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廂靈川下尾村:「花蛤第一村」面臨第三次轉型當口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莆田城廂靈川下尾村:「花蛤第一村」面臨第三次轉型當口

記者手記

花蛤行業期待新農人

與種植業相比,花蛤養殖業更早地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因此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規模效益。然而,與種植業近年來興起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網際網路+農業等新業態相比,花蛤養殖業依然停留在以規模取勝的階段,沒有鮮明的產品分級,沒有營銷手段的創新。歸根結底,是這一行當缺乏新農人。

花蛤產品,需要新農人給予重新定位。花蛤一直被稱為「平價海鮮」,水產市場中銷售的花蛤一般只有兩種等級,價格相差也不大。其實,不同品種的花蛤產品在個頭、口感、品質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因此,需要以精品意識,打造「平價海鮮」中的優等品。如今,大米、雞蛋、蔬菜等農產品都能分成三六九等,定位於不同的消費人群,而花蛤卻缺乏這樣的產品分級,沒有跟上分級消費的大趨勢。

在營銷手段上,更期待新農人的新思維。眼下,半成品淨菜已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新選擇。而花蛤產品的營銷新意太少,依然以水產市場和大型超市為主,很少有定製式、體驗式銷售方式。廈門舉辦的一場「千人挖花蛤」活動,引爆了整個海灘,說明新鮮的營銷方式能喚醒潛在的消費需求。對於花蛤調味品、花蛤休閒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而言,不能再以進入成本高昂的傳統超市作為銷售主渠道,更需要借鑑「三隻松鼠」等網際網路零食品牌的經驗,以網際網路思維打開銷路。

因此,呼喚花蛤行業新農人,實際上還體現了這一行業在苗種培育、灘涂養殖、產品定位、營銷手段、深加工研發等方面對創新的渴望。多一些新農人,花蛤產業將更有活力,轉型升級也更有動力。(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易振環 陳金楷 文/圖)

相關焦點

  • 莆田涵江囊山村:神秘的「村謠俚語」
    村謠俚語的描述,表面上似乎顛倒了囊山村與囊山寺的建置次序:始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囊山慈壽禪寺」成為「後出」的,而清順治十八年(1661)冬,從「界外」忠門瓊山、港裡等地內遷囊山散居的先民,倒是「先出」的?其實,山兜先民所口傳的,正是從囊山寺幾百年間興敗衰落的史實,揭示出「敗了囊山寺,興了咱巷裡」的內遷歷史背景與遷移年間的記憶。
  • 圳口村!
    今天小編將要記載的是位於江西省撫州市的上頓渡圳口村,只要在路邊就能看到該村的路牌。其實還沒有進到村裡去,小編第一眼被吸引的就是村口那已經成熟的稻穀,黃澄澄的一片,現在已經是要到收穫的時候了,像這樣的景象,在撫州來說,也只有這城中村能看見了。
  • 距離市區僅6公裡的旅遊名村,見證著莆田千年治水的感人事跡
    美 荔 之 城/ 新度鎮距離市區僅6公裡的旅遊名村,見證著莆田千年治水的感人事跡!香山宮前的這片杜楦樹林,被列為莆田的101景之一。杜楦成林,如詩如畫。林樹間,莆田二十四位築修河堤先驅人的石像林立,神秘壯觀。石像群的人物隸屬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職業,從現代到唐史,跨越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希勤村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西部該村轄兩個自然屯,有耕地22433畝,林地1900畝,草原2000畝,總戶數810戶,總人口3340口。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6800元,希勤村黨總支現有黨員61名(11名女黨員)。
  • 義烏巖口村小溪被曝有水汙染、亂倒建築垃圾現象 網友呼籲:快救救它
    上溪鎮巖口村的小溪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描述近年來巖口村小溪的變化。文章爆料稱,義烏上溪巖口水庫庫尾巖口村的一條小溪存在水質汙染,建築垃圾隨意投放現象,並附上了2012年時小溪碧波盈盈以及現在建築工地垃圾隨意亂放的照片。從網友提供的圖片上可清晰看出,多棟建築存在垃圾亂堆在溪流上的現象。
  • 早上6點,上口鎮程北上口村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早上六點上口鎮程北上口村村委大院裡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三名村兩委人員將一批剛出好的豆芽進行分裝打包、稱重駐上口鎮程北上口村第一書記張智涵與前來拉貨的志願者交接完畢後載有500斤豆芽的小卡車七點準時駛入市區張智涵說,「今年因為疫情,大家最開始都為豆瓣銷路發愁,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們積極改變思路,將豆瓣改為線上銷售,銷量並沒有受到影響,最近我們還與志願者對接,由他們統一配送豆瓣,大大節省了我們的人力和運輸成本,非常感謝他們。」
  • 遷安山葉口村探索「三變」 農村經濟活力彰顯
    儘管如此,山葉口村幹部群眾並不「知足」,他們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尤其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有關「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精神,更堅定了他們走「景村連體、合作共贏」之路的信心和勇氣。 盤活閒置房產,資源迸發活力。2019年初,山葉口村利用村委會舊址,投資300餘萬元改建了山葉口黨員幹部培訓中心。
  • 台州仙居白塔圳口村 人人都是消防員
    原標題:台州仙居白塔圳口村 人人都是消防員   圳口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是個依山傍水的秀麗山村,全村共有182戶,642人,外來人員卻有近2000人。如今,這個村子裡,基本上家家都有消防滅火器、逃生繩、煙感報警器。  哪裡有火災,10分鐘內全村在家人員都會聚集在火災現場。
  •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在稅務機關, 有著這樣一群駐村「第一書記」: 他們,蹲在村頭村尾
  • get新技能,打卡美麗鄉村|《今日城廂》通訊員短視頻培訓收穫滿滿乾貨
    城廂區融媒體中心舉辦《今日城廂  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當天,該區融媒體中心還組織通訊員們一起打卡美麗鄉村——常太鎮嶺下村,就地取材、實踐拍攝、交流體會,現學現用。大家鏡頭下的嶺下村依然紅花綠葉、美不勝收。拍攝結束後,學員們當場嘗試剪輯,製作作品。許多學員高興地展示出了他們優秀的作品。
  • 黨員帶頭 讓草果村產業「開花結果」
    曾經溪口鎮草果村因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群眾認可度不高等因素,一度成為開展扶貧工作的重難點。現在,草果村在黨支部、駐村工作隊帶領下,踐行黨員初心,積極落實脫貧攻堅各項要求、政策,順利實現貧困村轉型「前進村」。
  • 廣東第一大村,人口堪比一個縣,全村都是這個姓,跟你一樣嗎?
    據統計,我們全國大概有60多萬個行政村,其他自然村更多達幾百萬個,其中很多村都是一個家族形成的,都是一個姓,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村,堪稱廣東最「強」村,近700年歷史,出了無數名人,其中還有法國華人首富。
  • 武清區灰鍋口村 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武清區梅廠鎮楊北路邊的水果名村——灰鍋口村,探訪這裡從「灰鍋」到「金鍋」的轉變之路。 近年來,灰鍋口村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走出一條以溫室大棚葡萄、水果種植及樹間套種蔬菜的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灰鍋口村入選國家住建部公布的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
  • 蒸著吃的花蛤更鮮美,幾塊錢一大盤,夏天就愛這口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道蒜蓉粉絲蒸花蛤的做法,這樣做好的花蛤吃起來特別特別鮮嫩,每一口都有滋有味,喜歡的親們一定要試試看~具體製作方法第一步:準備食材。花蛤400克、粉絲1小把、剁椒少許、蒜適量、香蔥適量、香菜適量。
  • 白塔圳口村:讓垃圾真正「各歸其所」
    6月1日,記者在仙居縣白塔鎮圳口村看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做法:村民的可腐爛垃圾,由專人上門收集後,運到村裡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站處理,處理後的有機肥供村民取用;村民的不可腐爛垃圾,則由村裡統一清運到垃圾中轉站。  試過不少方法,效果仍不理想  圳口村依山傍水,景色優美。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經過評審,確定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別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錄名單。
  • 黃河村臺懷想
    黃河村臺懷想 樸素的情感,蕩漾在一片漸漸消失的黃河村臺 幾年來來這拍黃河村臺,但是看一看周圍,昔日的那些老村臺一點點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了
  • 莆田這些人用汗水將高溫下的"熱度"轉換為城市"溫度"
    當大多數人以各種方式躲避高溫、乘涼避暑時,在這座城市,有一群人卻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為莆田更加美好的明天出一份力,將「熱度」轉換為這座城市的「溫度」。  在市區文獻路田尾圓圈,負責路口交通疏導的陳文華是一名老民警,只要有行人闖紅燈或車輛未按道行駛,他就會快跑上前勸阻,尤其是一輛輛機動車通過時,發動機噴出的熱焰撲面湧來,常常讓人感到窒息。老陳說,除了每日早晚戰高峰,他們還要到路面巡邏、處理事故,一天下來喉嚨都快啞了。
  • 【「告別貧困」系列報導(33)】鎖口村鎖住幸福踏坦途
    鳥瞰鎖口村9月的汝溪鎮鎖口村,青山如畫,碧水如帶,農業基地生產繁忙,農家小院裡種滿花草,一幅幅興業富民、宜居之景映入眼帘,令人賞心悅目。鎖口村位於汝溪鎮西北部,距汝溪鎮政府駐地3公裡,幅員面積4.5平方公裡。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124 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橋頭村(柑桔)125 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上倉村(水稻)126 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豐饒村(水稻)127 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坑尾村(蔬菜)128 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尖山村(姜薯)129 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