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一聲雞叫三省都可以聽到,
這是什麼地方呢?
它就是平順縣石城鎮轄下的上馬村。
這個小山村,
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
分界線從村子邊划過,
在這裡雞鳴三省一點也不誇張,
完全是寫實。
這是一個唐末形成的古老山村,明代已粗具規模。村子位於濁漳河北岸高崖上,背靠王帽山,山峰挺立,奇峰競秀;面臨濁漳河,水流湍急,奔騰向東。遠觀上馬村,猶如貼在懸崖峭壁之上,極其險峻。這裡有雄奇的山水風光、有神奇的傳說故事、有古老的廟宇建築、有沿用數百年的水利設施、有獨特而完整的村落布局,這一切都形成了這個傳統村落獨特的魅力,使它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獲得了山西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
如果從衛星地圖上俯瞰,村子的形狀恰如一個人的耳朵,南北長、東西短,中間還有兩個彎,橫躺在連綿的山嶺間,傾聽著數百年歷史的回音,迴蕩著傳說中劉秀踏石上馬的鑾鈴聲。
王莽趕劉秀,封下一個村名
上馬村的村名很有意思,是一個動詞,充滿動感,以動詞做村名的現象比較少見。而上馬這個動作現在已經很少見到,都被上車代替了。這個奇怪的村名怎麼來的呢?背後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民間傳說是這樣的: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後,自立新朝。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有著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起兵反抗,意圖滅莽復漢。在一次戰役中,劉秀軍大敗,被王莽追殺。
劉秀逃至山西,橫跨太行山,一路向東逃去。當來到晉東南東部出口——王帽山東部的隘峪口古關隘時,人困馬乏,饑渴難耐。為躲避追兵,劉秀策馬向北山奔去,所騎戰馬口吐白沫,步履艱難。策一鞭踏一步,一步一踏,一直把山坡上的紫板石小道,踏下了很深的馬蹄印。行至斷崖下的古井旁時,再也支撐不住,人馬昏倒在地。山民見到後,好心將他和戰馬救起,餵食、飲馬,使劉秀和他的戰馬恢復精神。
隨後,劉秀在井邊一塊大石上踏石上馬,躲避追殺。戰馬也恢復神威,昂首嘶鳴,奮蹄奔走,徑直跨越濁漳河,逃入中原。從此,劉秀克服重重困難,帶兵四處徵戰。在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新朝覆滅後,劉秀軍隊又打敗各大小起義軍,開創了東漢王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劉秀為了表達在此地得救的感激之情,將鞭馬上山一步一踏的那個村莊封為「馬踏村」。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富有傳奇的故事,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八角十二層的磚塔,村名改為「馬塔村」。劉秀又將馬塔村上面高崖下飲過甘泉、養過龍體、最後踏石上馬的小村封為「上馬村」,寓意著 「上馬起程,馬到成功」。劉秀當時揚鞭跨馬時所踏「大石」,今仍然完好無損,矗立在村東的井口邊。那股救駕「甘泉」至今仍是那樣清爽甘甜,源遠流長。
王莽趕劉秀的故事在上黨地區非常流行,也留下了諸多地名。但傳說多附會,不可當真。真要較真地說,劉秀和王莽這兩個在歷史上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當時還真沒有什麼太多交集。王莽稱帝時,所有活動空間都局限於京城,未出長安一步,當然也就不可能親自追殺劉秀了。劉秀領兵起義時,和王莽軍隊之間的戰爭僅止於河南省中南部和湖北省北部,根本就沒有涉足河南以北地區,也就更談不上王莽趕劉秀了。
歷史上倒是真有一個追殺劉秀的人,此人叫王朗,是一個偽稱西漢成帝遺腹子的投機者,後在河北稱帝,與前來河北安撫民心的劉秀不合。王朗登基後,懸賞誅殺過劉秀。但那也是發生在河北的事,與長治八竿子打不著。
雖然傳說故事當不得真,但寓意美好的村名是實實在在地流傳了下來。那口光武帝飲過水的水井,村民們現在還在用,只不過再也不用搖轆轤了,而是用水泵打水,送往各家各戶。水井靠崖而修,青石井口上,有被井繩勒出的光滑凹槽,井架轆轤依然完整。崖邊牆上嵌有一方碑刻,是康熙年間重修古井碑。碑文說「上馬踏莊系唐時竇建德駐蹕於此,以此名焉」。要據此說,村名的由來要歸於唐朝的竇建德了。不過,自立夏國並稱王的竇建德一直虎踞河北一帶,在和唐王李世民徵戰時是否到過山西,尤其是平順一帶,都是個謎案。而在石城鎮一帶,卻有大量的竇建德的傳說故事流傳,還有竇王廟以及墓地,千年以來香火不斷、祭祀不斷。儘管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都撲朔迷離,但考慮到上馬村位居三省交界處的地理位置,夏王竇建德也許真有可能到過此地留下過足跡。
無論是光武帝劉秀還是夏王竇建德,都是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上馬村的村名能和這樣的歷史人物有所瓜葛,足見小山村的深厚歷史底蘊。
莊稼漢成神,夢出一座神廟
記者一行沿著曲折漫長的陡坡進到村裡,首先就被一個三孔券洞吸引了。這三孔券洞既是進村的通道,其中一孔又是一座廟的山門。這種別致的建築格局極為罕見,是建築合理利用地形地勢的一種個例。這座廟就是當地香火最為旺盛的金華廟。
金華廟僅在上馬村有,因為它供奉的金華爺是個本地小神仙,而且成神時間並不長,只有三百來年,法力範圍也僅限於周邊。金華爺成神前是石城鎮本地農民連金華,相傳連金華生於大清雍正乾隆年間,善良忠厚。酷暑時節,驕陽當空,萬裡無雲,地裡莊稼旱得打捲兒。此時,正和姐夫鋤地的連金華放下鋤頭,感嘆地說:「唉,要是能讓老天爺下場痛快雨解解旱,哪怕我這會兒就歸天也行。」誰知道一語成讖,話音剛落,連金華倒地而亡。當下,烏雲密布,一場及時雨從天而降。
百姓們感念連金華的獻身精神,將他敬奉為神。可連金華歸天后,並沒有道場,只得四處尋覓,當他雲遊至上馬村時,發現此地山青水秀,林木茂盛,百姓和睦,於是託夢給當地村民,欲在此地塑金身、立道場。上馬村的善男信女按夢中神靈指示為他修廟塑金身,稱為金華廟。
經商出能人,蓋起一座大院
上馬村依山靠崖向陽而建,村中道路都是逼仄的坡道,彎曲迂迴,上下參差,成不規則之字形東西延展。現存的明清古民居基本都是二層,以金華廟附近較為集中,其餘三三兩兩散布村中,朝向各異,但都是規整的四合院格局,排列錯落有致。長長短短的石板巷、高高低低的石臺階,將一院院新舊房屋連接起來,將一戶戶村民的生活聯結起來,將一座村莊的歷史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傳統村落。
這些院落房屋就近取材,尤其是老房子,大都是用當地出產最多的紫色砂巖砌牆,有的人家房頂也是紫石板鋪砌,特色鮮明。穿街入巷,曲徑通幽,仿佛進入了土石的世界,土味濃鬱、古意盎然,邁步進入村子,眼前像一幅幅古風畫卷徐徐展開。一院院明清風格的老房子、一座座紫石壘砌的窯洞,無一不記錄著先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抗爭。
這裡面保存最完好的民宅就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於村西,是上馬村規模最大的古院落,在耳朵形俯瞰圖兩個彎交界處臨崖而建,兩座院落連綴在一起。每座一進兩院四合院。一院坐西朝東,一院坐南朝北。最西邊還有一院,但只有大概模樣,沒有完工。這兩座院子不僅佔地面積大,而且用料精良、裝飾精美。
院子的主人叫王玉行,清嘉慶年間人。自小聰明過人,長大後經商發家,在周邊晉冀豫一帶頗有聲望,後來生意一直做到山東。以當地出產的黃櫨木菸袋杆銷往山東,大賺一筆。後被當地的商行妒忌,聯合排擠,陷入困境。恰逢此時,原籍潞城清澤口村(現名青口村)的靳會昌就任山東巡撫,王玉行得到靳會昌的幫助後,生意興旺發達。他發家後,聘請能工巧匠,在家鄉建造了三座連在一起的王家大院。可惜的是,這王家大院修建到一多半時,靳會昌英年早逝,王玉行的生意也因失去靠山一落千丈,加上他感念靳會昌的恩情,悲痛之中染病身亡,大院也沒有最後完工。於是,在上馬村留下了「清口死了靳會昌,上馬氣死王玉行」的傳說。
靳會昌是潞城市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出生在黃牛蹄鄉的青口村。在青口村,靳氏家族可了不得,在清康熙到光緒的247年間,靳氏家族得各種功名者近90人,潞城有一句俚語:「下了馮村坡,秀才比狗多」,說的便是靳氏家族。靳氏家族中最著名的就是靳會昌。他13歲入縣學,24歲中舉,25歲中進士,選為庶常散館,做過道光皇帝的老師。靳會昌的成名作是他的一篇殿試文章《上黨天下之脊賦》。
龜鳳奪王冠,化成一柱奇石
上馬村背靠高聳的王帽山,前臨滔滔濁漳河,四周山峰環繞,風景秀麗。各個山峰從不同角度看去,形象不同。比如村子背後的王帽山,從合適的位置看去,很像一頂古代的王帽。而在耳朵俯瞰圖的耳朵眼兒部位,懸崖邊上突兀樹立一柱奇石。奇石由一根石柱和斜臥其上的一塊方形石塊組成,兩石相接處是一塊小小石塊,風一吹,感覺上面的石塊就會掉下來,仿佛飛來石一樣驚險。
這一柱奇石老遠看,像是望夫石,猶如一位婦女站在山崖邊上朝著濁漳河眺望,盼夫歸來。而在當地人口中,這柱奇石上搖搖欲墜的方形石塊則是一頂王冠,突出的山崖邊是烏龜,石柱是烏龜伸長的脖子,整體是一個烏龜頂冠的造型。關於這個造型,還有個龜鳳奪冠的傳說故事。
故事說的是上馬村背後的王帽山上有一頂王冠,光芒四射,傳說中這頂王冠有神秘力量,誰若能得到它就能得到王冠神力相助,就能修成正果,成為神仙。在王帽山上修行的一隻鳳凰和烏龜同時得到這個消息,於是都想摘取王冠。誰知,在搶摘王冠時,鳳凰卻自恃能飛,先去睡覺了。而烏龜卻絲毫不敢停歇,緊爬慢爬,一路到達山頂,摘取了王冠。待睡眼惺忪的鳳凰醒來,被滿天的金光刺痛了雙眼。原來,一頂王冠正在烏龜頭頂放出萬道霞光,而烏龜通體金光閃閃、祥光環繞——原來,烏龜已在王冠的神力加持下修成正果、位列仙班。鳳凰羞愧難當,低頭不語。從此,這幅場景就化為烏龜頂冠、鳳凰垂首的奇觀。
故事倒是有點像龜兔賽跑,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哪位人士傳出來的。記者一行走訪時只看到烏龜頂冠的奇石,沒有看到鳳凰垂首。同行的村幹部將我們領到懸崖邊,仔細指點。現在的崖邊修了彎曲的臺階,向下一直通到奇石跟前,可以近距離地和奇石合影,但是,鳳凰垂首的山形卻是難以看到了。因為山洪衝刷以及修建臺階鑿山之故,不復存在。
除了有傳說故事映襯的奇石之外,上馬村還擁有諸多自然人文景觀,如後山上有巨大的溶洞,洞深數十米,溶洞向下直通崖下的泉水井,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斷,千年不竭,是上馬村人畜吃水的主要來源。村東一公裡處有一座規模頗大的玉皇廟,曾是馬塔村、上馬村、東馬村三村共建、共祭的廟宇,後來又被拆分,只給上馬村留下了正殿和獻殿以及一個空落落的院子。
東山半山腰處有著名的軍事要塞隘峪口。隘峪口又稱馬踏峪、馬踏關,東北靠高山大嶺,西南臨危崖濁漳河。地形險要,勢若咽喉,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重要關隘。光緒版《山西通志》以及康熙版《平順縣誌》上均有記載。
雖然有關隘存在,但在歷史上卻沒有確切的資料能說明,這裡曾經歷過哪些戰事,只在一些民國史料裡有過馬踏隘附近剿匪的記載。但作為扼控晉冀豫的重要關卡隘口,設關防守歷代皆有。畢竟,古時候可沒有現在省道324潞林路這麼寬敞的出省通道。當時只是在漳河河谷南岸有一條崎嶇狹窄的小道供通行,馬踏隘居高臨下,控山制水,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傳承,勤勞樸實的村民,富有文化積澱的各類建築遺存,這一切使得上馬村保留了清晰的村莊延續發展脈絡。記者一行走訪時,正值2017年深秋,村子裡正在修路、建廣場、起門樓,一派紅火的場景。環顧四周,滿山的植物呈現出黃紅綠赭等各色,五彩斑斕,景色壯麗,一座座老房子在樹木的掩映下散發著迷人的古老韻味。房頂院內攤曬著柿子、玉米,金黃色的柿子、玉米,為古意盎然的村子平添了一股亮色和紅火的氣息,也攤開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也許正是「上馬」這個古老村名,賦予村民在新時代上馬踏上新徵程的強勁動力。
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去感受一下那裡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