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村: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

2020-12-06 LAC景觀網

網紅村: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

消費社會與資訊時代的同時到來催生出全新的視覺消費時代。尤其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城鄉空間視覺化的程度迅速加深,範圍不斷擴大。網紅村的出現就是空間視覺化進程不斷加深的必然產物。

近期國匠規劃學社為大家分享了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城市更新,城市雙修等專題,對於「網紅村」未有分享,今日分享來自上海城市規劃雜誌的文章:《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網紅村的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朱旭佳 羅震東)。

參考「網紅」的定義,作者將「網紅村」界定為網際網路時代依靠視覺景觀被網民大量關注而走紅的鄉村空間。基於近兩年在網紅村的駐村觀察和深入調研,筆者從物質空間、認知空間和社會空間3個維度解構網紅村的產生與演化機制,進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指出其發展困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路徑。

消費社會與資訊時代的同時到來催生出全新的視覺消費時代。尤其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城鄉空間視覺化的程度迅速加深,範圍不斷擴大。網紅村的出現就是空間視覺化進程不斷加深的必然產物。

本文基於社會批判理論中的視覺景觀概念,深入剖析寧波市奉化區王家嶺村的網紅村發展歷程與機制,闡述視覺景觀生產在資訊時代重構鄉村的機制與效應。作為一種鄉村經濟發展模式,視覺景觀生產能帶來鄉村的消費化轉型、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繁榮的表象下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困境不容忽視。通過深入的制度設計和綜合治理重構重塑鄉村特有的生活意趣和守望精神,或許才是鄉村振興的本質。

1、研究思路與方法

1.1  分析框架

本文將spectacle這一概念譯為「視覺景觀」,它有兩個特徵:權力關係性和商品性。基於這一認知,筆者嘗試建構「網紅村」這一鄉村視覺消費空間形成機制的分析框架。

網紅村是藉由視覺景觀生產實現視覺消費的空間。在當前的鄉村發展現實背景下,不同的行動主體,出於各自的行為動機,參與關於鄉村的視覺景觀生產,以物質景觀和網際網路影像系統支撐下的媒介景觀為兩種形式,在物質空間、認知空間和社會空間3個維度重構鄉村。「網紅村」通過視覺景觀生產實現的空間重構,本質上是信息景觀時代主體對地方權力關係的重構。

「網紅村」形成機制解析

1.2  研究對象

王家嶺村位於寧波市奉化區尚田鎮,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小山村,總計246戶,土地資源相當有限,村域範圍內2/3是山林,耕地大部分為山坡地。

2016年初,一窮二白的村莊偶然爭取到一個政府扶持項目,邀請到奉化本地著名畫家,利用創意壁畫的形式裝點全村的建築外牆。2016年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對祖國大地景觀的播報讓特色鮮明的王家嶺村「一炮而紅」,隨即迎來大量遊客。

村子被《寧波日報》評選為「2016年度寧波市十大鄉村網紅事件」之一。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到「網紅村」,王家嶺村無疑是藉助視覺景觀生產推動地方空間消費化的典型案例。本文的實證材料主要來自筆者和所在的規劃設計團隊自2017年暑假以來在王家嶺村的長期觀察和收集所得。

王家嶺村區位圖 

2、視覺景觀生產與空間重構機制

2.1  物質空間:創意壁畫營造的視覺景觀

區別於一些原本就因自然風光或者建築風貌而「好看」或「有看點」的鄉村,網紅村往往由於自身特色不足,存在頗為顯著的物質景觀生產過程。網紅村的這一選擇,既是偶然,也具有內在的必然性。動力主要來自當前鄉村以及基層政府迫切的發展訴求。

視覺景觀的生產或許是鄉村能夠實施的最簡單易行的措施。發展的核心是「人、地、錢」,城鄉莫不例外。當一個村莊在3個方面都沒有優勢的時候,幾乎就只有無中生有一條路可走了。因此當上級政府有一個壁畫項目建設的時候,王家嶺村兩委毫不猶豫地爭取了這一機會。

鄉村視覺景觀的生產在鄉鎮政府和村兩委的共同推動下展開。王家嶺村的視覺景觀生產主要在村莊既有建成環境中開展,具體採用3種方式:流行景觀的移植拼貼、鄉土意象的視覺呈現和製造視覺衝擊。

3種方式通過增加鄉村建成空間中的視覺信息量和新奇性,使得原本普通的村莊變得迥然不同,成為一幅五彩斑斕、異質、新奇同時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景觀,從而具備了成為空間消費品的物質條件。

2.2  認知空間:多元媒體建構的「童畫村」意象

多元媒體對於鄉村空間的建構是網紅村視覺景觀生產的關鍵環節。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一直對鄉村發展保持著高度關注。巧合的是促成王家嶺村壁畫項目的中介人就是奉化電視臺的一位資深記者,因此王家嶺村的景觀錄像首先出現在奉化電視臺,進而獲得中央電視臺2016年國慶節期間的播報。在網際網路時代,除了主流媒體的關注之外,眾多自媒體自發地參與,形成了大量報導。

近兩年每月發布的王家嶺村相關新聞資訊數

媒體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鏡像,而是一種表徵空間、認知空間。任何地理圖景在進入媒體空間時的「編碼」過程、表現過程都將受到信息生產者的主觀認知作用。筆者整理了20餘個點擊率超過500次的關於王家嶺村的微信文章,發現媒體呈現的照片都是有意選擇甚至修飾過的視覺景觀,內容或是最特別最吸睛的壁畫,或是旅遊的「熱鬧」場面。

在各種媒體的幫助下,電視、電腦或手機的屏幕成為王家嶺村的「櫥窗」,展示著美好景觀,建構著符號形象,也刺激著受眾消費欲的不斷攀升。

2.3  社會空間:「刷爆朋友圈」的網紅話題

視覺景觀作為一種社會關係,日益成為人們建構身份、展現認同的方式之一。人們通過對視覺景觀的佔有和呈現,建構自身的社會文化身份,展現自己的消費實力或審美旨趣,形成一種「景觀社交」。相較於傳統旅遊旨在通過遊歷學習、了解地方文化或收穫個人體悟,當下遊客更注重的或許是如何能拍出好看的照片,並且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展現。加之王家嶺的視覺景觀,因其視覺上的小創意和3D錯覺設計恰恰能營造一種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交織的感覺,非常適合拍照,因此更能吸引到訪的遊客在網絡上積極「曬圖」。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進一步加劇視覺景觀的傳播,從而引致新的空間消費。

「網紅村」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視覺景觀作為一種權力關係在鄉村的運用,它幫助鄉村短時間內迅速走向景觀權力關係的中心,實現了對自身邊緣化地理和社會關係的反抗和重構。同時由於鄉村空間小尺度,使得景觀權力關係的運用給地方所帶來的轉變和衝擊,比在城市空間來得更為激烈。 

3、視覺景觀生產的效應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3.1  地方效應與發展困境

網紅村帶來的積極效應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發展的諸多現實困境。一方面,視覺消費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現金流。中國的絕大部分鄉村,作為一種相對自然的景觀存在,本身是很難收費的。在這種情況下,缺乏商業配套設施,尤其缺乏能夠迎合旅遊人群需求的商業配套設施,就使得鄉村視覺消費基本無法轉化為鄉村現金收益。

另一方面,鄉村經濟收益存在不可持續性。由於遊客在王家嶺村的所有體驗都是視覺的、直觀的、感性的、當下的、無歷史深度的,淺表的視覺消費讓人與地方的關係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過程。同時由於王家嶺的視覺景觀是藉助外力一次性完成而非村民持續、自發創造的,因此很難得到較好的維護甚至持續創造。

3.2  可持續發展路徑與鄉村振興

網紅村的發展方式本身亦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

第一,鄉村空間景觀需求的矛盾。鄉村要想吸引消費,就需要不斷生產以保持視覺景觀的吸引力,需要為了刺激消費而在空間面向上無限制地布展各種視覺景觀。但鄉村作為一個人居生活場所,需要鄉村視覺景觀是日常的、生活性的,從而為居民營造穩定的場所感和集體記憶,而非走上快產快消的、被景觀「異化」的道路。

第二,鄉村文化表象化問題。鄉村原本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大眾傳媒對鄉村的片面呈現和解讀影響了受眾對鄉村的判斷力。旅遊活動基本停留在「淺度介入型」觀賞而非「深度介入型」欣賞,遊客原本通過旅遊可以收穫的對鄉村的理性主義體悟和理解,往往被感性主義的即時享受和快樂所取代。

第三,想要成為「爆款」,即意味者鄉村景觀需要迎合大眾消費「品位」,「誰擁有景觀並決定其外觀形態」的問題逐漸凸顯。在王家嶺村的案例中,就存在著關於視覺景觀權利的衝突。畫家在依據都市大眾的流行喜好裝點村莊時,就曾遭到部分村民反對,他們拒絕畫家在自家牆上進行現代風格的塗鴉,而是要求畫家畫自己更喜好的牡丹花。

在村民要求下畫上的牡丹花

筆者認為網紅村的下一步發展應關注以下命題:

第一,改變鄉村景觀的生產方式。讓視覺景觀由當前政府「父愛」式的、迎合都市人消費喜好向鄉村空間投放,轉變為基於追求美好工作、生活環境共識的,凝聚地方居民以及藝術家、專業從業者等社會人士的共同力量的集體行動。

第二,豐富鄉村空間的使用功能和文化產品,讓網紅村由淺表的視覺景觀消費空間,轉為同時具有文化服務職能和生產職能的空間。

第三,對鄉村地方的日常生活保持理性關懷,通過制度創新重建地方生活。 

4、結論與討論

基於社會批判理論中的「景觀」概念,本文深入剖析王家嶺村的網紅村發展歷程與機制,全面闡述視覺景觀生產在網際網路時代重構鄉村的機制與效應,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鄉村不應當是一個擁有獨特景觀風貌、被都市居民消費的主題公園,鄉村的本質應當是一種人居聚落,它承載著一類人、一群人的生活和福祉。

鄉村如果不能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讓居民安居樂業,則視覺景觀只是生產了一個好看的、被消費的空殼。鄉村振興的指向終將是鄉村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從物質空間設計到鄰裡關係組織,重塑鄉村特有的生活意趣和守望相助的社區精神。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可能多種多樣,但深入的制度設計、全面的治理重構將是最為核心、無法繞過的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10-62747757


  • 給Ta打個賞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筆者認為研究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釐清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否則理論思考會大而無當,對策分析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當老年人由於年齡原因而逐步退出農業生產時,大規模農地流轉帶來了家庭農場、大戶經營等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的屬性由生計性質全面轉變為經濟性質,這一性質的轉變帶來了農產品商品化和鄉村的「空心化」,組織或參與鄉土文化的成本極大提升,使鄉土文化已經無法實現可持續,鄉土文化得以產生的社會土壤逐步消解。二是從生活形態上看,當前鄉村面臨著從「鄉土中國」治理向「城鎮中國」治理的轉型。
  • 網紅建築的流量能否助力鄉村振興
    近幾年,江南水鄉不僅擦亮了美麗面貌,也時不時誕生一些「打卡」「網紅」建築,吸引大眾眼球。年輕人紛紛湧入鄉村,正在拉動鄉村的經濟和相關產業。  那對鄉村振興而言,網紅建築究竟能做什麼,又做不到什麼?大地秀場,成了前往新場古鎮「打卡」的「網紅」拍照點之一。  然而,說得再好,這個網紅舞臺的本質就是一些年輕人在鄉村的文化試驗,活動也不是天天有,那它能給這個村子帶來什麼呢?  大地秀場的背後,其實是人。  2年前的豐收季節,朋友帶著活躍在繁華陸家嘴的三哥來新南村吃桃。那天陽光正好,桃子美味。王峰突然動了心思:不如在這裡常住。
  • 成都鄉村網紅打卡地誕生的背後:川西林盤的生長邏輯
    新華網成都8月23日電(鄭瑋)崇州竹藝村、溫江幸福田園、蒲江明月村……近兩年,成都一個個明星林盤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發芽」,成長為網紅打卡地。為何成都的鄉村能「長」出這麼多熱門地標?其背後是成都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科學探索。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3.鄉村振興有利於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實現可持續脫貧 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消除意味著脫貧攻堅的結束,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攻堅的結束並非代表貧困的終結。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有效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最有效方式。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
  • 都市裡的田園牧歌——新時代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餘杭樣板」
    作為新時代「三農」思想在浙江的實踐地、鄉村振興先行地和現代農業樣板地,餘杭,如何破解鄉村振興命題?這些年,憑藉得天獨厚的水鄉資源,塘栖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一躍成為餘杭頗具規模的美麗鄉村核心區、遊客心中的「網紅」打卡地。網紅農家樂只是第一步,積極引入外來投資商和鄉村創客,通過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探索出一條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才是塘栖村的目標;  一幢幢青瓦白牆的別致院落中,藏著圍爐煮茶、蘇子遺墨、蔡公鬥茶等人文景觀,徑山鎮徑山村盡顯「中國禪茶第一村」的人文氣息。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助推鄉村振興建設 新兗鎮小隊赴泗水縣參觀學習組織振興工作
    等閒谷藝術糧倉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當地特色的人文地理區位優勢,通過對周邊閒置村落及廢棄民居進行合理性保護開發,將項目打造與在地性元素及農村農業相融合,全面形成了設計、文化、地方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與資源共生,走上了文化與藝術轉化成新動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探索康養產業撬動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興雲 本報記者王松)讓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對於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村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日前,一場有關「康養產業與鄉村振興」的大討論在黔南州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大茶倉展開,探討如何將康養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多種模式,推進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 「連片創建」凸顯鄉村振興「矩陣效應」
    目前,「紅葉柿巖」項目將博山陶琉文化、孝文化、飲食文化與旅遊資源相融合,建設了文旅推廣中心、國家地理營地、鄉村振興學堂等,現已成為日客流量超萬人的網紅打卡地。「禹王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只是全市連片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區的一個縮影。」
  • 鄉村振興看韶關,揭秘這些鄉村「高顏值」的奧秘
    事實上,瑤塘新村只是韶關大興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始興縣紅梨村鄉村旅遊發力,南雄市靈潭村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仁化縣長壩村柚果飄香,翁源縣蘭花產業園勃發生機,翁源縣青雲村一村一品帶領村民致富……日前,《南方》雜誌記者走進韶關各市縣的鄉村田間發現,韶關正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路徑,田疇沃野正舒展出一幅幅美麗的新畫卷。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連日來,青海省各地幹部群眾熱議全會精神,紛紛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紮實的作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生產好產業強、生態好環境優、生活好家園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 看財政「小齒輪」帶動鄉村振興大引擎 雅呂:從薄弱到樣板的驚喜蛻變
    一事一議資金是各級財政安排用於支持以村級組織為實施主體,採取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開展的村內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補助性獎勵資金,這等於是政府出錢,為村裡項目買單,財政獎補資金一般為項目核准總投資的三分之二左右。2016年後山治水工程完工後,不僅僅是後山環境有了明顯改變,村民的思維也有了轉變,從事不關已到一有什麼項目都非常支持,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做好項目,才能推動村裡的可持續發展。
  •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如何「接力」? - 電子報刊
    提高扶貧產業發展質量,建立脫貧戶穩定增收機制一要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深入推進「一縣一產」「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以特色打開市場,以特色打造品牌,以特色提高效益,以特色帶動脫貧戶持續增收。
  • 鄉村振興專場...
    另外,我們還特地邀請了50位熱心讀者,一起到現場,為杭州的鄉村建設和振興出謀劃策。在「網紅村」東梓關,大咖們熱議鄉村如何振興。有更多村民生活著的鄉村才是有生命力的雖然論壇下午才開始,但昨天一大早,專家和快報的讀者就已經趕到了東梓關,提前逛了逛這個大家很愛的「網紅村」。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話題,3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體提問,暢談履職心聲,回應百姓關切。3位代表一致表示,我省是農業大省,當前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履職盡責,紮根農業農村謀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 廈門:彩紅楊百畝苗木產業園 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我們村去年引進彩紅楊苗木種植基地,今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三年之內把褒美村打造成適合觀光旅遊的彩紅楊網紅村、帶動整村村民致富,推動鄉村振興。」葉主任知道記者了解彩紅楊基地情況後,就很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彩紅楊,一樹多色,常年彩色,春季紅色,夏季紅黃綠相罩多彩,秋季黃色,冬季落葉殘紅,彩紅楊隨陽光和地域不同色彩變幻莫測,類似雨後的色彩豐富多變的彩虹,故名「彩紅楊」。彩紅楊可在市政公園、景區、公路、河道、湖泊、水庫、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國儲林、林相改造上廣泛使用。
  •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 ​
    對於農村基礎設施, 不但要加大建設投入力度, 還要研究如何完善管護機制, 讓農村基礎設施建得好、護得好、用得久。對於農村基本公共服務, 要研究怎樣提擋升級, 改善服務質量, 真正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從形式上的普惠上升到實質上的公平。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推進新增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向農村傾斜。
  • 平海鎮: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
    為鞏固脫貧成果,平海鎮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健全機制,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村居成立以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雙線負責的脫貧攻堅工作小組,確保精準扶貧落實到人,靶心不散,力度不減。 「脫貧攻堅,幹部是關鍵。一個戰鬥力強的黨支部,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 仁懷市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 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近年來,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按照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求,根據「基層黨建聚力年、脫貧攻堅決勝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幹部作風提升年」四個年景定位,持續抓基礎、強基礎、實基礎,抓實「雙培養」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建強一個戰鬥堡壘,吹響鄉村振興「銜接曲」。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