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化運動

2020-11-2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農業合作化運動
  農業合作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到1952年底,全國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發展到830餘萬個,參加的農戶達到全國總農戶的40%,其中,各地還個別試辦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3600餘個。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為糾正這種傾向,中共中央於1953年3月8日發出了《關於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五年計劃的指示》,又於3月26日發表了《關於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並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4月3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闡述了「穩步前進」的方針。10月15日、11月4日毛澤東兩次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提出互助合作運動是農村中一切工作的綱,是農村工作的主題,說「糾正急躁冒進」是一股風,吹倒了一些不應吹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兩次談話,有許多正確的意見,但也表現出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急於求成、貪多圖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此後,農業合作社從試辦進入發展時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1954年春,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5萬個,參加農戶達170萬戶,大大超過了中央提出的數字。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國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13萬多個,加上原有的共22.5萬多個。

  1954年10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了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決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將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60萬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這次會議的報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發展到67萬個。由於發展速度過猛,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強迫命令、違反自願互利原則的現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發現了上述問題,發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採取措施糾正偏差。1月10日,中央發出《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發展,集中力量進行鞏固,在少數地區進行收縮。3月上旬,毛澤東提出了「停、縮、發」的三字方針,即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和適當發展。為了貫徹三字方針,農村工作部於4月下旬召開了全國第三次農村工作會議,總結經驗,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國原有67萬個合作社,經過整頓,鞏固下來的有65萬個。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華東區、中南區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個省市委書記會議。根據毛澤東原來的提議,會議提出1956年發展到100萬個社的意見。6月中旬,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批准了關於到1956年合作社發展到100萬個的計劃。不久,毛澤東從南方考察回來,主張修改計劃, 加速發展。擔任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不贊成改變計劃,認為合作化運動應與工業化速度發展相適應,不宜發展過快。毛澤東認為鄧子恢和中央農村工作部思想右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並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報告還嚴厲批評了鄧子恢等人的「右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實現半社會主義合作化。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參加初級社的農戶佔總農戶的96.3%,參加高級社的達總到農戶總數的87.8%,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相關焦點

  •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生學
    195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跟此前的土地改革一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捲入人口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政治運動。
  • 農業合作化運動: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核心提示: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合作化的具體道路和步驟、領導合作化的工作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中共七大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三、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推動「支部建在村上」筆者:陶老,毛主席當年推行農業合作化,特別注重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相互促進,您怎麼看這一點?陶老: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農業合作化和水利化結合方面,毛主席想得又遠又具體。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點:在上述原則方針指導下農業合作化...
    加速展開: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加速發展,形成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到87.8%)。  從幾千年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進步。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該話收錄進《毛澤東選集》第五卷。2009年7月,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批示希勤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54周年 ,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文物資料、圖片,建成了農業合作化社區紀念館,該館佔地1800m2,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農業合作化廣場。自2009年建立農業合作化紀念館以來,得到國家、省市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各家報社和電視臺記者紛紛到希勤村採訪,並予以報導。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講話(節錄)
    在合作化的問題上,有種消極情緒,我看必須改變。再不改變,就會犯大錯誤。對於合作化,一曰停,二曰縮,三曰發。縮有全縮,有半縮,有多縮,有少縮。社員一定要退社,那有什麼辦法。縮必須按實際情況。片面的縮,勢必損傷十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後解放區就是要發,不是停,不是縮,基本是發;有的地方也要停,但一般是發。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裡面,也有要發的。譬如山東百分之三十的村子沒有社,那裡就不是停,不是縮。
  • 走新型的合作化道路
    其中第三條提到,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    本人「鄉下仔」出身,又在農村工作了較長一段時間,對「組織起來」有切身感受。「單幹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農民單幹,經不起自然災害或自身傷病的襲擊,唯有「組織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
  • 建國之初 中國走合作化道路之始末
    所以說要照顧這些,不能夠過急地把農民推向合作化。中央有關的會議是希望既能夠支持農民的個體經營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地推動農民的互助合作,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在「土改」之後,由於農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有了翻身的感覺,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小農經濟所存在的弊端就暴露出來。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集體化從組織結構入手,推動農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機械化從技術角度切入,促使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
  •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
    這兩條道路的鬥爭在我國過渡時期中將長期地存在,但是,由於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完成,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已經擺脫了前一條道路,走上後一條道路。今後的任務是要盡力鞏固合作化制度,同時繼續反對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農業合作化給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最廣闊的道路。
  • 特色農業奏響消費扶貧「四季歌」
    本網訊(記者 蔣一田)近年來,江永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農增收,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化運營模式,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江永縣名特優新農產品富集,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香柚、香芋、夏橙等農產品久負盛名。
  • 愛媛縣特色農業不僅靠資源稟賦
    能成為日本農業大縣,愛媛縣除了優渥的自然環境,自身的機制建設也是一大亮點。愛媛縣位於日本四國島西北部,面積5676平方公裡,這裡年平均氣溫16.4攝氏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溫暖溼潤的氣候適合農作物和植物生長。由於地形關係,農業用地中果園為2.43萬公頃,佔比約40%。
  • 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對待富農的政策問題給華東局的...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華東局並告各中央局、分局請轉各省、市、區黨委:     關於在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對待富農的政策問題,華東局四月十七日來電所提各項意見,中央認為基本是正確的,但須做如下的補充:     (一)對現在已參加了互助組或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富農分子,如果他是帶僱工入組入社的,