔,但多用於科普目的。2017年紫金山天文臺入選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20年碩士招生簡章   Ⅰ紫金山天文臺簡介  紫金山天文臺(紫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
  • 爆紅網絡的天文球戒指 「原裝正版」竟在紫金山天文臺
    這枚網紅戒指的設計之源是渾天儀,「原裝正版」就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現代快報記者特別前往紫金山天文臺,對戒指和紫臺的渾天儀進行了對比。有「機關」,合上是戒指打開是天文球這枚戒指是瑞典歷史博物館的一件藏品,共有5個圓環,上面刻有12星座、8大行星以及古老的航海儀符號。
  • 【新華日報】紫金山天文臺接連發現三顆新的近地小行星
    2月下旬以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探測 望遠鏡已經發現三顆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兩顆已與地球 「擦肩而過」,還有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將於今年5月初飛 掠地球。為何近期接連發現新的小行星?它們會對地球產生 怎樣的「威脅」?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該怎麼去應對? 聽聽紫臺專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