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莆田城廂靈川下尾村:「花蛤第一村」面臨第三次轉型當口
記者手記
花蛤行業期待新農人
與種植業相比,花蛤養殖業更早地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因此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規模效益。然而,與種植業近年來興起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網際網路+農業等新業態相比,花蛤養殖業依然停留在以規模取勝的階段,沒有鮮明的產品分級,沒有營銷手段的創新。歸根結底,是這一行當缺乏新農人。
花蛤產品,需要新農人給予重新定位。花蛤一直被稱為「平價海鮮」,水產市場中銷售的花蛤一般只有兩種等級,價格相差也不大。其實,不同品種的花蛤產品在個頭、口感、品質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因此,需要以精品意識,打造「平價海鮮」中的優等品。如今,大米、雞蛋、蔬菜等農產品都能分成三六九等,定位於不同的消費人群,而花蛤卻缺乏這樣的產品分級,沒有跟上分級消費的大趨勢。
在營銷手段上,更期待新農人的新思維。眼下,半成品淨菜已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新選擇。而花蛤產品的營銷新意太少,依然以水產市場和大型超市為主,很少有定製式、體驗式銷售方式。廈門舉辦的一場「千人挖花蛤」活動,引爆了整個海灘,說明新鮮的營銷方式能喚醒潛在的消費需求。對於花蛤調味品、花蛤休閒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而言,不能再以進入成本高昂的傳統超市作為銷售主渠道,更需要借鑑「三隻松鼠」等網際網路零食品牌的經驗,以網際網路思維打開銷路。
因此,呼喚花蛤行業新農人,實際上還體現了這一行業在苗種培育、灘涂養殖、產品定位、營銷手段、深加工研發等方面對創新的渴望。多一些新農人,花蛤產業將更有活力,轉型升級也更有動力。(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易振環 陳金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